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地奈德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
2014-10-15蒋琼
蒋 琼
玫瑰糠疹是一种皮肤科门诊常见病,表现为以躯干、四肢近端为主的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可伴不同程度的瘙痒。病程有自限性。但因皮疹广泛,且部分患者病程迁延可至数月,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玫瑰糠疹病因不明,无特效疗法,传统疗法常用口服抗组胺药物及外用皮质激素治疗,疗程较长,疗效往往不佳。为减轻症状,缩短病程,笔者2012年6月-2013年6月使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地奈德治疗玫瑰糠疹38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74例患者均来自本科门诊,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的诊断标准[1]。经辅助检查排除体癣、二期梅毒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6~35岁,病程5~21 d。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8~37岁,病程4~17 d。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1)治疗前两周曾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治疗者;(2)妊娠及哺乳期妇女;(3)有高血压、糖尿病、严重肝肾疾患者;(4)对本组药物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左西替利嗪片(商品名:迪皿,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 mg,每晚1次口服,地奈德乳膏(商品名:力言卓,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晚1次外涂。治疗组在以上药物治疗基础上加服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商品名:天晴甘平,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一日3次,一次3粒。共治疗10 d。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标准 痊愈:皮损消退90%以上或完全消退,瘙痒消失;显效:皮损消退70% ~90%,瘙痒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有效:皮损消退50% ~70%,瘙痒有所减轻;无效:皮损消退少于50%或无变化,瘙痒无好转。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程序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有效率为78.9%,对照组有效率为52.8%,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P <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n,%)
2.2 不良反应 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电解质均无异常。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发生困倦、嗜睡,反应程度较轻,均可耐受,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玫瑰糠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其病因不明,有感染、药物、自身免疫及遗传过敏等多种学说,均未证实。其好发于春秋季,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及部分患者有前驱症状,偶见部分人群发病集中,病程有自限性,病后很少复发等特点,均提示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部分药物也可引起玫瑰糠疹,此类病患皮损广泛,病程较长[1]。玫瑰糠疹发病机制不明,推测是在感染后,抗原刺激朗汉斯细胞活化增殖,功能活跃,抗原呈递及吞噬增加,并激活T淋巴细胞,分泌IL-2,TNF-a、r-IFN等细胞因子,引发迟发型变态反应,并通过反作用于朗汉斯细胞引起免疫放大反应,效应T淋巴细胞浸润于真皮,并外渗至表皮,导致炎性反应,引起玫瑰糠疹皮损。研究发现玫瑰糠疹患者存在TH1/TH2平衡失调,IL-2、r-IFN水平随病程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反应了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目前多认为与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免疫失衡有关[2]。
盐酸左西替利嗪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可选择性与H1受体结合,有效缓解因过敏反应引起的各种症状,无明显抗胆碱、抗5-羟色胺作用,中枢抑制作用较少。地奈德是一种外用中弱效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作用,可有效减轻局部非感染性炎症所导致的红斑、瘙痒等症状。
甘草酸二铵主要成分是a体甘草酸的二铵盐[3]。甘草酸是中药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甘草酸可抑制体内相关酶类对皮质激素的代谢,从而呈现类固醇样抗炎、抗过敏作用[4];可通过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过度激活,抑制由TNF-a介导的细胞免疫[5];通过促进IL-2、r-IFN的生成,抑制IL-4、IL-10的生成等途径调节多种细胞因子,以保持TH1/TH2平衡,调节细胞免疫功能[6]。研究证明,甘草酸对多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天然产物[7]。
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左西替利嗪、地奈德联合治疗玫瑰糠疹,甘草酸可发挥非特异性抗炎、抗过敏、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与左西替利嗪和地奈德的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作用相互协同,可有效减轻症状,缩短病程,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29.
[2]梁津宁,王秀敏.玫瑰糠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18):2786-2787.
[3]郭 文.甘利欣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中国处方药,2006,54(9):59.
[4]刘金城,潘旭旺,蒋小琴.甘草酸类固醇样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19(9):86.
[5]郝 飞.甘草酸国外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1,12(8):501.
[6]徐立昌,郑淑玲,张伟东,等.甘草酸的药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09,28(26):174.
[7]刘圣君,金 湘,毛培宏.甘草酸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2006,16(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