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体育学院开展攀冰运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014-10-20孙来爽姜兆银
孙来爽+姜兆银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沈阳体育学院开展攀冰运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社会发展需要和课程发展建设的角度考虑,沈阳体育学院有必要开设攀冰运动课程;从教学场地资源及器材投入、师资队伍、攀冰运动动作技能对学习者要求及户外运动课程容量等情况进行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开设攀冰运动课程是可行的。
关键词:沈阳体育学院;攀冰;课程教学;可行性
攀冰运动是一项借助于装备、器械而进行的冰壁攀登运动,由现代登山运动派生、发展而来。攀冰运动在运动方式上属于攀登运动的一种,主要技术内容与攀岩运动相类似。欧美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兴起攀冰比赛并在全球形成了冬季运动的新潮,成为继登山、滑雪后又一项广受大众喜爱的冬季户外运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冰雪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适合开展各种类型的冰雪运动,冰雪项目体育教学是该地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顺应社会发展对于攀冰人才的需求基础上,本着丰富户外运动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师资等体育资源的目标,探讨开设攀冰运动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沈阳体育学院以及国内其它高校的户外运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攀冰运动的社会发展需求和课程开设条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得知,目前在国内尚没有正式出版的关于攀冰运动的期刊、著作和教材,仅有中国登山协会培训部内部印发的《攀冰技术培训教材》(未正式出版)可供参考,另有少量有关攀冰运动的知识和技术介绍散落在户外运动类教材中。
(2)访谈法。与沈阳体育学院户外运动教研室教师就教师的基本情况、专业资质、攀冰运动学习经历与学习情况等相关问题进行调查访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沈阳体育学院开展攀冰运动的必要性分析
(1)攀冰运动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需求
在国际范围内,国际攀登联合会正积极同国际奥委会协商攀冰成为2022年冬奥会比赛项目。在2014年2月举办的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上,攀冰成为冬奥会开幕式表演项目之一。目前由UIAA举办的攀冰赛事主要为世界杯分站赛,举办地分别在韩国、罗马尼亚、瑞士、法国和意大利,已有中国运动员连年参加在韩国举办的世界杯分站赛。
国内攀冰运动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1988年,中国登山队为准备中国、尼泊尔、日本三国联合的横跨珠峰活动,进行了攀冰技术训练,这是目前可证实的在国内最早开展的攀冰运动。1996年,冰洞技术和先锋攀登技术被引入国内,为我们攀冰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2001年,国内第一次进行了人工冰瀑的浇筑,逐步摆脱了天然冰瀑分布不足的资源限制。攀冰运动引入中国,迄今已有数十年,已为越来越多的户外人群所接受。中国登山协会估计当前中国的攀冰人口在5000人左右(丁祥华,2013),受各种推广活动的影响,正快速增加。
当前,积极推动国内攀冰运动快速发展的组织主要有商业机构、各级登山运动管理部门以及户外运动爱好者团体。商业机构方面,最具影响力的活动有由著名户外品牌KAILAS发起和举办的四姑娘山攀冰节等;各级登山运动管理部门举办攀冰推广活动;赛事有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中国沂山攀冰精英赛、全国攀冰锦标赛等;攀冰技术培训以中国登山协会举办的攀冰技术培训班最具代表性,每年定期举办,促进了国内攀冰运动技术的规范发展和快速提升;以领攀户外登山学校、四姑娘山登山学校等民间户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攀冰运动技术教学与培训工作,加快了攀冰运动技术在国内的普及。
