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回诗学视域中的苏轼

2014-10-21王建生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苏轼

摘 要:方回是宋元之际的诗人兼诗论家,他用变化发展的眼光通观苏轼一生的诗歌创作,较好地把握了苏诗的特点。在方回看来,苏轼人品高洁,诗文超诣,其古体诗横放杰出。但苏诗并非十全十美,好骂、律宽是苏诗的特色,也算是苏诗的缺憾,故在方回的唐宋律诗学体系中,苏轼似乎并不突出。因苏轼天才豪放,不可追拟,他并未成为方回学诗时效仿的对象。因此,在分析诗论家的评论时,应结合具体的诗学语境,方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其诗学理论。

关键词:方回 唐宋诗学 苏轼 苏诗

方回(1227—1307),宋元之际著名的诗人、诗论家,字万里,号虚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方回竭力构筑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江西诗派体系。尤为关键的文字,引述如下:“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白帝》、《岘山》二首极佳,已入‘怀古类,揭此一诗为诸选之冠。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沈■期俱同时,而皆精于律诗。孟浩然、李白、王维、贾至、高适、岑参与杜甫同时,而律诗不出则已,出则亦足与杜甫相上下。唐诗一时之盛,有如此十一人,伟哉!”①“简斋诗即老杜诗也。予平生所见:以老杜为祖,老杜同时诸人皆可伯仲。宋以后山谷一也,后山二也,简斋为三,吕居仁为四,曾茶山为五。其他与茶山伯仲亦有之,此诗之正派也。余皆旁支别流,得斯文之一体者也。”②

由此我们发现,在方回的唐宋律诗学体系中,初唐有宋之问、沈■期、杜审言、陈子昂,此四人为唐律诗之祖;盛唐则有李白、孟浩然、杜甫、王维、高适、岑参、贾至等名家;宋代有梅尧臣、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吕本中、曾几等人。其中,在宋代诗人中,以律诗而论,黄庭坚排第一,陈师道、陈与义、吕本中、曾几分别排第二、三、四、五,似乎给人一种错觉——苏轼的律诗成就还赶不上曾几,要排在第五之外?那么,在方回的诗学体系中,他如何看待苏轼、怎样评价苏诗?

在方回的学术视界中,苏轼乃千万世不朽之人,其人品高洁,诗文超诣;但苏诗并非十全十美,好骂、律宽是苏诗的特色,也是苏诗的缺憾。值得称道的是,方回用变化发展的眼光通观苏轼一生的诗歌创作,较好地把握了苏诗的特点。

刘元辉《观渊明工部诗因叹诸家之诗有憾者二首》之二:“大雅寥寥述已陈,观诗待重两眉颦。……岂但出言无补世,或犹挑祸自戕身。惟余陶、杜知其道,便■苏、黄驳未纯。”方回评:“后诗‘挑祸自戕之说,恐皆不然。‘便■苏、黄驳未纯,未可如此轻易立论。东坡下狱、谪黄州之前诗,诚好骂;黄州七年之后,以至入朝宅牧、过岭过海诗,亦渐渐深诣,但格律宽耳。如《和陶》岂不佳?今人若不宗之,自是一说,未可轻诋也。”③

刘元辉《读东坡诗》:“诗不宗风雅,其诗未足多。气如存笃厚,辞岂涉讥■。饶舌空吾悔,吹毛乃汝何?为言同道者,未许学东坡。”方回评:“东坡以诗为舒■、李定所劾,下狱,当路欲杀之,神庙察《桧诗》‘蜇龙非有他志,乃舍而谪焉。黄州七年后诗,未尝再讥诃;但诗律宽而用事博,学者自不可学。元■臣僚被谪,乃熙丰小人用事报复,宋之存亡攸关。坡过岭过海,不为诗也。名高众忌,视死如归。故诗曰:‘九死南荒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元辉责之太深,千万世东坡自不朽也。”

