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铸就的“效果”

2014-10-21许广洁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爱伦理性效果

摘 要:《玛丽·罗热疑案》是坡“杜宾”系列小说之一。小说能够运用纯逻辑推理的方法揭开谜案,给读者以情感的震撼和理智的启迪,不仅得益于坡对逻辑推理的重视和驾轻就熟的运用,更有赖于作者对“效果”的精雕细琢和执意追求。

关键词:爱伦·坡 效果 理性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一位追求“效果”的艺术家。他的诗歌不仅音韵优美,而且哀婉动人;他的恐怖小说不仅辛辣刺激,而且发人深省;而他的推理小说更是在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纬度“扣动读者的心弦”{1},感染读者的灵魂。其中,被视为侦探小说史上第一篇“安乐椅探案”的《玛丽·罗热疑案》(The Mystery of Marie Roget)可以说就是一部在精准的逻辑演绎中开启人们智性的优秀作品。

这篇小说最初以连载形式发表在1842年11月至次年2月的《斯诺登妇女之友》(Snowdens Ladies Companion)杂志上,是坡“杜宾”系列小说中的一部。故事围绕塞纳河上的一桩杀人案展开。死者玛丽·罗热,曾是巴黎一家香料店的店员。由于姿色过人,生前的风流韵事让她在巴黎小有名气,同时加之凶手的作案手段异常凶残,所以三天后当人们在塞纳河上发现她残缺不全的尸体时,整个巴黎城便被闹得沸沸扬扬。一时间,公众的诸多猜测和非议接连不断,而各大报纸上的相关报道也是铺天盖地。当地警方迫于压力,重金悬赏征集线索,但真相依旧扑朔迷离。于是,束手无策的警察局长只能再度求助于在摩格街一案中有过不俗表现的杜宾先生,请他协助破案。

作者注明这篇小说是《摩格街谋杀案》的续篇,可是此处出场的奥古斯特·杜宾先生的探案技巧似乎更胜一筹。这里,他无需再亲临案发现场调查取证,听取证人的证词,而只是坐在安乐椅上阅读互相矛盾的新闻报道,单凭细致、周详的推理破案。媒体和公众的各执一词虽然让整个案件显得疑云重重,但杜宾却能层层突破,在纷繁芜杂的真相和假相中寻找出最具说服力的证据。他可以运用物理学和生理学中大量详实的相关知识理论推翻《星报》的观点,肯定塞纳河上飘浮的死尸即是失踪的玛丽;也可以利用对都市生活和犯罪心理的熟谙与了解驳倒《商报》的说法,排除流氓团伙作案的可能;还可以借用验尸报告中提供的些许线索证明《太阳报》的轻率武断,进一步确定凶杀为一人所为的事实。就这样,看似无懈可击的种种虚假言论被逐一攻破,疑有千头万绪的案情在杜宾抽丝剥茧般的层层推理中逐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最后,他更是以自己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经验大胆断言,“所有真相之绝大部分产生于间接因素是确凿的事实”{2},经过对蛛丝马迹的盘根究源后,将目标锁定在两年前与死者一同私奔的那位海军军官身上。据他推测,凶手是为了洗脱罪名故意在案发现场制造种种假相,以误导警方和大众的视线,只要找到那條杀人凶手用于抛尸的小船,案犯就会手到擒来。

小说中,杜宾凭借缜密的逻辑推理,足不出户就能破解谜案,其过人之处可见一斑。但是,如果没有他身边一些小人物的衬托,杜宾这位如同神明的侦探也将失色不少。在坡的笔下,以警察局长为首的巴黎警署固然平庸无能,但他们的费尽周折和无功而返为杜宾的粉墨登场铺平了道路。而作为助手和故事叙述者的“我”,虽然没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没有精细的分析能力,更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由此形成的高超的破案能力,可他的愚钝却能够彰显出杜宾的卓尔不凡。他叙述故事的方式和他对杜宾的无限崇拜,既让事件显得神秘莫测,又为读者领略侦探的超凡才能提供了最佳的观赏视角。若干年后,当阿瑟·柯南·道尔将这一人物关系模式沿用在福尔摩斯和他的助手华生身上时,其产生的独特魅力和审美效果再次证实了这一点。此外,小说中一直未曾露面的杀人凶手,即玛丽的旧日情人一海军军官,其作用也非无足轻重。尽管他作案手法的奇特以及作案后想要掩盖罪行的种种努力让包括读者在内的所有旁观者一头雾水,但这恰好成为足智多谋的杜宾大展身手的契机。经过他的条分缕析,层层剥笋,任何的阴险狡诈终将无处遁形。

