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沁县方言与太原方言亲属词语音的异同
2014-10-13张磊
张 磊
(湖北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沁县方言与太原方言同属晋语区。晋语是指山西省及其周边地区有入声的方言,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自治区等五个省份。晋语区以太原方言为代表,该区与官话区相区别的主要依据是有无入声。沁县方言与太原方言虽然同属于晋语,但是它们的区别还有很多。汉语的亲属词很复杂,而各方言中使用的亲属词也同样复杂。抛开那些纷繁的同义称谓,留下的不同指称对象的亲属词也有几十个,何况每个方言区的亲属称谓也有很多不同。这里涉及的沁县方言与太原方言的亲属词主要是指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典型亲属词。从亲属词角度分析沁县方言与太原方言在语音上的异同,可以更好地认识晋语。
一、沁县方言与太原方言
沁县方言属于晋语上党片沁州小片,主要使用于山西省长治市沁县。沁州小片是晋语上党片的一支,主要特点是平、入都分阴阳(分别分为阴平、阳平和阴入、阳入),去声不分阴阳,全浊上声归去声,次浊入声归阴入。该小片以沁县方言为代表,使用地区包括沁县、沁源、武乡、襄垣等四县区。太原方言属于晋语并州片晋阳小片,主要使用于山西省太原市地区。晋阳小片是晋语并州片的一支,主要特点是平、去不分阴阳(除阳曲县外都只有一个平声),全浊上声归去声,入声分阴阳,次浊入声归阴入。该小片以太原方言为代表,使用地区包括太原、清徐、榆次、榆社、太谷、平遥等周边县市。沁州小片和晋阳小片在地理位置上毗邻,在语言上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二、亲属词
亲属词就是表示亲属关系的词。亲属称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含有多种多样的亲属词,典型的亲属词主要有几十个。胡士云在《汉语亲属称谓研究》[1]一书中写道:“所谓‘亲属’,《中国大百科全书》说是‘因婚姻、血缘和收养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辞海》说是‘因婚姻、血缘与收养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则说是‘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三者虽然文字表述略有不同,所指也略有差异,但并无实质区别。”从上述三种关于“亲属”的表述,我们可以将亲属关系大致分成三种情况:一是与出生等血缘关系有关的亲属关系,二是与婚嫁等婚姻关系有关的亲属关系,三是与法律等法律关系有关的亲属关系。由于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是亲属关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人们习惯性地将亲属分为血亲和姻亲。根据亲属间是否有直接关系,还可将血亲和姻亲分为直系血亲、旁系血亲、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等四个部分。不同的方言区有不同的亲属称谓,其内部亲属词的称呼方式也不尽相同。晋语亲属词非常丰富而且自成系统。从亲属词看沁县方言与太原方言语音的异同可以将方言研究与亲属词研究相结合。
三、沁县方言与太原方言的亲属词语音对比
下文将沁县方言和太原方言中经过筛选的典型亲属词,从直系血亲、直系姻亲、旁系血亲和旁系姻亲这四个方面对语音进行对比。
(一)沁县方言亲属词
张振铎在《沁县方言志》[2]3-4中介绍了沁县方言的声、韵、调情况,指出沁县方言有21个声母(包括零声母)、39个韵母,说明了调类和调值的情况。侯精一在《现代晋语的研究》[3]89一书中也介绍了沁县方言的声调情况。他们的观点有所差异。这里结合他们的观点,试构拟沁县方言亲属词的国际音标,从亲属关系的四个方面描写沁县方言亲属词的称呼及国际音标:
1、直系血亲
2、直系姻亲
3、旁系血亲
4、旁系姻亲
(二)太原方言亲属词
沈明在《太原方言词典》[4]5-6中介绍了太原方言的声、韵、调情况,指出太原方言有21个声母(包括零声母)、36个韵母,说明了调类和调值的情况。侯精一在《现代晋语的研究》[3]88一书中也介绍了太原方言的声调情况。他们的观点有所差异。这里结合他们的观点,试构拟太原方言亲属词的国际音标,从亲属关系的四个方面描写太原方言亲属词的称呼及国际音标:
1、直系血亲
2、直系姻亲
3、旁系血亲
