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冰山原则”的运用

2014-10-21李笑笑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海明威武器

摘 要:海明威笔下的战争主题、硬汉形象和“冰山”理论对欧美乃至整个世界文坛都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冰山”原则主要指一种突破传统、清澈凝练的写作风格。本文从客观描写、简洁对话、象征手法三方面来分析“冰山原则”在其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运用。

关键词:海明威 冰山原则 《永别了,武器》

作為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文体风格大师,厄内斯特·海明威被盛誉为“我们时代最干净利落、最清新微妙、最富有才华和艺术感染力的散文作家”①。他看似粗犷朴实的笔触下流动着极为深沉浓烈的情感,犹如湛蓝海水上缓慢漂移的冰山,表面看不出它蕴蓄着的巨大动能,实则有撼人心魄的内涵底力。无论是长篇或短篇小说,海明威始终坚持把“冰山原则”贯穿于他的立意构思、主题表现、情节结构、背景描写、人物刻画中,不仅开一代文风,甚至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

一、“冰山原则”的基本内涵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文学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多年创作理念、写作实践的形象总结,他一直遵循这一原则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喻为海上漂浮的冰山。“冰山在海上移动是很庄严、很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②1954年,海明威接受了乔治·普林浦敦的采访,关于“冰山”理论的精髓,他又补充了几句:“凡是你省略掉你所了解的东西,它们在作品中仍然存在,它们的特质会显示出来。如果一个作家省略掉的是他所不了解的东西,它们在作品中就会像漏洞一样显现出来。”③1958年他在回答《巴黎评论》记者提问时,再次强调:“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描写。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其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④

综合他的解释,可对“冰山原则”做一个粗略的概括:它指一种简练含蓄、言近旨远的写作风格。海明威将深广丰富的内容寓于清新洗练的文字里,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蕴藏无限,从而达到“越少,就越多”的审美效果,借古人司空图的话说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⑤。冰山上“精警剔透”的“八分之一”与水面下“秘响傍通”的“八分之七”是一与万、少与多的辩证统一,是意与言、情与采、体与用、实与虚、近景与远义、形象与哲理、形似与神似、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八分之一”依“八分之七”而深,有了“八分之七”,作品显得厚重、神秘;另一方面,“八分之七”待“八分之一”而明,有了“八分之一”,作品显得清晰、真切。

二、“冰山原则”在《永别了,武器》中的艺术体现

《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发表于1929年,海明威借此成为“迷惘的一代”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在这部仅有十六万余字的长篇小说中,海明威把“冰山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标志着他在思想和艺术均已走向成熟。书名“A Farewell to Arms”一语双关,既可作“永别了,武器”解,也可作“永别了,怀抱”解,概括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战争与爱情的双重主题。具体来看,以下三方面集中体现了“冰山原则”的艺术特征:

1.客观的描写 海明威的传记作家卡洛斯·贝克尔曾高度评价《永别了,武器》的结尾:“这个悲剧性的失落已臻顶峰,是源自这一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曾受过成千上万相似的损失。这个结尾也被视为对不可避免的事物坚忍接受的缩影。”⑥ “他顺着走廊走去。我走到房门口。‘你现在不可以进来,护士中的一个说。‘不,我可以的,我说。‘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但是我赶了她们出去,关了门,灭了灯,也没有什么好处。那简直像是在跟石像告别。过了一会儿,我走出去,离开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⑦

这种纯客观的“零度结尾”不回避,不隐匿,不拔高,不夸饰,不为了达到某种既定的观念而故作姿态地去直奔主题,不为了追求思想意义而放纵地哭喊或激烈地宣泄,只是用看似最平淡无奇的描述,“如实”呈现了亨利两次同护士争执,以及他一连串的机械动作:走进病房——关上门——灭了灯——走出病房——离开医院——回旅馆,从而成功抹掉了作家的影子,让现实存在能够尽量以其原生本相的形态进入作品,真实自然,清晰不隔,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读者与亨利间的叙述距离和审美距离,巧妙地规避了直白的情感抒发可能留给读者的苍白无力,实现了作品的主题情感对作家主观意向的干扰的超越。

特别是写到亨利向凯瑟琳的遗体告别时,没有一个形容词,没有一处环境渲染,只硬邦邦地掷出一句“那简直像是在跟石像告别”,铿锵有力,字字珠玑,使读者立刻置身于沉重压抑的死寂氛围中,明显感受到一股因缄默而显得愈益厚重的情感潜流,不禁潸然泪下,不忍卒读,这种效果是撕心裂肺般号啕大哭远不能及的。亨利把凯瑟琳看成石像,是因为对他来说,痛不欲生的心情已把凯瑟琳“石化”,凯瑟琳“石化”的同时鲜活的他也已经“去世”,“过了一会儿”,另外一个行尸走肉般的他才悄然“诞生”。亨利孑然一身地走进蒙蒙雨雾,万念俱灰,莫大的幻灭感夹杂着无限的哀伤弥漫天地。小说中唯一一抹亮色被黑暗的现实所吞噬,徒留荒谬的恐怖,避无可避的战乱。亨利回到旅馆后又将何去何从?哪里才是他的真正归宿?海明威没有交代,既是刻意不讲,也是无法讲明,但他相信读者会凭借自己的阅读体验、生活阅历、感悟能力和精神境界得出相应的答案,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作品的内涵。

