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毫针配合隔物灸治疗气血亏虚型头痛36例疗效观察

2014-10-17丁金磊罗永宝宣守松何天峰陶善平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头痛

丁金磊+罗永宝+宣守松+何天峰+陶善平

摘要:目的观察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气血亏虚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气血亏虚型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与毫针对照组各36例。2组均取风池、中脘、气海、足三里、脾俞为主穴,综合组采用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毫针组采用毫针针刺,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的综合临床疗效和VAS疼痛评分。结果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4.4%,而毫针对照组总有效率86.1%,综合组疗效优于毫针对照组(P<0.05);同时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后能消除头痛或明显减轻头痛的发作程度、减少发作持续时间和降低发作频率。结论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是治疗气血亏虚型头痛的一种较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毫针;隔附子灸;气血亏虚;头痛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49-02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在针灸科的门诊中有较大一部分的病人患有头痛病,该病症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头痛在中医中属于“头风”范畴。通过在相应穴位上针刺,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化瘀止痛。隔附子灸可以温肾助阳、补益气血、调理脏腑、濡养脑络而止痛。笔者近3年里运用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了36例气血亏虚型头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为2011年3月—2013年5月的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和毫针对照组,各36例,其中综合组男11例,女25例,年龄为16岁~57岁,病程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11年;毫针对照组男13例,女23例,年龄为18岁~58岁,病程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10 a。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头风”的诊断: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部或前额、巅顶、后枕部,或左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③做各种相应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脑部器质性疾病。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标准中“头风”的诊断和气血亏虚型辨证分型头痛病例的诊断;②年龄大于16岁、小于60岁。

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经头颅CT检查为颅内占位性病变者;③病人使用药物治疗和其它疗法;④病人不能接受针刺或隔物灸治疗的;⑤不能坚持完成疗程的患者。

2治疗方法

2.1器具毫针选用华佗牌针灸针,规格分别为1寸(0.25×25 mm)、1.5寸(0.3×40 mm)。艾绒选用汉医牌甲级艾绒。

2.2综合组取穴:主穴:风池、中脘、气海、足三里、脾俞;随证(症)配穴:前头痛:头维、上星、解溪、至阳;巅顶痛:四神聪、大椎、天柱、行间、涌泉;侧头痛:率谷、侠溪、阳陵泉、太阳、丘墟;后头痛:天柱、束骨、颈夹脊[2]。操作:风池穴用1.5寸毫针朝鼻尖方向刺0.5~0.8寸;头部其它穴位用1寸毫针平刺0.3~0.5寸;头部之外其它穴位用1.5寸毫针针刺。胸背部穴位均浅刺,勿深。所有穴位均采用提插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30 min。针刺完毕再隔附子饼灸气海、足三里、脾俞。用生附子研末拌黄酒和成饼,直径略大于1 cm,厚0.4 cm,中间用针扎数孔,置于穴位上,再以直径和高均为1 cm的艾炷放于附子饼上,点燃施灸。每穴灸三壮,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休息4~5 d。共治疗3个疗程。

2.3毫针对照组所选穴位、操作、疗程均同综合组中毫针针刺治疗。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观察指标

采用VAS疼痛计分法评定。VAS疼痛计分法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公认的视觉模拟评分法,患者在一个10 cm的视觉量尺上对临床症状进行自我评价,0代表没有任何疼痛不适,l0代表疼痛难以忍受,所得到的自我评价得分,即VAS评分。

5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5.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头风”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头痛症状及血压等无变化。

5.2治疗结果见表1。

6讨论

中医学认为:“脑为髓之海”,其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于头部。若气血亏虚,精血及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头,致使脑海空虚,引起头痛。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属纯阳之性。以其辛能发散,苦能泄热,温能行气活血,热能胜寒,又因其气味芳香,可升可降,善通诸经,启闭开窍,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而附子辛温大热,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达皮毛而除表寒,内达脏腑而温冷痛,具有温阳益气,散寒止痛的功效[3]。温热效应是艾灸疗法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但艾灸疗法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药物作用和温热刺激的简单叠加,而是其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结果。艾燃烧时,在产生温热刺激及光辐射的同时,也使艾燃烧生成物得以生成[4]。隔物灸主要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完成从间隔药物到穴位皮肤的传热过程[5]。隔附子饼灸,结合艾叶、附子二者的功效,再加上艾绒燃烧时的温热刺激和诸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温肾助阳、补益气血、调理脏腑、濡养脑络而止痛。