法国作家冈考茨兄弟在坡的推理小说发表之初曾撰文指出,这些小说“是用甲和乙讲故事的形式出现的合乎科学的神奇文学,是既狂热又精确的文学”{3}。诚然,坡的推理小说呈现出近乎科学的精确性和客观性,这不仅让杜宾技高一筹,成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断案高手,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为作者笔下“最虚幻的故事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真实色彩”{4},实践了坡一以贯之的创作原则“效果说”。他认为,短篇小说创作应以“真”为目的,通过各种逼真的手法去唤起读者的反应,引发共鸣,进而实现预设效果。此篇小说能够运用纯逻辑推理的方法揭开谜案,给读者以情感的震撼和理智的启迪,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逻辑推理的重视和驾轻就熟的运用。与此同时,坡凭借着对报刊行业的熟稔和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在故事中掺入大段的新闻报道,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复杂的案件变得疑云密布,直到最后,甚至连玛丽是否死亡都成疑问。这种近似记事的叙事技巧无疑有助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使读者“误入歧途”而不自觉,从而在紧张与期待、探索与满足中获得上佳的审美体验。

其实,从本篇小说的情节建构上,我们更能见出作者为践行“效果说”付出的匠心。开篇伊始,未等引入正题,坡首先在附注中花费大量笔墨,申明该故事取材于纽约一起尚未破获的少女谋杀案,在细节描述中始终遵循原案的本质,并称“对该案真相之探究乃本文之目的”{5}。事实是否尽然暂且不论,但这种安排势必有助于从一开始就将读者带入到故事的情景中,让读者的思绪随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起伏。而在“我”接下来的叙述中,作者一方面会时断时续地援引一些原案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和相关的细节描述,为读者提供参与断案的线索;另一方面又在借助公众舆论,设法使这些线索变得影影绰绰、含混不清。尤其是在结尾,当读者在杜宾环环相扣的推理解析中看到希望,满怀激情地等待揭示谜底和罪犯落入法网的时候,作者却突然假借编辑之口说道,“鉴于此处不拟加以说明但对多数读者都不言而喻的原因,我们冒昧地从作者手稿中删去了讲述杜宾根据获得的一点线索追查凶手的那一部分”{6},就此中断对玛丽失踪一案的调查。如此一来,意犹未尽的读者不但要相信作者早先的申明,还会继续好奇地追溯和思考,去构想那尚未完结的故事情节。

坡曾把他的推理小说称为“游戏之作”,倘若如此,那坡无疑是这些语言游戏和智力游戏的最终赢家,一切尽在其掌控中。鉴于杜宾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其怪异离奇的性格,有研究者后来将他和作者本人联系在一起。其中,侦探小说的研究专家霍华德·海客雷福特就曾指出,“杜宾是坡的自我理想化身,因为他自幼聪敏异常,处处想表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把杜宾写成具有超人智力、观察入微、料事如神的理想人物”{7}。的确,杜宾与坡有许多相同之处:他博闻强记,既富幻想,又善推理;生性孤僻,既喜黑夜,又好沉思。然而,正如作者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中所言,“最优秀的散文故事中有一类是推理小说。此类作品的创作虽无需动用过高智商,可它们提供的空间远比诗歌的专属领地宽广……因而更易于被大众接受”{8}。不难看出,坡在这里有意而为的逻辑训练并非只是为了展现自己超乎常人的思辨能力,而是重在从读者的角度构建文本,使其设计的作品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可,最终达到引发读者共鸣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讲,坡亦可谓美国文坛接受美学的第一响应者。

与坡同系列的其他作品相比,《玛丽·罗热疑案》受青睐的程度不免稍有几分逊色,这或许是由于该故事

的情节过于繁杂,抑或是因为其篇幅略显冗长。不过,无论是何种原因,此篇小说所倡导的具有科学依据的逻辑推理在侦破工作中的重要性总之是不可忽视的,而它在侦探小说史中的地位始终也是毋庸置疑的。该作品历经作者的反复修改和润色之后,不仅叙述精练直白,结构紧凑,而且故事真实可信,情节引人入胜,这些无疑都是作者注重效果,“深思熟虑的有意尝试和小心翼翼的苦心经营之结果”{9}。

{1} G.R. Thompson, ed. Edgar Allan Poe: Essays and Reviews[M]. New York: Library of America, 1984: 674.

{2}{5}{6}{9} 帕蒂克·F·奎恩编:《爱伦·坡集:詩歌与故事》,曹明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597页,第568页,第616页,第166页。

{3} 朱利安·西蒙斯:《文坛怪杰——爱伦·坡传》,文刚、吴

樾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5页。

{4} Lan Walker, ed. Edgar Allan Poe: The Critical Heritag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86:165.

{7} 周启超:《爱伦·坡传》,业强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页。

{8} George Perkins & Barbara Perkins. The American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Vol.1). Boston, Mass: McGraw-Hill Companies, 1999: 1308.

作 者:许广洁,兰州交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小说美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爱伦理性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悬疑与死亡:爱伦·坡哥特小说《黑猫》恐怖意象渲染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埃德加·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