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程资源,打造高效课堂
2014-10-15周淑萍
周淑萍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開放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地走进社会去获取有效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东亚文化之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品德教学走向多元,走向开放,走向厚重提供了选择空间,将它融入到品德课程,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源源不绝的活水。
关键词:课程资源 高效课堂 品德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064-01
1 泉州独具特色的“东亚文化”积淀丰富,符合品德教学需要
“东亚文化”是自古以来勤劳务实、勇于开拓的泉州人,在这座城市创造的瑰宝。2013年8月26日,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结果揭晓。福建省泉州市从10个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唯一当选城市,与韩国光州和日本横滨共同成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
1.1 “东亚文化之都”汇集着地方文化的精华
(1)人文特性显著。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地处福建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泉州从唐·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温陵甲第破天荒”以来,历代泉籍和居泉文人骚客为泉州留下不少宝贵的文学财富,如韩僵《清源山南台岩》等。泉州茶文化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石雕文化更是出神人化,如五代九日山石佛、宋代老君岩石雕,从宋代朱熹《石佛岩》到当代郭风《泉州日记》都展示了泉州石文化艺术瑰宝“奇巧疑天工”的神奇魅力。
(2)宗教多元化显著。
泉州历来就有海纳百川的气魄,特别是在宗教方便尤为突出,有佛教圣地“开元寺”,伊斯兰教圣堂“清净寺”,摩尼教遗址晋江草庵等。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称泉州为:“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3)最具特色的戏曲。
具有泉州特色的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晋江布袋戏均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梨园戏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9年南音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中华民族音乐的根”。
(4)具有独特的海洋文化。
泉州位于东南沿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培养了民众不畏艰险、勇闯风浪的海洋文化性格,使泉州成为著名的侨乡。它在面向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吸纳外来的文化,形成兼容并包的局面。在海洋精神的催化下,带动了一批又一批人在海外扎根拓展,形成侨乡特有的海外文化。侨乡的历史就是探索外面世界的历史。
1.2 “东亚文化之都”具有很高的品德课程资源价值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将“东亚文化”融入到品德课程,基于“东亚文化之都”的品德课程资源所具有的社会功效与学校教育价值,其主要表现为:
(1)“东亚文化之都”作为地方性品德教育资源的优势。
地方性文化资源以其“近、熟、亲”的特点,在品德教学中具有独特价值。“东亚文化之都”反映的是泉州的历史文化、科学教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成就,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而作为课程资源与师生们的生活经验有直接关联,容易获得共鸣感。在教学实践中,把“东亚文化”的特殊性与教材的普遍性实现有机结合,根据课程目标需要可以组织学生适时地走出课堂和学校,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2)“东亚文化之都”作为综合性品德教育资源的价值探寻。
“东亚文化之都”涉及到泉州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于历史、人文、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知识涵盖面涉及到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领域。“东亚文化之都”凝聚了泉州历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相辉映的成果,“东亚文化之都”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为品德课程实现“从文本课程到实际课程的转化”提供了优质资源的支撑。
2 “东亚文化之都”品德课程资源在品德课堂中的应用
根据教育学理论的“近体原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异,使得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因而教科书中的绝大多数事例与学生的空间距离远,直观性差,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不易被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托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本地区的社会资源,挖掘素材,将其转化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资源。“东亚文化之都”为品德课导入创设情景提供素材,为教学过程提供佐证,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景,为实践性作业提供题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例:二年级上册《请到我的家乡来》之《我的家乡特产多》一课,教材中呈现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图片,有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广西北海的珍珠,还有河南洛阳的唐三彩等。虽说教材图文并现,但这些对于生活在临海的孩子来说,有些可能看过或尝过,但印象并不深刻。在《家乡的特产》一课中,课前我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泉州各个县地区地方的特产,并让学生把这些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家乡特产请进课堂,让学生互相看一看,摸一摸,甚至亲自尝一尝。源和堂蜜饯、永春老醋、德化瓷器、安溪的铁观音、清源茶饼、深沪鱼丸、泉港浮粿等汇聚一堂,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特产,更接近于家乡的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来给家乡的特产作一个推介,运用恰如其分的“解说词”来介绍其特点。在自我创编的真切体验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展示,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引发孩子们去调查生活中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沿江特产。这样拉近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出来。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课,老师将“郑和出使西洋”等故事引入课中;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中的一些名胜古迹:“泉州城南城门遗址、泉州德济门遗址、泉州清净寺”等作为拓展延伸内容。
3 结语
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引进品德课堂,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增强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极大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品德课程的实施更容易做到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使学生在品德课教学中感知家乡的发展变化,感知家乡的精深博大,感知应该怎么做人、怎么生存、怎么竞争乃至怎么影响社会等。我将继续收集、开发更多更新的“东亚文化”,挖掘其品德教育的价值,为对学生进行品德课程学习服务,为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