艾灸疗法以经络腧穴为作用部位,经络腧穴的作用不容忽视。主方中,风池为胆经、三焦经和阳维经之会,位于头部,可疏调头部气机而止头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脏之会,可以调理脏腑;气海可以温补元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也为保健要穴,可以补益气血;脾俞为背腧穴,可以调理脾胃,健脾益气。诸穴合用,可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疏通经络,共凑止痛之功。

本研究通过对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与普通毫针针刺治疗进行疗效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毫针对照组治愈率为47.2%,总有效率为86.1%;综合组治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4.4%,经过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气血亏虚型头痛疗效较毫针针刺疗效更优,是治疗气血亏虚型头痛的一种较好方法。但鉴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还不够大;病人在治疗期间的生活习惯、所处环境和心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YZ/T001.1-009.1-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

[2]田文海.新九针火针疗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7.

[3]孙奎,杨永晖,周忠良,等.隔附子饼灸治疗肝肾不足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4):9-10.

[4]许焕芳,赵百孝.艾灸疗法作用机理浅述[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6-9.

[5]魏建子,沈雪勇,丁光宏,等.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分析[J].中国针灸.2007,27(5):391-393.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气血亏虚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气血亏虚型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与毫针对照组各36例。2组均取风池、中脘、气海、足三里、脾俞为主穴,综合组采用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毫针组采用毫针针刺,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的综合临床疗效和VAS疼痛评分。结果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4.4%,而毫针对照组总有效率86.1%,综合组疗效优于毫针对照组(P<0.05);同时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后能消除头痛或明显减轻头痛的发作程度、减少发作持续时间和降低发作频率。结论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是治疗气血亏虚型头痛的一种较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毫针;隔附子灸;气血亏虚;头痛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49-02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在针灸科的门诊中有较大一部分的病人患有头痛病,该病症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头痛在中医中属于“头风”范畴。通过在相应穴位上针刺,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化瘀止痛。隔附子灸可以温肾助阳、补益气血、调理脏腑、濡养脑络而止痛。笔者近3年里运用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了36例气血亏虚型头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为2011年3月—2013年5月的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和毫针对照组,各36例,其中综合组男11例,女25例,年龄为16岁~57岁,病程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11年;毫针对照组男13例,女23例,年龄为18岁~58岁,病程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10 a。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头风”的诊断: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部或前额、巅顶、后枕部,或左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③做各种相应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脑部器质性疾病。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标准中“头风”的诊断和气血亏虚型辨证分型头痛病例的诊断;②年龄大于16岁、小于60岁。

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经头颅CT检查为颅内占位性病变者;③病人使用药物治疗和其它疗法;④病人不能接受针刺或隔物灸治疗的;⑤不能坚持完成疗程的患者。

2治疗方法

2.1器具毫针选用华佗牌针灸针,规格分别为1寸(0.25×25 mm)、1.5寸(0.3×40 mm)。艾绒选用汉医牌甲级艾绒。

2.2综合组取穴:主穴:风池、中脘、气海、足三里、脾俞;随证(症)配穴:前头痛:头维、上星、解溪、至阳;巅顶痛:四神聪、大椎、天柱、行间、涌泉;侧头痛:率谷、侠溪、阳陵泉、太阳、丘墟;后头痛:天柱、束骨、颈夹脊[2]。操作:风池穴用1.5寸毫针朝鼻尖方向刺0.5~0.8寸;头部其它穴位用1寸毫针平刺0.3~0.5寸;头部之外其它穴位用1.5寸毫针针刺。胸背部穴位均浅刺,勿深。所有穴位均采用提插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30 min。针刺完毕再隔附子饼灸气海、足三里、脾俞。用生附子研末拌黄酒和成饼,直径略大于1 cm,厚0.4 cm,中间用针扎数孔,置于穴位上,再以直径和高均为1 cm的艾炷放于附子饼上,点燃施灸。每穴灸三壮,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休息4~5 d。共治疗3个疗程。

