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实验,落实概念,提高能力

2014-10-08刘坚

考试周刊 2014年66期
关键词:离子反应复习课教学设计

刘坚

摘 要: 本文以苏教版必修1“离子反应”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以活动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引导从宏观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微观世界的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紧扣本质,落实基础,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 离子反应 复习课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和教学理念

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主干知识,是中学化学无机反应的主要类型,与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离子的检验、物质的制备等相关知识有着紧密而又广泛的联系。离子反应是近几年浙江省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重点内容。

高三一轮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学生存在部分旧知识的暂时性遗忘,当老师一旦提及该部分知识,学生的记忆就会被唤醒,通过复习,对零散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形成合理的知识框架,使学生达到易学、易懂、难忘的境界。同时,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领悟,达到“再认识”的效果。

在复习课上,合理运用实验除了可回顾旧知识外,还兼顾情境创设,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功能。基于离子反应教学的要求,笔者以向Ba(OH)■溶液(滴加几滴酚酞)小烧杯中滴加稀H■SO■溶液小灯泡亮度变化实验引入,选用了“碳酸氢钠与偏铝酸钠的反应”、“苯酚与碳酸氢钠的反应”、“氯化银与硫化钠的反应”、“氯化银与浓氨水的反应”、生活中“补血剂中Fe■的检验”等实验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讨论了离子反应的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和应用。从宏观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微观世界的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

2.“离子反应”复习课的设计

2.1落实概念,回归基础。

“落实概念”环节的设计是:向盛有25ml 0.1mol.L■的Ba(OH)■溶液(滴加几滴酚酞)小烧杯中滴加稀H2SO4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书写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主要目的是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清晰“离子反应”的概念。看似简单的Ba■+2OH■+2H■+SO■■=BaSO■↓+2H■O,学生往往会将“OH■和H■”前面的系数“2”漏掉,这里主要强调“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再尝试熟练、规范地写出“①Na■CO■+HCl,②Na■CO■+BaCl■,③CH■COONa+HCl,④NH4Cl+NaOH”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主要是强化书写规范,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简单设计意在唤醒学生的记忆,如此开头易使学生在概念辨析,表达式的甄别中提高思辨能力,通过知识的归纳使知识更系统化。

2.2运用概念,提高能力。

2.2.1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有更难电离的物质生成。

“运用概念”环节设计的第1个问题是写出少量CO■气体通入下列溶液:①苯酚钠溶液,②NaAlO■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CO■与苯酚钠溶液、CO■与NaAlO■溶液反应是中学阶段较难书写的两个离子方程式。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这两个反应的实质,笔者补充了H■CO■、苯酚、Al(OH)■的电离平衡常数,帮助学生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的角度,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更难电离物质。

表1 H■CO■、苯酚、Al(OH)■的电离平衡常数

笔者补充了“Na■CO■溶液与苯酚溶液反应、NaAlO■溶液与NaHCO■溶液反应”两个演示实验。对于“NaAlO■溶液与NaHCO■溶液”能否反应,虽然笔者所在学校是重点高中,但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不能发生的,或者错误地认为发生了水解反应。为了让学生从宏观实验和理论基础上正确、深入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笔者认为补充这两个实验,对于学生正确理解离子反应的条件是很有必要的。

2.2.2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有更难溶的物质生成。

“运用概念”环节设计的第2个问题是“可溶性的盐之间通过生成难溶物而发生反应,Na■S是常见的易溶物,AgCl是常见的难溶性的物质,AgCl可以与Na■S反应吗?”。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AgCl与Na■S是否发生反应,尝试用相关的原理解释,并写出相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表2 常温下AgCl、Ag2S的溶解度及颜色

AgCl与Na■S反应的实验现象明显,根据Ag■S为黑色难溶物的信息,学生很容易写出该离子方程式。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只有可溶性的盐生成难溶性的盐的反应才可以进行,殊不知难溶性的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使某些离子浓度减少从而生成更难溶的盐,即可溶→难溶→更难溶。通过实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加深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2.3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有络合物生成。