方回对于苏轼其人其诗,都相当推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梦中与东坡神会,沾溉遗馥。《梦东坡先生》诗序:“坡公《和太白感秋诗》,山谷继和,非后人所当续也。有索予和者,勉强成章。因至江州天庆观访紫极宫旧迹,徘徊秋声堂,求观碑刻,又借眉山《大全集》于李君(应孙,原注),读味再四。二月十二夜梦坡公手龙脑香一掬,分其半置予所佩革囊中。予思之,此何祥耶?非精神所注作是幻想,则坡公在天之灵真具遗馥沾丐,有所不仅靳也。乃赋诗以纪之。”诗云:“夜梦东坡公,分我龙脑香……太白实首倡,继以双井黄。此诗岂容续,束■侪朝阳。孺子可教欤?驭风来帝傍。跛鳖传羽翼,恍惚迢龙骧。文通五色笔,尚为文字祥。公名蔽天壤,谁敢邀余光。再拜《眉山集》,一去秋声堂。残馥果容丐,永流千古芳。”④

在方回的记述中,苏轼在文学史上始终居于大家地位,与欧阳修皆为一代文忠,或与杜甫、陶渊明、李白称为四先生,或与陶渊明、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愈、柳宗元称为八贤,具体引证如下:《东坡真迹》:“欧、苏一代两文忠,赖是滁阳起醉翁。谁欲澹州杀坡老,靖康战血鼓腥风。”⑤《诗思十首》之二:“老子持公论,评诗众勿惊。更无双子美,止有一渊明。响接东坡和,剪随太白名。吾尝图画像,释莱四先生。”《诗思十首》之三:“万古陶兼杜,谁堪配飨之?赦还澹耳海,谪死瘴城宜。无己玉堂冻,去非榕城驰。更添韩与柳,欲筑八贤祠。”

在方回的詩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于苏轼的追慕之情,比如,《追和东坡先生亲笔陈季常见过三首》之一:“坡仙果何辜,黄州七年客。价高日月低,名大天地窄。嗟彼舒■辈,岂不辨菽麦。阿党更妒忌,一视皂与白。”之二:“前后《赤壁赋》,悲歌惨江风。江山元不改,在公神游中。《三经》及《字说》,脱祸垂无穷。想如季常辈,对寤三叹同。”⑥

方回具有自觉的诗学理念,他对三百篇以下的诗学史作过一番概括,认为《三百篇》、楚《骚》以来,至汉苏、李,魏曹、刘,格无卑者,晋以下诗始有格高、格卑之分,“诗以格高为第一……予于晋独推陶彭泽一人,格高足方嵇、阮。唐惟陈子昂、杜子美、元次山、韩退之、柳子厚、刘梦得、韦应物。宋惟欧、梅、黄、陈、苏长翁、张文潜。而又于其中以四人为格之尤高者,鲁直、无己上配渊明、子美为四也”⑦。

若以格高的标准来衡量,苏轼明显逊于黄庭坚、陈师道、陶渊明、杜甫四人。在《送罗寿可诗序》中,方回对宋代诗派作了详细的论述:“诗学晚唐不自四灵始。宋■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欧阳公焉,一变而为李太白、韩昌黎之诗,苏子美二难相为颉颃,梅圣俞则唐体之出类者也,晚唐于是退舍。苏长公踵欧阳公而起。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古五言或三谢。独黄双井专尚少陵,秦、晁莫窥其藩。张文潜自然有唐风,别成一宗。惟吕居仁克肖。陈后山弃所学学双井,黄致广大,陈极精微,天下诗人北面矣。立为江西派之说者,铨取或不尽然,胡致堂诋之。”⑧