2.简洁的对话 在《永别了,武器》中有一段凯瑟琳告诉亨利她怀孕时的对白:“‘怎么啦,凯瑟琳?‘没事。没有什么。‘一定有事。‘没事。真的没事。‘我知道有事。告诉我,亲爱的。你可以告诉我。‘没有什么。‘告诉我。‘我不想说。我怕说了会叫你不高兴或者担心。‘不会的。‘你果真不会吗?我倒不愁,只怕你发愁。‘你不愁的事我自然也不会愁的。‘我不想说。‘说吧。‘非说不可吗?‘要说。‘我有孩子了,亲爱的。差不多三个月了。你不发愁吧?请你不要愁。你一定不要发愁。”⑧

海明威删繁就简,把那些表现说话者外表、情绪、姿势、神态、语调、语速等的标志性说明语句通通砍掉,甚至连“我说”“他说”之类的导入性词语也一并省去,仅是凯瑟琳一句,亨利一句,一来一往,交替进行。句子结构十分简单,一扫19世纪西欧大多数长篇小说对白的臃肿面貌,用的全是經过提炼和凝聚的地道口语,短小精悍,亲切易懂。作者安排如此紧凑连贯的对话,不仅符合生活实际和生命实在,而且在客观上也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投射出更多、更细微、更隐蔽的情感蕴意,以“四两拨千斤”之势撩拨着涌动在每个读者灵魂深处的“八分之七”的幽暗之火。

尽管在亨利的再三追问下,凯瑟琳最终如实以告,但她起初为什么要三缄其口?如果读者回过头去重新审视前面的各个细节,寻找这些细节间的根本联系,也许就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凯瑟琳所承受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当凯瑟琳还在意大利前线做护士时,未婚夫的阵亡不仅结束了她等待八年的婚姻,也彻底击碎了她对战争不切实际的幻想。失去至爱的悲痛和严厉的自责使她比亨利更早地认清了战争灭绝人性和践踏生命的本质。她早已宣称什么人都可能垮掉,在那个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特殊时期,任何局部和个人的幸福都不可能稳固和长久,随时都有被摧毁的危险,即使是新生命也不例外。为了不叫亨利不高兴或者担心,她原本准备独自忍受生理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惶恐。坦白之后,她连用三个结构相近、感情色彩不断加强的句子“你不发愁吧?”“请你不要愁”“你一定不要发愁”,可见她以爱情为最高生活准则,处处依恋着亨利,凡事为亨利考虑,永远把亨利的感受和需求放在第一位,表现出坚强、勇敢、善良、温柔的性格特征。

3.象征的手法 《永别了,武器》的开篇历来被人称颂:“那年晚夏,我们住在乡村一幢房子里,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深处一泓蔚蓝。部队打从房子边走上大路,激起尘土,洒落在树叶上,连树干上也积满了尘埃。那年树叶早落,我们看着部队在路上开着走,尘土飞扬,树叶给微风吹得往下纷纷掉坠,士兵们开过之后,路上白晃晃,空空荡荡,只剩下一片落叶。”⑨

读者眼前如看电影般先闪过远处连绵起伏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平原、碧波盈盈的流水,紧接着是近处风尘仆仆的军队,军队过后,落叶飘零,空空如也,一派肃杀萧瑟的景象。海明威用“树叶早落”预示了凯瑟琳的早逝,空荡的道路既象征着亨利内心的空虚和精神上的虚无,也象征着他最后百劫归来、忧患余生的凄凉境况,为全文奠定了沉重哀婉的基调。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们见证了主人公“接二连三”的厄运:负伤、离别、被捕、逃生、爱人难产而死,都印证了这一开头。

此外,《永别了,武器》中的象征还体现在天气、景色、动物、人物等多重维度上。如不断重复出现的“雨天”是灾难、不幸的象征,成为一种不祥的阴云笼罩全篇;“河流”暗示着罪孽的结束,象征洗去一身征尘的重生;“雪”象征净化的力量,与快乐、健康、美好的生活相关;“蚂蚁”代表芸芸众生,象征人类的卑微与渺小。总之,海明威的象征既不变形,也不怪诞,反而洋溢着现实主义的某种特质,是他表达言外重旨的有效艺术手段,在“冰山原则”的应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换言之,他凭借忠实于特定时空内“实际生活”面目的写实具体性与寓意超越性有机统一的象征意象,挑开了作品瑰丽的帷幕,展现出内里鲜血与和平、欺诈与安

宁、罪恶与光明之间的尖锐冲突,让小说在“冷面叙述”中增添了一份意境深远、耐人咀嚼的韵味。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寄绚烂于素朴,于平易处见功夫。《永别了,武器》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暗含一个无限的精神世界,感情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但隐而不晦,恰是这一原则的完美诠释。1954年海明威凭“精湛的叙事艺术和对当代文体风格的影响”⑩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他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那生动的对白、语言增减恰到好处,既使人易懂又达到令人难忘的境界”,的确是实至名归。

①⑥ 董衡巽:《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组 海明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2页,第98页。

②③④ 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三联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页,第43页,第43页。

⑤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

⑦⑧⑨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林疑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第191页,第11页。

⑩ 董衡巽:《美国现代小说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第101页。

作 者:李笑笑,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写作原理、古代文论。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海明威武器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魔改”的武器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重温海明威
克敌制胜的“绝密武器”:无线电侦察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