称谓 太原方言称呼和国际音标称谓太原方言称呼和国际音标孙女子[suŋ11ny53·tsəɁ2] 外孙儿 外孙子[vai45suŋ11·tsəɁ2];外孙[vai45suŋ1]外孙女 外孙女子[vai45suŋ11ny53·tsəɁ2];孙女 孙女[suŋ11ny53];外孙女[vai45suŋ11ny53] 侄子 侄儿子[tsəɁ2ər11·ts??2];侄儿[tsəɁ2ər11]侄女 侄女子[tsəɁ2ny53·tsəɁ2];侄女[tsəɁ2ny53] 堂兄 堂兄[t'ɔ11ɕyŋ11];叔伯哥哥[suəɁ2·piəɁ54kɣ11kɣ11]表兄 表兄[piau53ɕyŋ11];表哥[piau53kɣ11] 堂姐 堂姐[t'ɔ11tɕie11];叔伯姐姐[suəɁ2·piəɁ54tɕie53tɕie11]堂弟[t'ɔ11ti53];叔伯兄弟 [suəɁ2·piəɁ54ɕyŋ11ti45];叔伯弟弟[suəɁ2·piəɁ54ti45ti53]表弟 表弟[piau53ti45] 堂妹 堂妹[t'ɔ11mei53];表姐 表姐[piau53tɕie11] 堂弟叔伯妹妹[suəɁ2·piəɁ54mei45mei53]表妹 表妹[piau53mei53] 兄 哥哥[kɣ11[kɣ11];哥[[kɣ11]弟 弟弟[ti45ti53];兄弟[ɕyŋ11ti45] 姐 姐姐[tɕie53tɕie11]妹 妹妹[mei45mei53]
4、旁系姻亲
四、沁县方言与太原方言亲属词语音的异同
通过上文对比沁县方言和太原方言的亲属词,可以看到两种方言的亲属词语音有异有同。下文从声、韵、调等方面区别沁县方言和太原方言的亲属词语音,所采用的语音例字参考于张振铎的《沁县方言志》[2]3-4和沈明的《太原方言词典》[4]8-11。①张振铎先生的《沁县方言志》,沈明先生的《太原方言词典》,侯精一先生的《现代晋语的研究》对笔者对比语音、写作修改论文极有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一)沁县方言与太原方言亲属词语音的相同点
1、两种方言声母的个数相同,都有21个声母(20个辅音声母和1个零声母)。例如:都有舌尖浊擦音[z]。同样是表示“岳父”这一称谓,沁县方言称为“老丈人[lɔ213tsɔ55zəŋ33]”,太原方言称为“老丈人[lau53tsa45zəŋ11]”。这两个方言亲属词中“人[zəŋ]”字的声母都是舌尖浊擦音[z],而非普通话的舌尖后浊擦音[ʐ]。再如:同样是表示“外孙儿”这一称谓,沁县方言称为“外甥[vε55·səŋ33]”,太原方言称为“外孙[vai45suŋ11]”。这两个方言亲属词中“外”字的声母都是唇齿擦音[v],而非普通话的零声母。
2、两种方言韵母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韵母a、ia、ua、ɣ、ei、əu、iəu、u、əŋ、iŋ、yŋ、əɁ、iəɁ、uəɁ、y等 15个韵母在这两种方言里基本一致。例如:同样是表示“舅父”这一称谓,沁县方言称为“舅舅[t?i?u55 tɕiəu55]”,太原方言称为“舅舅[tɕiəu45tɕiəu53]”。这两个方言亲属词中“舅[tɕiəu]”字的韵母都是“[iəu]”。再如:同样是表示“弟”这一称谓,沁县方言称为“兄弟[ɕyŋ213tsɿ55]”,太原方言称为“兄弟[ɕyŋ11ti45]”。这两个方言亲属词中“兄[ɕyŋ]”字的韵母都是“[yŋ]”。
3、在晋语里,北京话的轻声“子”尾可读成阴入的[tsəɁ]、[ləɁ]、[təɁ]等,这点在沁县方言和太原方言中有明显体现。例如:同样是表示“儿子”这一称谓,北京方言可用“小子[ɕiau214·tsɿ]”这一称呼,“子[tsɿ]”是轻声;沁县方言可用“小嘞[ɕiɔ213ləɁ4]”这一称呼,“嘞[ləɁ4]”读阴入;太原方言可用“小子[ɕiau53·tsəɁ2]”这一称呼,“子[tsəɁ2]”读阴入。
4、在晋语里,入声多带有比较明显的喉塞音[Ɂ],这点在沁县方言和太原方言中有明显体现。例如:同样是表示“叔父”这一称谓,沁县方言可用“叔叔[suəɁ4suəɁ4]”这一称呼,“叔[suəɁ4]”读阴入,调值约为 4;太原方言可用“叔叔[suəɁ2suəɁ2]”这一称呼,“叔[suəɁ2]”读阴入,调值约为 2。
(二)沁县方言与太原方言亲属词语音的不同点
1、沁县方言和太原方言都有21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其中只有一个辅音声母是不同的。沁县方言有一个辅音声母[ŋ],舌根鼻音,其例字有“爱蛾安恶”;太原方言有一个辅音声母[ɣ],舌根擦音,其例字有“爱我安恩”。需要注意的是,沈明提到了太原方言有新老派的区别[4]4-5,即不同年龄段的人读音不一样,老派读舌根擦音[ɣ],而新派则读舌根鼻音[ŋ]。