2.3毫针对照组所选穴位、操作、疗程均同综合组中毫针针刺治疗。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观察指标

采用VAS疼痛计分法评定。VAS疼痛计分法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公认的视觉模拟评分法,患者在一个10 cm的视觉量尺上对临床症状进行自我评价,0代表没有任何疼痛不适,l0代表疼痛难以忍受,所得到的自我评价得分,即VAS评分。

5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5.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头风”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头痛症状及血压等无变化。

5.2治疗结果见表1。

6讨论

中医学认为:“脑为髓之海”,其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于头部。若气血亏虚,精血及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头,致使脑海空虚,引起头痛。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属纯阳之性。以其辛能发散,苦能泄热,温能行气活血,热能胜寒,又因其气味芳香,可升可降,善通诸经,启闭开窍,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而附子辛温大热,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达皮毛而除表寒,内达脏腑而温冷痛,具有温阳益气,散寒止痛的功效[3]。温热效应是艾灸疗法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但艾灸疗法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药物作用和温热刺激的简单叠加,而是其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结果。艾燃烧时,在产生温热刺激及光辐射的同时,也使艾燃烧生成物得以生成[4]。隔物灸主要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完成从间隔药物到穴位皮肤的传热过程[5]。隔附子饼灸,结合艾叶、附子二者的功效,再加上艾绒燃烧时的温热刺激和诸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温肾助阳、补益气血、调理脏腑、濡养脑络而止痛。

艾灸疗法以经络腧穴为作用部位,经络腧穴的作用不容忽视。主方中,风池为胆经、三焦经和阳维经之会,位于头部,可疏调头部气机而止头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脏之会,可以调理脏腑;气海可以温补元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也为保健要穴,可以补益气血;脾俞为背腧穴,可以调理脾胃,健脾益气。诸穴合用,可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疏通经络,共凑止痛之功。

本研究通过对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与普通毫针针刺治疗进行疗效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毫针对照组治愈率为47.2%,总有效率为86.1%;综合组治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4.4%,经过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气血亏虚型头痛疗效较毫针针刺疗效更优,是治疗气血亏虚型头痛的一种较好方法。但鉴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还不够大;病人在治疗期间的生活习惯、所处环境和心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YZ/T001.1-009.1-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

[2]田文海.新九针火针疗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7.

[3]孙奎,杨永晖,周忠良,等.隔附子饼灸治疗肝肾不足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4):9-10.

[4]许焕芳,赵百孝.艾灸疗法作用机理浅述[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6-9.

[5]魏建子,沈雪勇,丁光宏,等.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分析[J].中国针灸.2007,27(5):391-393.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气血亏虚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气血亏虚型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与毫针对照组各36例。2组均取风池、中脘、气海、足三里、脾俞为主穴,综合组采用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毫针组采用毫针针刺,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的综合临床疗效和VAS疼痛评分。结果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4.4%,而毫针对照组总有效率86.1%,综合组疗效优于毫针对照组(P<0.05);同时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后能消除头痛或明显减轻头痛的发作程度、减少发作持续时间和降低发作频率。结论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是治疗气血亏虚型头痛的一种较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毫针;隔附子灸;气血亏虚;头痛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49-02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在针灸科的门诊中有较大一部分的病人患有头痛病,该病症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头痛在中医中属于“头风”范畴。通过在相应穴位上针刺,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化瘀止痛。隔附子灸可以温肾助阳、补益气血、调理脏腑、濡养脑络而止痛。笔者近3年里运用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了36例气血亏虚型头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为2011年3月—2013年5月的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和毫针对照组,各36例,其中综合组男11例,女25例,年龄为16岁~57岁,病程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11年;毫针对照组男13例,女23例,年龄为18岁~58岁,病程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10 a。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头风”的诊断: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部或前额、巅顶、后枕部,或左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③做各种相应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脑部器质性疾病。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标准中“头风”的诊断和气血亏虚型辨证分型头痛病例的诊断;②年龄大于16岁、小于60岁。

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经头颅CT检查为颅内占位性病变者;③病人使用药物治疗和其它疗法;④病人不能接受针刺或隔物灸治疗的;⑤不能坚持完成疗程的患者。

