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孟母现象”研究

2014-10-08任福韩雷

学理论·上 2013年12期
关键词:孟母三迁传统文化

任福 韩雷

摘 要: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为了追逐先进教育资源而出现大量的“孟母现象”,对城乡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教育资源已成为一个地区民众社会生活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问题;其次,需要政府文化部门的介入,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开拓现代“广场文化”,对民众休闲娱乐生活进行引导,使城乡民众在互动过程中更好地回归本色。让农村更好地步入现代化,又不失去农村传统文化的本真性。

关键词:“孟母三迁”;农村基础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18-02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村是农民生活的家园,农民占全民总数的最大比例,农民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步伐逐步加快。为实现全国的平衡发展,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发展农村。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表象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但传统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正逐渐消失。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因素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全民素质的提高,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民占据全国人民的最大比例,教育资源对城乡关系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为田野调查对象,初步探索大批“孟母”出现的社会原因,以及它对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并寻求解决方法。

一、“孟母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农村是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家园,农民占全民人口总数的最大比例,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农村各种移动设备、智能手机、数据上网等逐渐普及,促进了人们间的相互交流。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移民并村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却远没有跟上硬件设施的步伐。传统文化不但没有得到传承,反遭到了的破坏,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蚀现象逐渐突显。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一个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发展教育事业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一个民族素质提升的关键一环。虽然近几年国家逐渐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但是农村教育事业的荒废却普遍存在。这是我调查与采访的地区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访谈过程中发现:留守在农村的人认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废弃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困扰,进而导致了他们“妻离子散”的生活状态。我国在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把科技与教育提到历史的高度,学校教育得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件国计民生的大事,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平衡,就会阻碍社会全面健康有序的发展。

“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所阐述的道理,对中国人的传统教育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本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农民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追求优越的教育条件,导致批量“孟母”的出现,使得农村出现了“三放”(地放了、老婆放了、孩子放了)状态,这是社会教育环境的病态显现。虽然“孟母三迁”作为个案具有励志意义,但是当大批“孟母”作为一股时代潮流涌入城市,势必会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对生存资源的过度使用与争夺不利于城乡矛盾的调和。

二、“孟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孟母三迁作为教育的典范,历来在人们心目中受到尊崇。“孟母”涌入县城以教育资源的追逐为目的,已成为当地教育的一种“浅民俗”现象。通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与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孟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废弃

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偏远贫穷小县城的发展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失去了平衡。农村基础教育的废弃,造成了县城教育资源的过度紧张。目前,石楼县民间广为流传的“三放”民谣就是这个农村基础教育废弃的真实写照。据薛某介绍,现在农村的状况是:大多数3岁~4岁孩子和家长去了县城或就近的镇学校(镇学校近几年也趋于衰落、消失,主要的学员流入地是县城),让孩子接受教育,从而出现了农村“空巢化”,只有大部分老年人留守在农村务农,年轻人全部被“逼”进了城里。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地位、思想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年轻妇女去了县城往往会“误入歧途”,作为丈夫为家庭奔波劳累,常年不在家,很难照顾到家庭的情感需求。于是“婆姨们下了城里是上网、歌厅出舞厅回,出来回去有人陪,临完的家跟人跑,农村女人是去了城里都变坏了”①。薛某的这段方言形象地描述了石楼县农村社会的现状。

(二)传统文化的缺失

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根基,是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传统文化的缺失会给农村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恢复与保护政策措施较多,但仍有一部分重要传统文化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近年来石楼县政府制定“文化兴县”的发展策略,但传统文化的流失仍然相当严重,很多传统文化的珍品已经无法寻觅痕迹。文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丢失了传统文化,也就是丢失了民众的性格。传统文化中的仪式对稳定人民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洛蕾利斯·辛格霍夫所说:“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仪式令人们有所依傍……仪式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鼓励人们面对充满压力的环境”[1]。仪式的衰落、减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社会发展,婚礼仪式发生了本质变化,婚礼仪式过程“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婚姻关系变得松散。谈婚姻多数以金钱交易的形式进行,缺乏婚姻过程中的象征性与神秘性,减弱了婚姻双方的双向约束力与责任。近年,石楼县出现的“孟母现象”就是这一事实的一种表现。虽然众多的“孟母”是奔着子女的教育而迁,但预期与实际相差甚远。“望子成龙”成为追逐教育的一剂催化剂,加之存在婚姻关系中责任弱化的现象就逐渐形成了农村的“三放”状态。

(三)“广场文化”的无序发展

石楼县沁园春广场的修建与投入使用,对县城居户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广场建设的根本是为民众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社区生活环境。真正能体现出“广场文化”的特色并且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就必须使之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开发,这样才能使“广场文化”成为独特城市魅力的集中展示。政府文化部门必须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对广场文化的发展进行恰当引导,使其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而把它打造成一个地区民众业余生活的标志性文化。但是就目前“沁园春广场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与广场文化建设的本来目的相差甚远。在对沁园春广场附近居民的调查中可知,大部分人认为大量涌进县城的农村妇女扰乱了他们本来平静的生活。在采访中,薛大爷对这种现象透露出了深深的无奈。任何一个城市都是有它自己的容纳力,过度对城市资源的开发利用势必会给县城造成巨大的发展压力,这样不利于城乡关系协调健康的发展。

三、“孟母现象”的解决途径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最终要靠发展来解决。“孟母现象”不仅在石楼县存在,在省内其他地方也有类似问题。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在后续发展中,政府部门应对发展规划做出相应的调整,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的发展,维护城乡关系稳定,促进城乡全面、健康的发展。

首先,教育的问题最终需教育来解决。目前,农村现代化进程是社会的进步,但需要采取措施为农村现代化进程设立屏障,引导它以平缓的方式度过这个特殊时期。恢复农村教育或许是一条可选之路,恢复并不是一种形式的恢复,更重要的是保证教学质量、引进教学资源、吸纳优秀人才、加大教师福利、严控教师调任。在目前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对农村倾斜的有利条件下,农村户籍逐渐成为焦点,这也可以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助力。

其次,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政府需要大力扶持石楼县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恢复与保护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棵大树,它展现在世人面前必须是枝繁叶茂,而每一地区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棵大树的枝叶,我们应重视枝叶的修剪与培育。作为地区基础教育,需从幼儿就开始培养它的本土文化自觉性。基础教育必须结合传统文化呈点状发展,若基础教育呈片状集中化管理,就像是把传统文化修剪成了一棵只有树干没有枝叶的大树。这样的大树不是很容易被蛀虫侵蚀吗?

最后,政府文化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城乡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寻求城乡互动中的平衡发展。对于“沁园春广场文化”的建设,政府文化部门应该在充分挖掘石楼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结合地域特色与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打造富于文化内涵和生命力的“沁园春广场文化”,引导这种作为现代城市文明标志的“广场文化”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真正做到为民造福,让民众在放松的过程中可以很自然地领略到自身文化的魅力,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从而提升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自觉地投入到对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的队伍中去。

四、结语

“孟母现象”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问题,它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农村基础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或许能成为解决此问题的一种尝试。农村与县城的共同变化、共同进步本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正常趋势,但这应该是一种平衡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各司其职健康有序的发展,一种资源和谐开发利用的发展。像目前社会出现的这种过度不平衡的发展很容易激化城乡矛盾,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还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听听民众的心声,找准问题的核心点,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怎样让农村更好地步入现代化又不失去农村传统文化的本真性,仍然是一个很值得深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洛蕾利斯·辛格霍夫.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M].刘永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

[2]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0.

[3]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4]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孟母三迁传统文化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孟母三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