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与封建礼教的冲突与较量

2014-10-21吴正一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人性

摘 要:《菉竹山房》无疑是吴组缃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历来人们对它的解读很多,但有些解读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层结构上,本文拟从深层结构来解读,发掘出小说的深层意蕴及其哲理意味,即在人性和封建礼教的冲突和较量中,人性终究会战胜封建礼教,一切自然本性的东西是扼制不住的。

关键词:吴组缃小说 《菉竹山房》 人性 封建礼教

成海涛先生在《名作欣赏》2010年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偷情 偷生 偷窥——分析〈■竹山房〉女主角“二姑姑”》,该文很好地分析了《■竹山房》的表层结构,把“二姑姑”的人生经历用了三个关键词——偷情、偷生、偷窥加以概括,并指出“她不折不扣地好偷的个性还是导致了她悲剧的命运”①。如果从深层结构分析,这个论点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因为恰恰是封建礼教导致了“二姑姑”的悲剧命运。

《■竹山房》这篇小说的主要意图是反映人性与封建礼教的冲突与较量,本文也拟从三方面加以剖析。

一、人性的张扬

小说的开头说到了“二姑姑”年轻时的故事,“好似一个旧传奇的仿本”。“叔祖的学塾中有个聪明年少的门生”,“因为看见叔祖房里的幛幔,笔套,与一幅大云锦上的刺绣,绣的都是多种姿态的美丽蝴蝶,心里对这绣蝴蝶的人起了羡慕之情”,而“二姑姑”——“这绣蝴蝶的姑娘”,“因为听叔祖常常夸说这人,心里自然也就有了这人”②。在这个情窦初开的年龄,因为相互欣赏而产生爱意是人之常情,即使情之所至发生两性关系也很正常,是符合人性的。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需要,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食欲和性欲,而性欲是爱情产生的生理基础。然而,这在当时偏僻的封建意识浓厚的皖南乡村社会是绝不允许的。在封建社会,儒家文化讲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礼”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要求男女婚姻大事必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两性关系也只有在婚内才是合乎道德的。尤其是到了宋朝二程、朱熹理学那里,儒家礼教发展为“灭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从而由节欲走向了极端——禁欲。如果说节欲还有一定的合理成分,追求人欲和礼教的和谐的话,那么禁欲就走向了人性的对立面。人本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低级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人的需要层次越低级则越强烈。生理需要是人最低级最强烈的需要,而尊严、节操等是更高一级的需要,“灭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颠倒了人的需要所追求的层次,无疑是违背人性的。“一个三春天气的午间,冷清的后园的太湖石洞中,祖母因看牡丹花,拿住了一对仓皇失措的系裤带的顽皮孩子。”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礼教在人性面前是如此的苍白空洞。小说还巧妙地安排了“叔祖”这个人物,他“放佚风流”,有才气而不受封建礼法的束缚,举止洒脱。“叔祖”的开明无疑深刻地影响着门生和“二姑姑”的思想和行为,代表着当时社会一种进步和健康的力量,同时也暗示着封建礼教已经呈现出溃败的趋势。

二、人性的潜抑

“这幕才子佳人的喜剧闹了出来,人人夸说的绣蝴蝶的小姐一时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放佚风流的叔祖虽从中尽力撮合周旋,但当时究未成功。”④显而易见,封建礼教在当时的乡村社会还是异常强大的,尤其在古徽州。儒家礼教后期的代表性人物朱熹就出生在古徽州婺源,他的一套“灭人欲,存天理”的说教无疑对当地影响是巨大的。当“少年赴南京应考,船翻身亡。绣蝴蝶的小姐那时才十九岁,闻耗后,在桂树下自缢,为园丁所见,救活了,没死。少年家觉得这小姐尚有稍些可风之处,商得了女家同意,大吹大擂接小姐过去迎了灵柩;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⑤。“二姑姑”的殉情,在少年家看来,是遵循了封建礼教的“从一而终”的思想,所以 “尚有稍些可风之处”。然而,“二姑姑”嫁到■竹山房并非是悲劇的结束,而是悲剧的加深。在当时封建礼教编织的社会环境中,“二姑姑”被归入“另类”,遭到社会无情的抛弃,情欲等人性受到压制,而这种长期的压制会导致人的麻木冷漠。“那张苍白皱褶的脸没多少表情。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步法,和她老人家的脸庞同一调子:阴暗,凄苦,迟钝。”⑥可是,如同石头压住小草一样,封建礼教虽然压制了“二姑姑”的情欲,使之潜抑了下来,但却无法扼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自然的、正常的欲望如果得不到满足,总会以变态或升华的形式出现。“二姑姑”一方面靠念经、绣蝴蝶去麻痹自己、转移情欲;另一方面靠做“白日梦”来发泄情欲。“不要紧。——这些房子,每年你姑爹回家时都打扫一次。停会,叫兰花再好好来收拾。”⑦“这间邀月庐是你姑爹最喜欢的地方:去年你姑爹回来,叫我把他修葺一下。你看看,里面全是新崭崭的。”⑧二姑姑和兰花话语中的“青姑娘”(燕子)、“福公公”(蝙蝠)、“虎爷爷”(壁虎),说得如此的自然亲切,说明她们被那个社会所遗弃,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只能与这些小动物为伴,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由此可见封建礼教残忍的一面。长期孤寂封闭的生活使“二姑姑”失去了人的精神和活力。作家不断地渲染■竹山房的“鬼气”,无疑暗示着封建礼教如何把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女变成一个阴郁的“鬼”的,“二姑姑”成天念诗诵经,忍“欲”偷生。封建礼教胜利了,人性潜抑了下来。

三、人性的复苏

当我和阿园一对新婚夫妇来■竹山房做客时,这激活了“二姑姑”人性的一面。门上那张册叶小窗上的“鬼脸”,其实才是真正的“人脸”,“二姑姑”由“鬼”变成了“人”,她的偷窥是其情欲发泄的一种变态的形式而已。“我”“不禁轻松地笑了”,这个“笑”是含泪的笑,饱含着对“二姑姑”悲惨遭遇的深深同情,同时也宣告封建礼教的失败。于是这篇小说从整体上就具备了哲理的象征意味,那就是一切违背自然和人性的东西都不会长久,都注定要失败的,这正是这篇小说的核心和灵魂之所在。在人性和礼教的博弈中,人性终究会战胜封建礼教。

① 成海涛:《偷情 偷生 偷窥——分析〈■竹山房〉女主角“二姑姑”》,《名作欣赏》2010年第1期,第93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 吴组缃:《■竹山房》,《第91页,宿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第91页,第91页,第91页,第92页,第93页,第94页,第95页。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 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作 者:吴正一,硕士,合肥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鲁迅笔下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及社会反思
论封建礼教对《白鹿原》中女性的扼杀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功能与人性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