2治疗方法

2.1器具毫针选用华佗牌针灸针,规格分别为1寸(0.25×25 mm)、1.5寸(0.3×40 mm)。艾绒选用汉医牌甲级艾绒。

2.2综合组取穴:主穴:风池、中脘、气海、足三里、脾俞;随证(症)配穴:前头痛:头维、上星、解溪、至阳;巅顶痛:四神聪、大椎、天柱、行间、涌泉;侧头痛:率谷、侠溪、阳陵泉、太阳、丘墟;后头痛:天柱、束骨、颈夹脊[2]。操作:风池穴用1.5寸毫针朝鼻尖方向刺0.5~0.8寸;头部其它穴位用1寸毫针平刺0.3~0.5寸;头部之外其它穴位用1.5寸毫针针刺。胸背部穴位均浅刺,勿深。所有穴位均采用提插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30 min。针刺完毕再隔附子饼灸气海、足三里、脾俞。用生附子研末拌黄酒和成饼,直径略大于1 cm,厚0.4 cm,中间用针扎数孔,置于穴位上,再以直径和高均为1 cm的艾炷放于附子饼上,点燃施灸。每穴灸三壮,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休息4~5 d。共治疗3个疗程。

2.3毫针对照组所选穴位、操作、疗程均同综合组中毫针针刺治疗。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观察指标

采用VAS疼痛计分法评定。VAS疼痛计分法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公认的视觉模拟评分法,患者在一个10 cm的视觉量尺上对临床症状进行自我评价,0代表没有任何疼痛不适,l0代表疼痛难以忍受,所得到的自我评价得分,即VAS评分。

5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5.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头风”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头痛症状及血压等无变化。

5.2治疗结果见表1。

6讨论

中医学认为:“脑为髓之海”,其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于头部。若气血亏虚,精血及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头,致使脑海空虚,引起头痛。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属纯阳之性。以其辛能发散,苦能泄热,温能行气活血,热能胜寒,又因其气味芳香,可升可降,善通诸经,启闭开窍,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而附子辛温大热,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达皮毛而除表寒,内达脏腑而温冷痛,具有温阳益气,散寒止痛的功效[3]。温热效应是艾灸疗法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但艾灸疗法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药物作用和温热刺激的简单叠加,而是其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结果。艾燃烧时,在产生温热刺激及光辐射的同时,也使艾燃烧生成物得以生成[4]。隔物灸主要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完成从间隔药物到穴位皮肤的传热过程[5]。隔附子饼灸,结合艾叶、附子二者的功效,再加上艾绒燃烧时的温热刺激和诸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温肾助阳、补益气血、调理脏腑、濡养脑络而止痛。

艾灸疗法以经络腧穴为作用部位,经络腧穴的作用不容忽视。主方中,风池为胆经、三焦经和阳维经之会,位于头部,可疏调头部气机而止头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脏之会,可以调理脏腑;气海可以温补元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也为保健要穴,可以补益气血;脾俞为背腧穴,可以调理脾胃,健脾益气。诸穴合用,可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疏通经络,共凑止痛之功。

本研究通过对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与普通毫针针刺治疗进行疗效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毫针对照组治愈率为47.2%,总有效率为86.1%;综合组治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4.4%,经过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毫针配合隔附子灸治疗气血亏虚型头痛疗效较毫针针刺疗效更优,是治疗气血亏虚型头痛的一种较好方法。但鉴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还不够大;病人在治疗期间的生活习惯、所处环境和心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YZ/T001.1-009.1-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

[2]田文海.新九针火针疗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7.

[3]孙奎,杨永晖,周忠良,等.隔附子饼灸治疗肝肾不足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4):9-10.

[4]许焕芳,赵百孝.艾灸疗法作用机理浅述[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6-9.

[5]魏建子,沈雪勇,丁光宏,等.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分析[J].中国针灸.2007,27(5):391-393.endprint

猜你喜欢

头痛
警惕高危险性急性头痛
各类头痛对症按摩
原发性头痛 病因很难找
头痛就诊先要说清怎么痛
注意!头痛可能预示着甲状腺问题
4个妙招“赶走”头痛
迅速消除头痛的妙方
会变身的烦恼
动漫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