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派与山西二人台竹笛研究

2014-10-13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竹笛山西技巧

张 娜

(晋中学院 音乐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一、关于冯派

以冯子存为代表的中国竹笛流派被众人称之为冯派。冯子存(1904——1987),是中国二十世纪崛起的著名竹笛艺术家。热衷于音乐的冯子存熟记了无数二人台曲牌旋律,热爱民间音乐,熟悉民间音乐语言,掌握民间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及勤苦的学习,为冯子存打下了扎实的竹笛吹奏和创作基础。1950年,冯子存被察北地共宣传队招收并在乐队担任演奏员,这期间,他尝试对于山西二人台竹笛曲目的改编与创作,先后创作出《喜相逢》、《放风筝》,《万年红》、《祝贺》、《欢送》、《黄莺亮翅》、《闹花灯》等作品。1964年,冯子存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培养了一大批竹笛演奏家,把冯派竹笛技艺传播到全国各地,祖国的大江南北形成一股学习冯派的热潮。

冯子存从艺七十余年,他一生创作、改编和演奏了大量竹笛乐曲,留下众多独奏曲目,出版了《冯子存笛子曲选》、《笛子教材》第一、第二集。冯子存的重要作品《喜相逢》,在半个世纪以来蜚声海内外,至今久演不衰,被移植改编为木琴、小提琴、钢琴独奏曲,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洲音乐教材[1]479-499

冯子存被普遍认为是将中国竹笛独奏形式搬上现代音乐舞台的第一人,是中国竹笛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山西二人台地区,是冯派的艺术故乡,在冯子存一生创作的众多作品中,山西二人台竹笛音乐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山西二人台竹笛

(一)山西二人台

山西二人台,被老舍誉为“亲切二人台,民间歌舞来。春风扬锦帕,玉蝶百花开。”山西二人台是独特多彩的艺术品种,是以民歌为母体,逐渐向歌舞、曲艺、民间器乐曲、戏曲衍化的综合性民间文艺形式[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街头巷尾、田间地畔、农家小院、农村土台打地摊儿表演的玩艺儿班子组织起来,名为“乡曲组”,并由政府派出文艺工作者,本着改戏、改人、改制的宗旨,多次举办文艺汇演。通过汇演选拔节目、发现人才,通过汇演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从而使自生自灭的民间艺术焕发出盎然生机,取名作“二人台”,并组建起专业剧团。流行于黄河中上游并长城内外的地方戏“二人台”,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撂地摊儿到登大雅之堂后,在二十一世纪初,再次以独特的风格,展示着它的魅力。

山西二人台作为地方小戏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具有很强的民间性,现实性和人民性,贴近时代,乡土气息浓郁。山西二人台的演奏风格具有:形式多样、短小活泼;贴近群众、擅长反映现实生活;诙谐、风趣节奏明快。冯派演奏者深受山西二人台的影响,这在冯派的演奏、创作中都有充分地体现。冯派的演奏具有时代精神、贴近大众生活,生动鲜活地表达内心质朴无华的情感,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

(二)山西二人台竹笛

山西二人台音乐中的竹笛,民间称之为“枚”,吹笛也被称之为“吹枚”或“哨枚”。山西二人台中所使用的竹笛与现今广泛流行各调齐备的定调竹笛,在型制方面和运用方面有所不同。型制上,定调笛的指孔分布是以筒音作do开始,按七声音阶向上依次排列的,相邻各孔之间的音程关系为小二度者距离近,为大二度者距离远,指孔看起来不均匀。山西二人台竹笛的六个指孔距离大致均匀,相对现行的竹笛而言,又被赋予了平均指孔笛之称。运用上,山西二人台音乐中的竹笛是单靠一支D调的枚来完成一百多首的唱腔曲和近百首的牌子曲的演奏和伴奏的。

图1 二人台演奏中所使用的平均指孔笛(枚)