2、沁县方言和太原方言的韵母有很多不同。首先,韵母个数不同。沁县方言有39个韵母,太原方言有 36个韵母。其次,韵母 ɿ、ər、uei、yəɁ 等 4个韵母在沁县方言和太原方言里不完全相同。例如:同样是表示“姨母”这一称谓,沁县方言称为“姨姨[zɿ33zɿ33]”,太原方言称为“姨姨[i11i11]”。这两个方言亲属词中“姨”字的韵母不同。沁县方言韵母[ɿ]的例字有“思时低机”,在这四个例字中,“思时”在太原方言里是韵母[ɿ],“低机”在太原方言里是韵母[i]。第三,沁县方言和太原方言各有其独特的韵母。例如:同样是表示“外祖母”这一称谓,沁县方言称为“姥姥 [lɔ213lɔ213]”,太原方言称为“姥姥[lau53lau11]”。这两个方言亲属词中“姥”字的韵母不同。分析张文[2]3-4和沈文[4]5-6可以看到:沁县方言的ε、iε、uε、yε、ɔ、iɔ、o、uo、an、uan、ɔ、iɔ、uɔ、uəŋ、ʌɁ、iʌɁ、uʌɁ、yʌɁ 等 18个韵母与太原方言的 i、ai、uai、au、iau、ie、uɣ、ye、æ、uæ、aɁ、iaɁ、uaɁ、uŋ、a、ia、ua等17个韵母是不同的。第四,沁县方言的“[m]”和“[I]”这2个韵母也是太原方言所没有的。沁县方言韵母“[m]”的例字有“母亩某墓”,带有韵母“[m]”的字在沁县方言中是零声母字。沁县方言韵母“[I]”的例字有“边偏连尖”。沁县方言的这两个韵母构成的字在太原方言中分属于不同的韵母系统。例如:同样是表示“岳母”这一称谓,沁县方言称为“老丈母 [lɔ213tsɔ55m213]”,太原方言称为“丈母娘[tsa45mu53·nià11]”。这两个方言亲属词中“母”字的韵母不同。沁县方言的“母”字的发音是有其特点的,是个零声母字。第五,阴入韵尾有不同。沁县方言多“嘞[ləɁ4]”韵尾,太原多“子[tsəɁ2]”、“的[t??1]”韵尾。例如:同样是表示“丈夫”这一称谓,沁县方言可用“汉嘞[xan55ləɁ4]”这一称呼;太原方言可用“当家的[ta11tɕia11·təɁ1]”这一称呼。两种方言使用不同的阴入韵尾。
3、沁县方言和太原方言在调类和调值上不同。沁县方言的声调,从调类上可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六类,调值分别是213、33、213、55、4、213。其中阴平、上声、阳入调值相同,不同的是阳入带有喉塞音韵尾[Ɂ]。阴入记作4。太原方言的声调,从调类上可分为平、上、去、阴入、阳入五类,调值分别是 11、53、45、2、54。沁县方言的主要特点是平、入都分阴阳(分别分为阴平、阳平和阴入、阳入),去声不分阴阳,全浊上声归去声,次浊入声归阴入。太原方言的主要特点是平、去不分阴阳(除阳曲县外都只有一个平声),全浊上声归去声,入声分阴阳,次浊入声归阴入。可见,两种方言在上、去、入三种声调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全浊上声归去声,去声不分阴阳,入声分阴阳,次浊入声归阴入),区别主要是在平声(沁县方言分阴平和阳平,太原方言只有一个平声)和调值上。
五、总结
沁县方言和太原方言都受其自身地理环境、历史政区、人口迁徙、经济生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沁县位于长治地区北部,北接晋中地区至太原市,南接长治地区至长治市,“北控晋阳,南襟潞泽”,是连通晋东南地区和晋中地区的交通要地。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自古就是山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晋语的分区上看,沁县正好处于晋语上党片(以长治方言为代表)和并州片(以太原方言为代表)的过渡地带。上党片和并州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平声是否分阴阳。受这两种方言的影响,沁县方言呈现出与太原方言和长治方言既相似又区别的特点。从两种方言亲属词语音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两种方言的声母系统是很相似的,韵母系统则有较多的区别,在上、去、入三种声调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全浊上声归去声,去声不分阴阳,入声分阴阳,次浊入声归阴入),区别主要是在平声(沁县方言分阴平和阳平,太原方言只有一个平声)和调值上。沁县方言与太原方言的异同符合晋语古四声在今音演变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也是晋语分区的重要因素。
[1]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张振铎.沁县方言志[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2007.
[3]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沈明.太原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