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一根不断的线

2014-10-20范熊熊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高尔基外祖母笔者

范熊熊

《童年的朋友》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可能是因为教学习惯的原因,又可能是因为学生时代积累的学习习惯的原因,笔者对每册第一篇课文都会感觉到非同一般的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即使不教初一年级,也常常将这篇文章拿出来琢磨琢磨。在某个时候,当笔者试图以童年的高尔基、童年的自己两种身份来读这一课文时,收获到了以往未曾收获到的东西。

一、作者视角下的那“一根不断的线”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用参考书的话来说,这一部文学作品讲述的是高尔基年幼时跟随外公外婆生活的一段童年时光,更写出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生活风貌及宗教习俗等。此时,如果转换一个视角,从作者角度来看这部文学作品,来看选入我们课文的这一段的话,可能会读出什么呢?

通读全文,可圈可点之处甚多,笔者拾得其中一句“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了起来,织成不断的花边。”其中,“那一根不断的线”尤其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开始探究这一根不断的线对作者高尔基来说,意味着什么。显然,这是从作者视角出发的,尽管大师已经作古,但后辈从大师角度出发,尝试作出一些探究,那还是可以的。

《童年》是高乐基40多岁时写出来的,作为一种对生活的回忆,其中出现的必定是在印象中极为深刻的一些事件。当童年时的高尔基面临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不得不与像敌人一样的外公以及很凶的外婆住在一起时,生活中不如意之事确实是十之八九,事实上当时他也并不受舅父和舅母的喜欢,再加上外公作坊的境遇日益衰落,作为一个外人而存在的高尔基能够得到的关怀是少之又少的。在这种情况下,外祖母却将他带到了光明的地方,并且用一根不断线将他的周围连结了起来。试想,这对于童年时的高尔基而言,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于是,读此文或者教此文,便离不开对高尔基生活背景的基本了解。正如参考书所说,本文“节选的文字并不长,也没有多少情节”,但若想领会“作者通过细腻又饱满的语言把外祖母的形象写得独具魅力、光彩照人”却殊为不易。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试验,让其他学科同事们读这篇文章时,他们大多读不出独具魅力与光彩照人的外祖母形象,这说明作为语文教育者的一种感受并不能为语文之外的人所读得,而学生估计更是如此。

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小时候的情境,就成为理解作者笔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关键在于让学生体验到没有外祖母时,高尔基周围的事物就是远离他的,而这对于一个儿童,又是一件多么痛苦甚至是残忍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外祖母出现了,而她手中恰恰就有“一根不断的线”,能够将童年高尔基周围的事连结起来!知道了这一点,本文的教学会跨越一个很大的台阶,距离有效教学的实现也要顺利得多。

二、读者视角下“那一根不断的线”

学生一旦入境,学生就不完全是自己了。当然,学生又不可能成为完完全全的高尔基,某种程度上讲,真正入境的学生应当是一个高尔基与其自己的一个复合体。这个复合体由于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由于对高尔基童年生活的阅读、想象甚至是感同身受,因而也就具有了独特的视角,这里称之为读者视角。在这个视角下,“那一根不断的线”又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呢?

从学生自己本身的视角出发,学生自然不大可能有一个长发及地的外祖母,甚至也不大可能有一个“很凶”的外祖母,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的,还应当是一个有着“温暖而柔和的腔调”的外祖母,而也正因为这种外祖母的天性的存在,使得学生与童年高尔基的外祖母能够统一起来。于是,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去回忆自己外祖母的事。这里有一个想法是值得尝试的,也就是实际教学中不妨剑走偏锋,即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回忆与外祖母相关的一些所谓的充满柔情和有意义的事,不妨先让学生说说外祖母的“凶”,这样或可创设出一个更符合本文的情境来。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困难,即使是今天这样的一个极度重视子女的年代,也有着一些外祖母对孩子“凶”的事例,而也正因为这种社会背景,学生对这种“凶”的印象可能更是深刻。然后,于这种“凶”中去寻找外祖母那柔的一面,正如文中所说的“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那样“柔软”而“可爱”。

事实上这时可以发现,这已经不完全是一个学生的视角,还是不知不觉当中又走进了童年高尔基的视角。可这有什么关系呢?读《童年的朋友》本就是为了寻找“童年的朋友”,这个朋友未必是玩伴,完全可以是那个拥有“一根不断的线”的人。而也正如学生所说,就算到了初中阶段,他们其实心里还是盼望有这么一个拥有“一根不断的线”的人,因为学生的内心还是要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的,这种联系力量最强的并不是物,而是人。

三、教学视角下“那一根不断的线”

思考至此,笔者突然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不是也需要一根不断的线呢?《童年的朋友》一文教学重点有二:一是让学生读懂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二是让学生体会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这样的教学重点要想达成,笔者觉得在教学中也需要一根不断的线。

这根不断的线就是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在对外祖母的阅读中,在对高尔基内心的阅读中,始终要扣住描写与思考这根线的两端。从课文的行文来看,可以看出前半段是描写外祖母的,而后半段就作者内心的一种思考。这就好比一根线的两端,而要想从生动传神的描写,到读懂(实际上就是思考)外祖母对高尔基的影响,也就是从线的这一端到另一端,那这根线就不能断,不断才能顺利。那么,如何才能不断呢?答案很简单,从描写到思考都应当成为学生内心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都应当围绕“童年的朋友”而去描写,去思考。只有这样一路走下来,才是一根不断的线,而本文的教学也才会浑然一体。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不断的线,作为学生,在其求学生涯中,这根线是由三维目标共同绕成;作为教师,在其教学生涯中,这根线是由教学技术与教育艺术凝结而成;作为教学,在师生互动中,这根线由于师生的共同参与而变得更具张力。如是,一段优美的教学旅程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通联:江苏启东市南苑中学]

猜你喜欢

高尔基外祖母笔者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猎犬感冒
菊香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