图2 现今广泛流行各调齐备的定调竹笛

冯派作品中有大量山西二人台竹笛演奏手法的运用。在山西二人台音乐中,最初所使用的伴奏乐器只有竹笛,后来又逐渐加入了三弦、四胡,再后来又加入了扬琴。山西二人台竹笛在伴奏音乐中起着主导作用。山西二人台的独特风格正源自于竹笛挑尖音、耍花字、忽断忽续的吹奏特点,竹笛是山西二人台音乐中最具特色的乐器。冯派的艺术特色主要是依托于山西二人台竹笛的独特技巧和特殊韵味,冯子存艺术的巨大成功应当归功于山西二人台竹笛,可以说是山西二人台竹笛艺术孕育了冯派。

三、冯派与山西二人台竹笛

(一)冯派与山西二人台竹笛的关系

冯派是以山西二人台音乐最为著称,冯派在音乐上取得的丰硕成绩,和冯派演奏家们雄厚的山西二人台音乐基础息息相关。相应照的,冯派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山西二人台竹笛的发扬与传播,展现了山西二人台竹笛的风采和神韵。当然,在两者的关系中山西二人台竹笛对冯派的影响是主要的。冯派创作的竹笛作品大多植根于山西二人台音乐,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北京举办,冯子存代表县里参加了华北汇演,表演了《喜相逢》,他的演奏震撼了整个会场,轰动了北京城。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演,成名后的冯子存又根据山西二人台音乐编创了《万年红》、《黄莺亮翅》、《闹花灯》等竹笛曲目[3]。

(二)山西二人台竹笛影响下的冯派风格

山西二人台竹笛具有浓重的北方人民的性格和语言色彩,诙谐幽默、激烈泼辣。冯派的演奏在山西二人台竹笛的影响下,气息坚实饱满,音乐明快强劲,技法丰富多变,地方风味浓烈炙热,艺术作品朴实无华。

冯派创作的作品主要得益于山西二人台竹笛,长于表达北方农村生活,技巧上多用“滑、吐、历、抹、剁、花、飞指”等技巧。在冯派的演奏中,抹音、剁音刚劲有力;滑音、花舌热烈奔放;飞指、历音华丽奇特;揉音、压音苍凉忧虑;腹颤音、气冲音悲伤压抑。凡此种种技术、技法、技巧,在冯派演奏者的不懈努力下,协调统一、各抒所长、紧密配合、互相填补、合力造势,共同构筑了冯派独特的风格和浓烈的色彩。

(三)山西二人台竹笛影响下的冯派技巧

冯派由于长期受到山西二人台唱腔的影响和熏陶,在演奏上逐渐追求人声化的演奏手法模拟演唱韵味。在过去,由于二人台的歌唱演员大多不识谱,在练声时,常常要借助于竹笛来训练嗓子,于是在两者相互磨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别具特色富于歌唱性的演奏风格。运用竹笛来“唱”,还要把曲子“唱”的像,“唱”的好,这就要求演奏者必须掌握竹笛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来增强表现力,贴近人声。冯派具有变化多端、令人眩目的演奏技法,以下将从气、指、舌三方面一一阐述。

首先,气息技巧方面。冯派植根于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下,客观条件要求演奏者在运用气息时快、狠、急促,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铿锵顿挫、激越饱满的阳刚之气。冯派要求演奏者腹部的气息运用要好,即腹肌强而有力,气息有冲劲儿和爆发力。冯子存在长年风沙弥漫、气候寒冷的恶劣自然环境中,练就了一项叫做“顶风笛”的吹奏绝技。“顶风笛”顾名思义就是迎着大风吹奏而丝毫不受风力的影响,这在实际演奏中很有难度,为此人们送他“吹破天”的绰号。

其次,手指技巧方面。冯派的韵味与山西二人台竹笛滑、抹、推、拉、剁等独特的手指技巧密切相关。吹奏者伴随乐曲情绪的变化,手指时而从上端向下滑、抹,时而又由笛尾向上推、拉,这种像是在竹笛上舞蹈般划圆圈的技法,既能使欢快、活泼的音调更加雀跃,又能令悲凉、痛楚的乐曲更显凄美,从而充分地调动乐器的表现力度,加大音乐的感染力量引发欣赏者的共鸣。与此同时,这些技巧也使得笛声如同人声一般生动、优美、婉转、动听。此外,由于半孔指法的音准不易操控,冯派演奏者便常常通过滑、抹、推、拉等技巧与气息控制相配合来把握音准。