在对宋诗派的论述中,苏轼的地位明显不及黄、陈。事实上,在方回的诗学视界中,律诗、古诗、绝句,人各有所擅,大体而言,律诗须以老杜、黄、二陈等为门径(正派),五言古诗以陶潜为根柢,七古则须学习李白、韩愈、苏轼,绝句则须师法荆公,引证如下:“予今年八十,休官二十六年,为郡破家,贫极不忧,颇以此事知名。平生诸公全就予诗者如此。至于深造自得非他人所能予者,大概律诗当专老杜、黄、陈、简斋,稍宽则梅圣俞,又宽则张文潜:此诗之正派也。五言古陶渊明为根柢,三谢尚不满人意,韦、柳善学陶者也。七言古须守太白、退之、东坡规模。绝句唐人后惟一荆公,实不易之论。但不当学姚合、许浑,格卑语陋,恢拓不前。唐二孟,近世吕居仁、尤、萧、杨、陆,但可为助。饱读、勤作、苦思、屡改,则日异不同矣。”{9}

此段文字,可看作方回个人学诗经验总结。在方回的眼中,苏轼的七言古诗做得好,这是苏轼的可学之处。这一点,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亦有阐述:“欧阳公焉,一变而为李太白、韩昌黎之诗……苏长公踵欧阳公而起……”方回显然将苏轼归入李白、韩愈、欧阳修等古体诗阵营。

在方回的诗学体系尤其是《瀛奎律髓》中,苏轼淡出唐宋律诗的主体,这固然与苏诗的“诗律宽而用事

博,学者自不可学”(《桐江集》卷四)有关,最为根本的是,苏轼乃天才之诗人,其情性暗合李白,其诗法灵动,后人不可模拟。苏轼的不可学,并没有影响方回对苏诗的高度评价,从一些具体评述中,可见一斑。《正月二十日往歧亭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评云:“坡诗不可以律缚,善用事者无不妙,他语意天然者,如此尽十分好。”⑩《歧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评云:“坡,天人也。作诗不拘法度而自有生意。”{11}《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評云:“坡诗间架宏大,不可步骤,岂许用晦四句装景所可及欤!”{12}苏轼、黄庭坚的比较:“坡诗天才高妙,谷诗学力精严;坡律宽而活,谷律刻而切云。”{13}

总之,苏轼的天才豪放,学者自不可学,方回亦不例外,在其诗学道路上,苏轼没有成为他研习的对象。方回六十二岁时作《桐江续集序》,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回顾自己的诗学道路:“客曰:‘子之诗,初学张宛邱,次学苏沧浪、梅都官,而出入于杨诚斋、陆放翁。后乃悔其腴而不癯也,恶其弱而不劲也,束之以黄、陈深严,而参之以简斋之开宏。古体诗,其始慕韩昌黎而惧乎博之过,慕柳柳州而惧乎褊之过,慕元道州而惧乎短涩之过,慕韦苏州而惧乎淳淡之过。既而亦以子朱子有得,追谢尾陶,拟康乐和渊明,亦颇近之矣。而为作诗无法,是欺我也。予凝思久之,而后其说曰:‘此皆吾少年之狂论,中年之癖习也。去岁适六十矣,始悟平生六十年之非:所作诗滞凝排比,有模临法帖之病。翻然弃旧从新,信笔肆口,得则书之,不得亦不苦思而力索也。然后自信作诗不容有法,惟于读书之法则当终身守之而勿失耳。”在这段自序中,方回交待了自己的学诗路径:近体学张耒、苏舜钦、梅尧臣、杨万里、陆游、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古体则研习韩愈、柳宗元、元结、韦应物、谢灵运、陶渊明等,苏轼并非他学习效仿的对象。

本文通过分析方回对苏轼的评价,可以看出诗论家的论断,都有具体语境;在评析研判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学语境,方能得出相对客观全面的认识。

①②⑩{11}{12}{13} 方回著、李庆甲集评:《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第591页,第371页,第798页,第628页,第888页。

③ 方回:《桐江集》(卷四),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宛委别藏本。

④ 方回:《梦东坡先生并序》,《桐江续集》(卷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方回:《唐长孺艺圃小集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 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 方回:《松俞唯道序》,《桐江集》(卷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宛委别藏本。

作 者:王建生,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轼“以禅入诗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水调歌头.中秋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