“运用概念”环节设计的第3个问题是“通过Ag■浓度的减少生成更难溶的Ag■S,从而使AgCl发生转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使AgCl发生转化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实验室配制银氨溶液的过程,实验探究AgCl固体是否也可以溶于氨水。通过AgCl与浓氨水生成[Ag(NH■)■]■的反应,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离子之间通过络合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2.2.4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运用概念”环节设计的第4个问题是“如何设计实验检验补血口服液中含有Fe■?并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相关的原理”。通过回顾教材上的实验现象,实现知识的再现,让学生认识到离子反应的发生是朝着生成更弱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物质反应进行的。

2.3整合概念,解决问题。

“整合概念”环节设计了3个问题:一是侯德榜制碱法中CO■、NH■、饱和NaCl溶液反应能制备NaHCO■,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二是银单质与氢碘酸反应能生成氢气,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需要什么支撑你的解释?三是FeCl■溶液与Na■CO■之间的反应能生成 氢氧化铁沉淀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的理解,打通了理性反思与感性认知的链接,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运用的能力。

3.教学反思

离子反应的新课学习,主要是想让学生解决简单的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定,从技术层面来看离子反应(如物质拆得对不对?元素守恒与否?电荷守恒与否?条件及其他符号“↓、=”等是否正确?)。在高三复习课上,则要从另一个层面思考,侧重复习反应本质层面的判断。

本节课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为“巩固知识”而设计的教学步骤的做法,从能力立意的新理念出发,充分调动实验的观察、探究的功能,让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和必要的想象,切实体验离子反应的本质意义;也充分利用新情景中的问题解决训练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化学探究能力、化学思维方式和化学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莫明远.知识问题化 问题情境化-以探究性问题组为核心的高三总复习设计及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2):62-64.

[2]万延岚,卢巍.对化学复习课的重新审视与思考[J].化学教学,2013(5):10-13.endprint

摘 要: 本文以苏教版必修1“离子反应”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以活动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引导从宏观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微观世界的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紧扣本质,落实基础,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 离子反应 复习课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和教学理念

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主干知识,是中学化学无机反应的主要类型,与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离子的检验、物质的制备等相关知识有着紧密而又广泛的联系。离子反应是近几年浙江省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重点内容。

高三一轮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学生存在部分旧知识的暂时性遗忘,当老师一旦提及该部分知识,学生的记忆就会被唤醒,通过复习,对零散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形成合理的知识框架,使学生达到易学、易懂、难忘的境界。同时,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领悟,达到“再认识”的效果。

在复习课上,合理运用实验除了可回顾旧知识外,还兼顾情境创设,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功能。基于离子反应教学的要求,笔者以向Ba(OH)■溶液(滴加几滴酚酞)小烧杯中滴加稀H■SO■溶液小灯泡亮度变化实验引入,选用了“碳酸氢钠与偏铝酸钠的反应”、“苯酚与碳酸氢钠的反应”、“氯化银与硫化钠的反应”、“氯化银与浓氨水的反应”、生活中“补血剂中Fe■的检验”等实验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讨论了离子反应的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和应用。从宏观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微观世界的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

2.“离子反应”复习课的设计

2.1落实概念,回归基础。

“落实概念”环节的设计是:向盛有25ml 0.1mol.L■的Ba(OH)■溶液(滴加几滴酚酞)小烧杯中滴加稀H2SO4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书写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主要目的是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清晰“离子反应”的概念。看似简单的Ba■+2OH■+2H■+SO■■=BaSO■↓+2H■O,学生往往会将“OH■和H■”前面的系数“2”漏掉,这里主要强调“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再尝试熟练、规范地写出“①Na■CO■+HCl,②Na■CO■+BaCl■,③CH■COONa+HCl,④NH4Cl+NaOH”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主要是强化书写规范,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简单设计意在唤醒学生的记忆,如此开头易使学生在概念辨析,表达式的甄别中提高思辨能力,通过知识的归纳使知识更系统化。