最后,舌头技巧方面。舌头技巧是冯派的重要演奏手法之一,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可以划分为单吐、双吐、三吐、花舌等,其中以三吐和花舌的运用尤为常见。冯派装饰音多,其风格属于开阔而又粗犷的类型,常给人以猛烈而又炽热的情绪感染,音阶跳动大,吹奏劲猛有力,符合北方语言洒脱的特点,长于表达奔放的情感,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而这一切的交流与传达都离不开舌头技巧的运用。比如,在《喜相逢》、《万年红》等名曲中都大量地运用了吐音。

此外,喉音、历音、捋颤音(飞指),飞指花舌音、揉音、压音、气冲音等各式各样的演奏技巧也频频用于冯派乐曲当中,用以表现不同的情绪。山西二人台竹笛孕育了冯派,冯派艺人淬取生活积淀,长期潜心于乡音之中,用音乐符号替代言语上的陈述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

四、冯派在山西二人台竹笛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冯派在山西二人台竹笛中的传承

当今,冯派的后继者们继续着老师的风格,扎根于山西二人台竹笛之中。出生于山西河曲的冯派弟子邬满栋继承老师衣钵,数十年来根据山西二人台音乐素材创作了《大柳树下》、《走西口》、《刘胡兰》、《兴头》、《叮格叮》、《思凡》等,为冯派和山西二人台竹笛续写着新的乐章。

邬满栋与冯子存自1962年相识并结为师徒后,两人虽然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是相似的从艺道路,相同的艺术追求,同样的土生土长,使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并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在老师的引导下青年时期的邬满栋,更多地接受了冯派笛艺的浸润,并由此学习、追随、继承、发扬着冯派的竹笛艺术。冯子存的为学态度,钻研精神和艺术造诣,都成为邬满栋艺术道路上的楷模。与冯子存相同的是,邬满栋亦饱受山西二人台竹笛的丰富汲养,河曲音乐是他艺术创作的源头。由冯子存根据二人台音乐《碰梆子》整理、改编而成的《五梆子》,是一首大众广为演奏的冯派独奏曲。对冯派笛艺多年的追随和继承,邬满栋对老师众多的经典曲目,都能演绎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其中《五梆子》更是为他的演艺生涯赢得了众多殊荣。

(二)冯派在山西二人台竹笛中的发展

邬满栋在艺术中,不但学习、继承了冯派精华,而且有许多创新和独到之处。以《五梆子》为例,冯子存的演奏是用G调笛,情绪火爆热烈,音色高亢激越、热闹喧嚣。低音区深沉结实,中音区铿锵明亮,高音区尖历豪放。技巧方面,剁音有力并加强力度,花舌重而碎,三吐连贯爆裂。邬满栋的演奏是用E调笛,情绪热情活泼,音色圆润饱满,明亮通透。低音区沉寂优美,中音区通透洒脱,高音区空灵纯净,收而不放。技巧方面,剁音有力但不再加强力度,花舌细密轻碎,三吐轻快利落。

尽管这种对比以文字符号进行描述很难达意,但由此可以看出,两位艺术家即便有着师承关系,但对于同一曲目的演奏,也因艺术创作主体的不同而具备不尽相同的韵味。这也表明脱胎于冯派的邬满栋,个人竹笛艺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努力发展和延续着冯派艺术。邬满栋根据山西二人台素材创作的许多竹笛作品都是在继承冯派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冯派的继承者们正以实际行动不断丰富着冯派艺术,同时也为山西二人台竹笛的发扬和流传贡献力量。

在山西二人台沃土之上所孕育的丰厚民间音乐是冯派得以繁茂的根源,我们的音乐艺术需要有它民族生命的根,这个根是本,根本;是源,根源。山西的民间音乐尤其是“二人台”滋养了冯派艺术,冯派的众多艺术家们在对祖辈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尽情吸吮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发扬、保护、传承着民族文化。

[1]阎黎文.中国竹笛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2]常筝.简述建国以来中国竹笛的发展与改良[J].中国音乐,2009,(2):192-193.

[3]萧舒文.冯子存笛曲与二人台音乐关系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音乐学院,2004,(6):16-17.

[4]耿涛.论20世纪中国竹笛独奏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2):46-47.

猜你喜欢

竹笛山西技巧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My Mother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我的坚守
指正要有技巧
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