在东北地区,东北攀岩联盟已连续几年在辽宁本溪举办东北地区跨年攀冰活动。沈阳攀岩抱石联盟等民间组织、非旅户外、自由自寨等商业户外运动俱乐部亦积极自发开展各种AA制及商业攀冰活动。
(2)沈阳体育学院户外运动课程的发展建设需要
为适应户外运动在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对于户外专门人才的需要,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包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医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旅游学院、河北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在内的13所高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旅游管理、体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以户外运动专业方向或专项的形式进行专门的户外运动人才培养。
户外运动项目作为一个项目群,涉及水域、空域、陆地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具体项目包括野外露营、山地自行车、徒步穿越、攀岩攀冰、登山、滑翔伞、探洞、漂流、皮划艇运动等多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都具有一定的资源依赖性,受到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的限制。
目前,沈阳体育学院开设的户外运动课程内容包括野外生存、山地户外基本技能、攀岩运动、山地自行车运动、皮划艇运动、定向运动、登山滑雪运动和户外拓展训练,多数项目为户外运动项群的基础项目,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相对优势。而国内户外运动课程建设现已开始由基础建设阶段逐步向特色建设阶段转变,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登山运动和滑翔伞运动项目、贵阳医学院的探洞和野外救援等。
根据户外运动项群的项目特征分析,户外运动项群的核心项目,仍然属于攀登运动,具体包括攀岩、攀冰、登山、抱石等,以及由此派生和为此引入的徒步穿越、野外宿营、溯溪等项目,多属于绳索技术类。作为东北地区唯一进行户外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体育院校,沈阳体育学院的户外运动课程建设要综合考虑我国北方地区的户外运动专业人才需求和户外运动项目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具有北方地区特色的冰雪户外运动项目,在全国高校户外运动教育领域抢占先机,率先开展攀冰运动项目的课程与教学,建立特色优势课程和人才培养的相对优势。
2.沈阳体育学院开展攀冰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1)教学场地资源及器材投入情况分析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每年从12月份到次年3月份,天气寒冷,气温大部分在零度以下,有着丰富的冰雪资源。辽宁省南部地区属于山地丘陵地貌,冬季有广泛的冰瀑资源分布。目前已进行初步开发适用于攀冰活动的冰瀑有本溪东营坊北湖冰瀑、本溪后大湖冰瀑、辽阳核伙沟冰瀑等,且分布地区与沈阳距离适中,可满足进行攀冰运动课程教学。攀冰运动校内教学,初步可以考虑对现有攀岩墙进行适当改造,扩展功能,使之适用于干攀(dry climbing)技术教学,满足攀冰运动的教学场地要求,进一步可以考虑浇筑人工冰壁。
攀冰是一项借助于装备、器械而进行的运动,开展攀冰运动教学需要一定的装备、器材条件的保障。攀冰运动基本教学器材包括:绳索、主锁、快挂、安全带、头盔、保护器/下降器、登山靴、冰爪、冰镐、冰锥等,其中绳索等属于攀登运动基本装备,可以与攀岩运动课程教学共用,不需要重复投入,而登山靴、冰爪、冰镐、冰锥需要进行补充购买。
(2)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沈阳体育学院户外运动教研室现有专职户外运动教师8人,学历、职称及年龄结构合理,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5人,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对于新兴运动项目有更强的接受意愿。8名教师中有5人拥有攀冰运动的学习经验,其中3人曾接受过中国登山协会组织的攀冰技术培训;全部教师都有一定的攀岩学习和教学经验,其中的5人具有正规的攀岩运动培训经历,仅有1人未曾经历攀登运动的正规培训经历。现有教师中,至少有3人可以直接胜任攀冰运动教学,并有意愿承担本课程的教学工作。考虑到攀冰运动与攀岩运动的相似性,另外几名教师只要稍加培训即亦可胜任本课程教学工作。