2.2运用概念,提高能力。

2.2.1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有更难电离的物质生成。

“运用概念”环节设计的第1个问题是写出少量CO■气体通入下列溶液:①苯酚钠溶液,②NaAlO■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CO■与苯酚钠溶液、CO■与NaAlO■溶液反应是中学阶段较难书写的两个离子方程式。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这两个反应的实质,笔者补充了H■CO■、苯酚、Al(OH)■的电离平衡常数,帮助学生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的角度,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更难电离物质。

表1 H■CO■、苯酚、Al(OH)■的电离平衡常数

笔者补充了“Na■CO■溶液与苯酚溶液反应、NaAlO■溶液与NaHCO■溶液反应”两个演示实验。对于“NaAlO■溶液与NaHCO■溶液”能否反应,虽然笔者所在学校是重点高中,但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不能发生的,或者错误地认为发生了水解反应。为了让学生从宏观实验和理论基础上正确、深入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笔者认为补充这两个实验,对于学生正确理解离子反应的条件是很有必要的。

2.2.2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有更难溶的物质生成。

“运用概念”环节设计的第2个问题是“可溶性的盐之间通过生成难溶物而发生反应,Na■S是常见的易溶物,AgCl是常见的难溶性的物质,AgCl可以与Na■S反应吗?”。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AgCl与Na■S是否发生反应,尝试用相关的原理解释,并写出相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表2 常温下AgCl、Ag2S的溶解度及颜色

AgCl与Na■S反应的实验现象明显,根据Ag■S为黑色难溶物的信息,学生很容易写出该离子方程式。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只有可溶性的盐生成难溶性的盐的反应才可以进行,殊不知难溶性的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使某些离子浓度减少从而生成更难溶的盐,即可溶→难溶→更难溶。通过实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加深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2.3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有络合物生成。

“运用概念”环节设计的第3个问题是“通过Ag■浓度的减少生成更难溶的Ag■S,从而使AgCl发生转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使AgCl发生转化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实验室配制银氨溶液的过程,实验探究AgCl固体是否也可以溶于氨水。通过AgCl与浓氨水生成[Ag(NH■)■]■的反应,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离子之间通过络合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2.2.4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运用概念”环节设计的第4个问题是“如何设计实验检验补血口服液中含有Fe■?并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相关的原理”。通过回顾教材上的实验现象,实现知识的再现,让学生认识到离子反应的发生是朝着生成更弱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物质反应进行的。

2.3整合概念,解决问题。

“整合概念”环节设计了3个问题:一是侯德榜制碱法中CO■、NH■、饱和NaCl溶液反应能制备NaHCO■,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二是银单质与氢碘酸反应能生成氢气,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需要什么支撑你的解释?三是FeCl■溶液与Na■CO■之间的反应能生成 氢氧化铁沉淀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的理解,打通了理性反思与感性认知的链接,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运用的能力。

3.教学反思

离子反应的新课学习,主要是想让学生解决简单的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定,从技术层面来看离子反应(如物质拆得对不对?元素守恒与否?电荷守恒与否?条件及其他符号“↓、=”等是否正确?)。在高三复习课上,则要从另一个层面思考,侧重复习反应本质层面的判断。

本节课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为“巩固知识”而设计的教学步骤的做法,从能力立意的新理念出发,充分调动实验的观察、探究的功能,让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和必要的想象,切实体验离子反应的本质意义;也充分利用新情景中的问题解决训练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化学探究能力、化学思维方式和化学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莫明远.知识问题化 问题情境化-以探究性问题组为核心的高三总复习设计及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2):62-64.

[2]万延岚,卢巍.对化学复习课的重新审视与思考[J].化学教学,2013(5):10-13.endprint

摘 要: 本文以苏教版必修1“离子反应”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以活动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引导从宏观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微观世界的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紧扣本质,落实基础,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 离子反应 复习课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和教学理念

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主干知识,是中学化学无机反应的主要类型,与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离子的检验、物质的制备等相关知识有着紧密而又广泛的联系。离子反应是近几年浙江省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重点内容。

高三一轮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学生存在部分旧知识的暂时性遗忘,当老师一旦提及该部分知识,学生的记忆就会被唤醒,通过复习,对零散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形成合理的知识框架,使学生达到易学、易懂、难忘的境界。同时,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领悟,达到“再认识”的效果。

