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和“女神”
2014-10-20刘杰林
刘杰林
“女神”与“神女”是一组同素逆序词。《汉语大辞典》“女神”释义:“神话中女性的神”。“神女”释义:“巫山神女”或“泛指仙女”。
“神女”与“女神”,均为中国文学对神话中女性神袛的称谓,但二者使用时间不同。“神女”见于战国楚宋玉《神女斌》,元代用“女神”来称呼过惟南海女神灵慧夫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神女”释为“女神”;“女神”释为“神话传说中的女性神。”这使我们窥探到了“神女”和“女神”语义联系的端倪。
其实,“女神”一词诞生于西方神话故事,最早用来表示女神的埃及象形文字代表的是“权利”,后来传入东方,但并不普及。“女神”一词的时髦期是在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发轫于1916年,出版于1921年的郭沫若的《女神》,1928年郭沫若又适时地修改了《女神》再次出版,于是“女神”一词不断地广泛传播。这时,在新文学作品尤其是翻译作品中,“女神” 一词迅速走红。
而今,“女神”一词不再只指“神”,还指具有女神一样特质的人。这是时代赋予“女神”的新义:“女神”有了借代功能,只是指像女神一样美(特质不一)的女明星,它偏重于人们主观认为的具有“女神的特质”的女性,且多用于非正式场合和年轻人中。当今,“女神”称呼的使用频率在不断提高、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远远超过了“神女”,“女神”的概念内涵、词义色彩等均在发生变化。“神女”的语义基本演变轨迹为:神女—神话传说中女性的神—如同具有神女特质的美女明星—独具特质的年轻美女—独具特质的女性—普通女性。
究其因,我们可知这种演变是社会交际的需要,是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是受称呼者标新立异心理的驱使。语言具有系统性,随着“美女”指称的泛化,用来对普通女性的称呼,“女神”责无旁贷的填补了“美女”泛化浮起后的称谓空缺。又因反义配对词“屌丝”的登台,更加稳固了与之相配对的“女神”的地位。
[作者通联: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