3.攀冰运动动作技能对学习者的要求分析
采用一维分类系统,根据攀岩运动与攀冰运动技能间的相似特征,从参与操作的技能肌肉系统的大小、动作开始和结束的特征、环境背景的稳定性三个范畴来对攀冰与攀岩动作技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1:
表1 攀冰运动与攀岩运动动作技能特征对比
■
通过表1动作技能特征对比发现:攀冰运动与攀岩运动的动作技能基本类似,仅仅是在“参与操作的技能肌肉系统的大小”这一指标上有所差异。与攀岩运动不同,攀冰运动是以大肌肉群发力为核心的运动项目,基本不需要以手指力量为代表的小肌肉群的参与,更加适于指力缺乏训练的业余攀登爱好者的参与。
由于近年众多上方保护冰瀑、冰壁的开发,人工浇筑冰壁设施的普及,以及攀冰装备的不断进步,攀冰运动的技术体系日臻成熟与完善,攀冰运动已经变得容易入门,并可以充分保证攀登者的安全。从对学习者的要求来讲,凡是初步具备攀岩基础的人,亦都具备参与攀冰运动的条件,并且,攀冰运动对于攀登者的指力要求更低。
4.沈阳体育学院户外运动课程容量分析
目前,沈阳体育学院分别在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休闲体育等4个专业以户外运动专修/专项课程的形式进行户外运动人才培养,各专业户外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学时较为充裕,并且,各专项学生都有攀岩运动技术的学习基础,可以直接跳过绳索类技术装备、攀登运动保护、结绳技术等内容,只需教授攀冰基本理论知识、攀冰专门技术装备、冰锥技术、冰洞技术、冰坡行走技术、踢冰技术和挥镐技术等内容,并适当补充教授攀爬技术、保护站建立技术,即可完成攀冰运动项目的课程教学。因此,在适当调整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24学时或者32学时的攀冰运动教学是可行的。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从社会发展需要和课程发展建设的角度考虑,沈阳体育学院有必要开设攀冰运动课程。
(2)从教学场地资源及器材投入、师资队伍、攀冰运动动作技能对学习者要求及户外运动课程容量等情况进行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开设攀冰运动课程是可行的。
2.建议
(1)加强攀冰运动教材化研究,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教学条件,从攀冰运动技术特点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工、编排,使之形成体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攀冰运动的专业知识。
(3)联系沈阳周边的攀冰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美男,王洋.东北地区高校开展冰雪教学的有利条件、存在困难及对策[J].冰雪运动,2010(1):70-73.
[2]姚兰发,杜风魁.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开设冬季野外生存体验训练课程的可行性[J].冰雪运动,2010(2):81-84.
[3]王鹏宇.北方高校开展冬季户外拓展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冰雪运动,2010(6):64-67.
[4]逯明智,关荣鑫.辽宁省高校开设滑雪课的可行性分析[J].冰雪运动,2011(2):70-72.
2.沈阳体育学院开展攀冰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1)教学场地资源及器材投入情况分析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每年从12月份到次年3月份,天气寒冷,气温大部分在零度以下,有着丰富的冰雪资源。辽宁省南部地区属于山地丘陵地貌,冬季有广泛的冰瀑资源分布。目前已进行初步开发适用于攀冰活动的冰瀑有本溪东营坊北湖冰瀑、本溪后大湖冰瀑、辽阳核伙沟冰瀑等,且分布地区与沈阳距离适中,可满足进行攀冰运动课程教学。攀冰运动校内教学,初步可以考虑对现有攀岩墙进行适当改造,扩展功能,使之适用于干攀(dry climbing)技术教学,满足攀冰运动的教学场地要求,进一步可以考虑浇筑人工冰壁。
