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2014-10-20莫春梅
莫春梅
摘 要:本文就听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分析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及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水平的差异;二是比较手语听障儿童、口语听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差异;三是分析听障儿童对不同心理状态的理解水平。虽然特殊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今后的研究中仍有很多领域还需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心理理论;听障儿童;特殊儿童
一、什么是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概念是由Premack和Woodruff在1978年研究黑猩猩的认知能力时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个体具有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具有将自身和他人行为归因为心理状态的能力。因为个体的这种推理能力无法直接观察到,并且它可以用来预测他人的行为,所以把它称为一种理论”。
根据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两岁之前,儿童已经基本理解某些心理状态,如知觉、意图和伪装等;两岁之后,儿童能较牢固地理解他人的简单愿望和情绪等心理状态;三岁左右,儿童已能较好地理解愿望和想象的表征;四岁之后,儿童基本拥有心理理论能力——能理解他人的各种心理状态如愿望、情绪、想象、知识以及信念(包括虚假信念、错误信念等)。按照Freeman(2000)的观点,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毕生的过程,任何人包括年幼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都会在推断他人心理方面出错,心理理论发展存在于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理论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与记忆、想象、注意等也有密切关系。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在普通儿童身上有体现,在特殊儿童,如对自闭症儿童、听觉障碍儿童、ADHD儿童等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二、听障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
心理理论研究的对象最初关注的主要是普通儿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特殊儿童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主要关注的是自闭症儿童和听障儿童。本文主要对听障儿童的心理理论研究进行总结。
听觉障碍又称做听力残疾或聋,是指由于听力损失从而影响了儿童使用听力理解语言,学习语言的能力和教育的效果。探究听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多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分析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及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水平的差异;二是比较手语听障儿童、口语听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差异;三是分析听障儿童对不同心理状态的理解水平。此外,对听障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影响因素的讨论,多是从听障儿童语言、交往、执行功能等角度进行分析。
普通儿童在4~5岁时就获得了错误信念的心理理论能力,而自闭症儿童错误信念的发展要稍微滞后一些,大多数听障儿童发展出心理理论能力的时间比普通儿童要迟7年以上,大约是10年左右(Rusell,1997)。Clark等调查了43名聋成年人,结果表明:聋成年人表现出的心理理论能力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聋童及正常儿童信念认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关于正确信念,还是关于一级错误信念,都是先发展自我信念认知,再发展他人信念认知;听障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发展趋势上是一致的(陈友庆,2008)。
手语听障儿童和口语听障儿童是按照听障儿童使用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划分的。不同的交流方式和家庭环境,影响了听障儿童和他人交流的情况,从而也会影响听障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Courtin和Melot(1998)发现,手语聋童比口语聋童更可能在心理理论任务中成功。陈友庆等研究得出,手语聋童的信念认知水平略好于口语聋童,父母会手语或为聋人以及兄弟姐妹会手语的聋童,其信念认知水平比其他聋童好。
对聋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错误信念任务,其研究结果得出听障儿童普遍比正常儿童发展滞后。也有研究涉及到了听障儿童对心理理论的愿望、情感、注意等心理状态的认识和对有关心理知识的掌握。Rieffe、Meerum和Terwogt(2002)使用故事任务对6~11岁的手语听障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听障儿童更倾向于进行愿望归因,而信念归因较少,即听障儿童愿望理解能力较好,在考虑问题时往往以愿望优先。听障儿童对情感的理解水平和解释与正常儿童也有差异。听障儿童注意力的发展与其解释注意原因的水平间也有不一致,听障儿童在面孔注意实验中注意的判定上没有困难,但要求从注意的线索推理愿望和意图等心理状态时,听障儿童出现了困难。
许多研究证实,父母听力正常的听障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出现迟滞,这使得研究者不得不关注听障儿童的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郝坚、苏彦婕(2006)认为,父母听力正常的听障儿童所获得的接受性语言能力有助于其理解测试情境并进行心理推理,从而使他们在心理理论任务上表现较好;而对于父母是聋人的听障儿童来说,即使是接受性语言得分较低的个体,由于他们具备了基本的语言理解能力,所以他们对于测试情境的把握可能并不比接受性言语任务得分高的个体差,进而没有表现出心理理论的差异。
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也会影响其心理理论的发展。有研究表明,父母听力正常的听障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要比家庭中有聋人成员的听障儿童要低,主要是因为前者缺少沟通与交流。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这一概念出自前额叶皮层损伤的研究。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成绩间有显著的相关;(2)通过训练儿童的执行功能,可以促进心理理论发展,反之亦然;(3)二者有共同的成分;(4)二者有共同的脑区;(5)二者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崔云,2004)。研究发现听障儿童对于正常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和执行功能发展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然而我们在聋童身上似乎没有发现这种一致性。聋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比正常儿童水平滞后7年以上,但是执行功能能力仅仅滞后2年左右(李一员等,2006)。
三、总结
听障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不仅在探索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普遍性上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教育和训练听障儿童方面也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国内关于听障儿童心理理论的实证研究还较缺乏,探讨听障儿童各个心理状态的发展情况,心理理论和语言及认知能力的关系,以及寻找合适的训练方法实现听障儿童心理理论水平的发展都将是未来听障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重点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友庆,郭本禹.听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382-388.
[2]黄天元,林崇德.关于儿童特质理解的心理理论研究[J].心理科学,2003,11(2):184-190.
[3]朱翠英,刘文莉.心理理论的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3):58-61.
[4]肖非,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第八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陈友庆,闻素霞.聋童与正常儿童对多种信念的认知[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266-274.
[6]郝坚,苏彦婕.听力正常家庭和聋人家庭中聋童心理理论的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1):45-51.
[7]李一员,等.聋童执行功能发展:聋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6(3):3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