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患者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法探讨

2014-10-09郭坤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年2期
关键词:脑血管阿司匹林缺血性

郭坤明

(重庆市荣昌县中医院,重庆 402460)

高血压患者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法探讨

郭坤明

(重庆市荣昌县中医院,重庆 402460)

目的探讨应用抗血小板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方法,分析其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04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称该组为观察组,采取两种方式对该组患者进行治疗;同时选取同期65例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降血压治疗,观察和分析发生缺血性脑病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ICVD效果更佳。结论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有助于降低ICVD的发生率,同时有针对性的联合用药,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效果更明显。

高血压;抗血小板;缺血性脑血管病

有研究表明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发生,这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有着积极的意义[1]。为了分析抗血小板治疗高血压患者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选取了我院7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两种方式对该组选取对象进行治疗,发现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预防ICVD效果显著,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04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称该组为观察组,其中男44例,女26例;年龄在52-78岁,平均年龄(62.4±6.7)岁;其中合并患冠心病患者1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7例,糖尿病患者9例,高脂血症患者4例;同时选取同期65例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在51-77岁,平均年龄(62.7±6.2)岁;其中合并患冠心病患者1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例,糖尿病患者8例,高脂血症患者4例。上述两组间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病症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将观察组70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均35例,A、B两组患者同样在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病症等资料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排除不配合治疗者;排除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排除严重肝、肾等疾病患者;排除存在ICVD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65例患者采取常规降血压、降血脂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采取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具体如下:

1.3.1 单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A组患者采取单纯抗血小板药物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对于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150/90mmHg),且至少合并糖尿病、蛋白尿、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一项基础病症者,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每天剂量保持在75-100mg之间;对于血压控制不稳定,且合并稳定心肌梗死、冠心病等高血压患者,给予中度剂量的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每天服用100-120mg。

1.3.2 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B组患者采取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方式进行治疗,其中阿司匹林治疗方式同A组,另外还给予患者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于血压控制良好,且至少合并上述一项病症者,每天给予氯吡格雷200mg,分两次服用,饭后服;另外对于血压不稳定且合并冠心病等病症患者,每天给予200-300mg氯吡格雷,分两次饭后服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优:能遵循医嘱主动服药者;良:需要护士或家属提醒服药者;差:间断性或抗拒服药者。随访6个月-2年,记录6个月、1年、2年时两组患者发生ICVD的人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70例患者治疗依从性为优、良、差的人数分别为47例、20例和3例,治疗依从性优良率为95.71%;对照组65例患者治疗依从性为优、良、差的人数分别为27例、16例和17例,治疗依从性优良率为61.43%,两组该项指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预防ICVD效果对比

随访6个月-2年,两组患者及A组和B组发生ICVD情况详细见下表1

表1 两组及A、B组间ICVD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 论

3.1 高血压患者抗血小板治疗预防ICVD的意义

随着我国不断向老龄化社会迈进,我国老年人口的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而高血压的发病率随之增长,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而高血压作为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长期实践及相关研究报道表明临床上采取抗血小板预防ICVD有着较为满意的效果,这能有效的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ICVD的几率,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本文研究发现,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抗血小板治疗,其发生ICVD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这说明高血压患者抗血小板的治疗对预防ICVD有着积极的意义。

3.2 抗血小板治疗预防ICVD效果分析

病理学角度分析发现,ICVD的发病机制及形式主要在于患者体内动脉血栓的形成,也就是所谓的脑血栓;而脑血栓的形成与血小板的聚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血小板活化也是动脉血栓的诱发和起始因子,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上采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预防ICVD是极为有必要和有效的。阿司匹林作为当前临床上治疗急性ICVD的抗血小板药物,其通过作用于血管壁等组织,达到抑制血小板活性、防止血小板发生粘连和聚集等效果,进而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降低ICVD的发病率;而氯吡格雷曾被誉为“超级阿司匹林”,其在人体内水解后,形成一种活性代谢物,通过相关的氧化作用,对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2B6和3A4调节,1A1、1A2和2C19等酶进行调节,进而抑制血小板活性,同时该活性代谢物与血小板受体的亲和性和结合能力极强,能有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达到降低ICVD发生率的效果。有研究文献表现[2],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预防ICVD,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阿司匹林预防ICVD效果,这与本文A组和B组对照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明显有助于高血压症状的改善,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有针对性的联合用药,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效果更明显,对降低该疾病的发病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1]丁家望,董武松,杨俊.高血压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产业,2013(09):26-27.

[2]马辉福,杨会会,何雄伟.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率[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03):12.

论著/高血压与脑血管病

猜你喜欢

脑血管阿司匹林缺血性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