攀冰是一项借助于装备、器械而进行的运动,开展攀冰运动教学需要一定的装备、器材条件的保障。攀冰运动基本教学器材包括:绳索、主锁、快挂、安全带、头盔、保护器/下降器、登山靴、冰爪、冰镐、冰锥等,其中绳索等属于攀登运动基本装备,可以与攀岩运动课程教学共用,不需要重复投入,而登山靴、冰爪、冰镐、冰锥需要进行补充购买。
(2)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沈阳体育学院户外运动教研室现有专职户外运动教师8人,学历、职称及年龄结构合理,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5人,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对于新兴运动项目有更强的接受意愿。8名教师中有5人拥有攀冰运动的学习经验,其中3人曾接受过中国登山协会组织的攀冰技术培训;全部教师都有一定的攀岩学习和教学经验,其中的5人具有正规的攀岩运动培训经历,仅有1人未曾经历攀登运动的正规培训经历。现有教师中,至少有3人可以直接胜任攀冰运动教学,并有意愿承担本课程的教学工作。考虑到攀冰运动与攀岩运动的相似性,另外几名教师只要稍加培训即亦可胜任本课程教学工作。
3.攀冰运动动作技能对学习者的要求分析
采用一维分类系统,根据攀岩运动与攀冰运动技能间的相似特征,从参与操作的技能肌肉系统的大小、动作开始和结束的特征、环境背景的稳定性三个范畴来对攀冰与攀岩动作技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1:
表1 攀冰运动与攀岩运动动作技能特征对比
■
通过表1动作技能特征对比发现:攀冰运动与攀岩运动的动作技能基本类似,仅仅是在“参与操作的技能肌肉系统的大小”这一指标上有所差异。与攀岩运动不同,攀冰运动是以大肌肉群发力为核心的运动项目,基本不需要以手指力量为代表的小肌肉群的参与,更加适于指力缺乏训练的业余攀登爱好者的参与。
由于近年众多上方保护冰瀑、冰壁的开发,人工浇筑冰壁设施的普及,以及攀冰装备的不断进步,攀冰运动的技术体系日臻成熟与完善,攀冰运动已经变得容易入门,并可以充分保证攀登者的安全。从对学习者的要求来讲,凡是初步具备攀岩基础的人,亦都具备参与攀冰运动的条件,并且,攀冰运动对于攀登者的指力要求更低。
4.沈阳体育学院户外运动课程容量分析
目前,沈阳体育学院分别在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休闲体育等4个专业以户外运动专修/专项课程的形式进行户外运动人才培养,各专业户外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学时较为充裕,并且,各专项学生都有攀岩运动技术的学习基础,可以直接跳过绳索类技术装备、攀登运动保护、结绳技术等内容,只需教授攀冰基本理论知识、攀冰专门技术装备、冰锥技术、冰洞技术、冰坡行走技术、踢冰技术和挥镐技术等内容,并适当补充教授攀爬技术、保护站建立技术,即可完成攀冰运动项目的课程教学。因此,在适当调整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24学时或者32学时的攀冰运动教学是可行的。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从社会发展需要和课程发展建设的角度考虑,沈阳体育学院有必要开设攀冰运动课程。
(2)从教学场地资源及器材投入、师资队伍、攀冰运动动作技能对学习者要求及户外运动课程容量等情况进行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开设攀冰运动课程是可行的。
2.建议
(1)加强攀冰运动教材化研究,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教学条件,从攀冰运动技术特点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工、编排,使之形成体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攀冰运动的专业知识。
(3)联系沈阳周边的攀冰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美男,王洋.东北地区高校开展冰雪教学的有利条件、存在困难及对策[J].冰雪运动,2010(1):70-73.
[2]姚兰发,杜风魁.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开设冬季野外生存体验训练课程的可行性[J].冰雪运动,2010(2):81-84.
[3]王鹏宇.北方高校开展冬季户外拓展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冰雪运动,2010(6):64-67.
[4]逯明智,关荣鑫.辽宁省高校开设滑雪课的可行性分析[J].冰雪运动,2011(2):70-72.
