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梗塞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急诊研究

2014-10-21马雪燕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抗凝治疗心绞痛效果

马雪燕

【摘要】目的:分析梗塞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急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梗塞前心绞痛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各3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凝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无效11例,总有效19例,占63.33%,研究组治疗后无效1例,总有效29例,占96.66%,两组数据对比显示,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数据显示,采用抗凝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为明显,利于患者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现象,提高治疗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绞痛;抗凝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104-03

随着我国现代化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逐渐获得提高,正是由于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心肌梗塞疾病患者不断增多,患者出现该疾病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由于不明因素出现堵塞现象,从而引发患者内部血液流通受阻,心肌因为血液供应不循环出现就局部坏死,据相关资料显示,许多患者在出现心肌梗塞前期都存在心绞痛现象,病情较为严重者会使其生命受到威胁,因此需要对该疾病患者给予早期治疗,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质量[1]。所以,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梗塞前心绞痛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凝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详细报告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梗塞前心绞痛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征取患者同意后,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男患16例,女患14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45.5岁;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凝治疗,其中男患17例,女患13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47.6岁;经医院诊断两组患者均属于心肌梗塞疾病患者,发病前均出现明显心绞痛症状;两组患者经医院检查其年龄、性别、病例资料、体质均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患者住院后首先给予高流量吸氧、心电检查等诊断措施,然后给予药量为0.5毫克硝酸甘油以及药量为10毫克消心痛片进行治疗,结合患者病情实施不同药物治疗;如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者可实施要药量为0.1克强痛定以及20毫克盐酸平痛剂进行治疗[2]。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同时给予0.9%生理盐水与5%葡萄糖药物注入注射劑内,注射剂中包含药物有60毫升参麦,0.5克葛根索、60毫升参附等,然后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治疗后等到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后把其送往病房内休息。

1.2.2研究组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凝治疗,首先给予口服咀嚼药量0.3克阿司匹林肠溶药物,并结合含量为500毫升右旋糖酐药物实施静脉滴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对治疗数据给予记录。

1.3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有效、无效,痊愈:心绞痛疾病症状完全消失,无复发症状;有效:心绞痛疾病症状基本消失,病情无复发现象;无效:疾病治疗后与治疗无明显变化,或者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100%。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治疗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均采用X2进行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后,痊愈8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总有效例数19例;研究组给予抗凝治疗后,痊愈1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29例;数据对比显示,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数据对比[n(%)]

组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研究组 30 12 17 1 29(96.66)对照组 30 8 11 11 19(63.33)3.讨论

据相关资料显示,患者梗塞前出现心绞痛主要是因为处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稳定性和急性型心肌梗死间,如疾病发病初期未能进行有效控制以及未能及时转移发展,那么就会引发心肌梗死状态[3]。所以,对该疾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我国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国内医疗技术也获得较大提升,对于梗塞前心绞痛疾病治疗的技术也越来越高,经临床诊断显示,引发心绞痛疾病机制因素较多,其中包含有:患者心脏消耗氧量不断加大,冠状动脉血栓在急促发展以及痉挛不断加快等[4]。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液量变少,从而不能完全满足心肌代谢,如疾病在发病时未能进行有效治疗以及合理控制,那么就会引发心肌疾病不断上升,出现连续性缺氧和缺血现象,带着血管内部细胞组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以致凝血因素数量持续上涨,降低抗凝因子的数量让体内常规构造出现异常现象,降低纤溶量并导致功能下降,患者身体内部促凝构造、抗凝因子被打乱。疾病病理体现为:病患体内血液流速变慢,血液粘稠度变高以及血液凝固在速度加大,逐渐演变为血栓形状,采用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治疗,其治疗药理是根据把酰基和血小板内部氧化酶中的不可旋转性相结合,然后使酶乙酰丢失活性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内,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凝治疗后,总显效29例,占96.66%,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后,总有效19例,占63.33%,数据对比显示,研究组采用抗凝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数据显示,采用抗凝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为明显,利于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现象,提高治疗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陆明起.梗塞前心绞痛治疗56例临床分析[J].首都医药.2012(02):120-155.

[2]张小瑜,周健,龚红武,罗阳.135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1(06):178-190.

[3]张建新.胺碘酮联合镁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04):210-255.

[4]黎启华,张斌霞,张琪,王紫逸,蒋晓霞,周玲凤,殷建峰,殷燕.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0(15):260-281.

猜你喜欢

抗凝治疗心绞痛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中危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疗效探讨
浅析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影响效果
加强宣教对提高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分析肺栓塞呼吸内科临床诊治方法及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