APP下载

产后抑郁分析及护理探讨

2014-10-21陈亚飞陈丹红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产后抑郁产妇护理

陈亚飞 陈丹红

【摘要】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越来越多,而我国医院妇产科室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产妇心理评估和护理标准体系。本文主要结合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和病理程度,就护理干预的对策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产妇;产后抑郁;心理评估;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266-02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各界面对的压力日益增大,婚育年龄也大幅延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女性产后心理状态出现较大变化,产后抑郁症出现的频率大幅增加,对产科护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相关研究统计发现,在我国生育妇女群体中大约10%的产妇会患产后抑郁症,一些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产后抑郁症患病率达到17%。产后抑郁给患者本人以及婴儿以及家人都带来严重的困扰,如果产后抑郁的程度加深,病情加重,可能导致的连锁病理影响和社会影响。因此加强对产后妇女的心理干预,特别是针对产后抑郁可能的诱发因素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藉此提供有效的护理对策意义重大。

一产后抑郁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从产科心理研究发现,导致产后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包括家庭状况、社会因素、产妇个人因素以及遗传等都可能造成妇女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但从临床研究来看,对产妇心理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产妇家庭因素、个人因素以及特定的生理因素三个方面。

从家庭因素分析来看,可能的诱发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对于产妇的各方面情绪影响导致患者心理的冲突和矛盾,引发产后抑郁。由于妇女在产后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心理脆弱感加强,对来自家庭的影响异常敏感,也特别需要获得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但如果在这一段时间,亲人对于产妇的关心不足,照顾不周,如果再加上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生活环境较为恶劣等因素,极容易造成产妇心理失衡,导致不同程度的产后抑郁。

从产妇个人因素分析,一方面是由于妊娠、分娩对女性身体造成的体验感与产妇自身性格相互作用导致的产妇出现恐惧、害怕、担心、压力增大等心理异常引发产后抑郁;还有可能是是由于生产活动导致产妇内分泌失调,再加上一些其它病症的累加如难产或者其它疾病,导致产妇痛苦感加深,再加上一些产妇本身的性格较为脆弱,情绪波动,心理自我调节失效,导致产后抑郁。

从生理因素来看,主要是由于生产活动本身对产妇心理的影响超出正常范围,导致产妇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一些学者研究认为,雌激素、孕激素的变化是产后抑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一些临床研究显示产后第1天,游离雌三醇的水平比产前急剧下降,产后第2—3天忧郁产妇雌三醇的水平比非忧郁产妇高,雌二醇没有明显的改变。对研究对象进行抑郁量表评定,结果孕激素下降幅度与抑郁量表得分呈正相关,即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产后抑郁的可能性越大。针对这类医学判定,这些学者建议通过对应的雌激素治疗手段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当然,有关激素与产后忧郁、产后抑郁症的关系还有待更大范围,以及更深层次的研究和证实。

二产后抑郁病的不同病程

目前临床上对于产后抑郁症的研究還缺乏更多的关注,临床评估和判定还未纳入较为规范的产科护理体系,对于妇女产后心理的调节更多的还是依靠产妇家庭予以干预。但从临床上对产妇抑郁心理的程度研究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程度较轻的情况是产妇心理出现不同以往的沮丧、担心、心理烦燥、情绪容易失控等状况,一些患者还会出现失眠,进一步引发上述心理变化。这种情况通常会在产后一段时间内,逐步得到缓解,产妇心理逐步获得调节恢复到产前状态。

程度较重的产后抑郁则发病时间不一,周期可能更长,心理变化的程度更大,有的产后几天出现或者逐渐出现,有的甚至一年后才出现。这种情况,通常采用常规的自愈手段或者家庭干预很难产生好的效果,需要临床上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

第三种情况则是出现产后精神病,也是产后抑郁最严重的表现。这种情况临床上发现较少,约1000个产妇中约会出现一例。症状多表现为兴奋、混乱、感到绝望和羞耻、失眠、偏执狂、错觉或幻觉、极度活跃、说话迅速或狂躁等。产妇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产生自杀、伤害婴儿等想法和行为,需要特别注意观察,并采取一些强制手段或药物干预。

实际上三述三种程度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产妇心理抑郁较轻的情况,加强护理干预,会大大降低产妇抑郁程度加深的可能性,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实施护理干预,产妇抑郁的程度将不断加深,有可能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

三产后抑郁的护理干预策略

目前,产科临床护理体系中尚缺乏针对产妇心理判断和评估的规范操作流程和护理评估标准,大部分医院很少或根本没有针对产妇心理评估和判断的科目,因此对产妇在产后心理的变化缺乏充分了解和有效应对策略。从产科未来发展来看,应将妇女产后的心理判断和评估纳入产科标准化护理体系之中,建立起针对产妇的心理评估-心理预防-心理干预-护理效果反馈机制,从而完善产科护理的内容,建立起更高的产科护理标准体系。在心理评估和判断方面,可引入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如将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爱丁堡产后抑郁量(EPDS)、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AS)等评估手段引入产科护理,建立起产妇心理评估的量化性标准,从而指导产妇心理护理工作。此外,就是要加强常规护理干预手段的应用。

3.1加强心理干预,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用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影响并改变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疾病痊愈。一些医院专门针对产妇开展了产后心理引导和培训科目,通过知识讲解、产妇互动沟通、行为指导和心理培训加强对产妇心理的干预和调节,这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和方法。

3.2重视社会干预,家庭是产妇的后盾和基石,作为产妇最亲密的家庭成员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产妇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应致力于产妇心理变化和活动,生活上多关心,心情上多体贴,要善于倾听产妇的倾诉,要更多的忍让产妇不同程度的心理突变,帮助产妇解决各种大大小小的实际问题,为产妇分忧解难,真正从心理上消除产妇的困扰,提升产妇的自信心,

3.3选择针对性的药物干预,对于中重度产后抑郁、焦虑患者,可给予药物干预。应用抗抑郁药, 主要选择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 如帕罗西丁、舍曲林、氟西丁、阿米替林等。这类药物的优点是不进入乳汁中,故可用于产褥期抑郁症。

3.4加强产后观察,首先要高度关注产妇的心理和行为是否出现异常,对一些有伤害性行为的产妇,要注意安全保护应对,对一些重症患者要及早通过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给予治疗。

结论与总结:

产后抑郁症属于心理问题,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可减轻患者的病情或完全治愈。但是任何疾病首先要做到“知病才能对症”,因此,在妇产科室,应首先考虑建立起针对产妇的产后心理评估和护理体系,这可能是未来妇产科临床护理发展的必然。产后抑郁症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所致,对产科护理人员而言,更应该加强对产后妇女心理变化的了解和研究,通过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体系,加强产妇心理变化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提高妇产科产妇护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长慧.342例产后抑郁症的病因调查及护理干预[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7(17):1894-1895.DOI:10.3969/j.issn.1672-9455.2010.17.063.

[2]柯旦琴,瞿雪燕.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产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8):60-62.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3.08.029.

[3]张小松,赵更力,陈丽君等.产后抑郁发生、转归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2):3062-3065.

猜你喜欢

产后抑郁产妇护理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产后抑郁的三时段护理干预研究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心理健康教育对孕期焦虑、抑郁及产后抑郁的影响
元认知干预对产后抑郁治疗效果的观察
临床分析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的原因和护理对策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