2.沈阳体育学院开展攀冰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1)教学场地资源及器材投入情况分析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每年从12月份到次年3月份,天气寒冷,气温大部分在零度以下,有着丰富的冰雪资源。辽宁省南部地区属于山地丘陵地貌,冬季有广泛的冰瀑资源分布。目前已进行初步开发适用于攀冰活动的冰瀑有本溪东营坊北湖冰瀑、本溪后大湖冰瀑、辽阳核伙沟冰瀑等,且分布地区与沈阳距离适中,可满足进行攀冰运动课程教学。攀冰运动校内教学,初步可以考虑对现有攀岩墙进行适当改造,扩展功能,使之适用于干攀(dry climbing)技术教学,满足攀冰运动的教学场地要求,进一步可以考虑浇筑人工冰壁。
攀冰是一项借助于装备、器械而进行的运动,开展攀冰运动教学需要一定的装备、器材条件的保障。攀冰运动基本教学器材包括:绳索、主锁、快挂、安全带、头盔、保护器/下降器、登山靴、冰爪、冰镐、冰锥等,其中绳索等属于攀登运动基本装备,可以与攀岩运动课程教学共用,不需要重复投入,而登山靴、冰爪、冰镐、冰锥需要进行补充购买。
(2)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沈阳体育学院户外运动教研室现有专职户外运动教师8人,学历、职称及年龄结构合理,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5人,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对于新兴运动项目有更强的接受意愿。8名教师中有5人拥有攀冰运动的学习经验,其中3人曾接受过中国登山协会组织的攀冰技术培训;全部教师都有一定的攀岩学习和教学经验,其中的5人具有正规的攀岩运动培训经历,仅有1人未曾经历攀登运动的正规培训经历。现有教师中,至少有3人可以直接胜任攀冰运动教学,并有意愿承担本课程的教学工作。考虑到攀冰运动与攀岩运动的相似性,另外几名教师只要稍加培训即亦可胜任本课程教学工作。
3.攀冰运动动作技能对学习者的要求分析
采用一维分类系统,根据攀岩运动与攀冰运动技能间的相似特征,从参与操作的技能肌肉系统的大小、动作开始和结束的特征、环境背景的稳定性三个范畴来对攀冰与攀岩动作技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1:
表1 攀冰运动与攀岩运动动作技能特征对比
■
通过表1动作技能特征对比发现:攀冰运动与攀岩运动的动作技能基本类似,仅仅是在“参与操作的技能肌肉系统的大小”这一指标上有所差异。与攀岩运动不同,攀冰运动是以大肌肉群发力为核心的运动项目,基本不需要以手指力量为代表的小肌肉群的参与,更加适于指力缺乏训练的业余攀登爱好者的参与。
由于近年众多上方保护冰瀑、冰壁的开发,人工浇筑冰壁设施的普及,以及攀冰装备的不断进步,攀冰运动的技术体系日臻成熟与完善,攀冰运动已经变得容易入门,并可以充分保证攀登者的安全。从对学习者的要求来讲,凡是初步具备攀岩基础的人,亦都具备参与攀冰运动的条件,并且,攀冰运动对于攀登者的指力要求更低。
4.沈阳体育学院户外运动课程容量分析
目前,沈阳体育学院分别在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休闲体育等4个专业以户外运动专修/专项课程的形式进行户外运动人才培养,各专业户外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学时较为充裕,并且,各专项学生都有攀岩运动技术的学习基础,可以直接跳过绳索类技术装备、攀登运动保护、结绳技术等内容,只需教授攀冰基本理论知识、攀冰专门技术装备、冰锥技术、冰洞技术、冰坡行走技术、踢冰技术和挥镐技术等内容,并适当补充教授攀爬技术、保护站建立技术,即可完成攀冰运动项目的课程教学。因此,在适当调整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24学时或者32学时的攀冰运动教学是可行的。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从社会发展需要和课程发展建设的角度考虑,沈阳体育学院有必要开设攀冰运动课程。
(2)从教学场地资源及器材投入、师资队伍、攀冰运动动作技能对学习者要求及户外运动课程容量等情况进行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开设攀冰运动课程是可行的。
2.建议
(1)加强攀冰运动教材化研究,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教学条件,从攀冰运动技术特点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工、编排,使之形成体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攀冰运动的专业知识。
(3)联系沈阳周边的攀冰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美男,王洋.东北地区高校开展冰雪教学的有利条件、存在困难及对策[J].冰雪运动,2010(1):70-73.
[2]姚兰发,杜风魁.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开设冬季野外生存体验训练课程的可行性[J].冰雪运动,2010(2):81-84.
[3]王鹏宇.北方高校开展冬季户外拓展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冰雪运动,2010(6):64-67.
[4]逯明智,关荣鑫.辽宁省高校开设滑雪课的可行性分析[J].冰雪运动,2011(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