在复习课上,合理运用实验除了可回顾旧知识外,还兼顾情境创设,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功能。基于离子反应教学的要求,笔者以向Ba(OH)■溶液(滴加几滴酚酞)小烧杯中滴加稀H■SO■溶液小灯泡亮度变化实验引入,选用了“碳酸氢钠与偏铝酸钠的反应”、“苯酚与碳酸氢钠的反应”、“氯化银与硫化钠的反应”、“氯化银与浓氨水的反应”、生活中“补血剂中Fe■的检验”等实验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讨论了离子反应的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和应用。从宏观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微观世界的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

2.“离子反应”复习课的设计

2.1落实概念,回归基础。

“落实概念”环节的设计是:向盛有25ml 0.1mol.L■的Ba(OH)■溶液(滴加几滴酚酞)小烧杯中滴加稀H2SO4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书写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主要目的是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清晰“离子反应”的概念。看似简单的Ba■+2OH■+2H■+SO■■=BaSO■↓+2H■O,学生往往会将“OH■和H■”前面的系数“2”漏掉,这里主要强调“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再尝试熟练、规范地写出“①Na■CO■+HCl,②Na■CO■+BaCl■,③CH■COONa+HCl,④NH4Cl+NaOH”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主要是强化书写规范,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简单设计意在唤醒学生的记忆,如此开头易使学生在概念辨析,表达式的甄别中提高思辨能力,通过知识的归纳使知识更系统化。

2.2运用概念,提高能力。

2.2.1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有更难电离的物质生成。

“运用概念”环节设计的第1个问题是写出少量CO■气体通入下列溶液:①苯酚钠溶液,②NaAlO■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CO■与苯酚钠溶液、CO■与NaAlO■溶液反应是中学阶段较难书写的两个离子方程式。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这两个反应的实质,笔者补充了H■CO■、苯酚、Al(OH)■的电离平衡常数,帮助学生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的角度,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更难电离物质。

表1 H■CO■、苯酚、Al(OH)■的电离平衡常数

笔者补充了“Na■CO■溶液与苯酚溶液反应、NaAlO■溶液与NaHCO■溶液反应”两个演示实验。对于“NaAlO■溶液与NaHCO■溶液”能否反应,虽然笔者所在学校是重点高中,但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不能发生的,或者错误地认为发生了水解反应。为了让学生从宏观实验和理论基础上正确、深入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笔者认为补充这两个实验,对于学生正确理解离子反应的条件是很有必要的。

2.2.2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有更难溶的物质生成。

“运用概念”环节设计的第2个问题是“可溶性的盐之间通过生成难溶物而发生反应,Na■S是常见的易溶物,AgCl是常见的难溶性的物质,AgCl可以与Na■S反应吗?”。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AgCl与Na■S是否发生反应,尝试用相关的原理解释,并写出相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表2 常温下AgCl、Ag2S的溶解度及颜色

AgCl与Na■S反应的实验现象明显,根据Ag■S为黑色难溶物的信息,学生很容易写出该离子方程式。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只有可溶性的盐生成难溶性的盐的反应才可以进行,殊不知难溶性的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使某些离子浓度减少从而生成更难溶的盐,即可溶→难溶→更难溶。通过实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加深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2.3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有络合物生成。

“运用概念”环节设计的第3个问题是“通过Ag■浓度的减少生成更难溶的Ag■S,从而使AgCl发生转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使AgCl发生转化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实验室配制银氨溶液的过程,实验探究AgCl固体是否也可以溶于氨水。通过AgCl与浓氨水生成[Ag(NH■)■]■的反应,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离子之间通过络合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2.2.4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运用概念”环节设计的第4个问题是“如何设计实验检验补血口服液中含有Fe■?并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相关的原理”。通过回顾教材上的实验现象,实现知识的再现,让学生认识到离子反应的发生是朝着生成更弱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物质反应进行的。

2.3整合概念,解决问题。

“整合概念”环节设计了3个问题:一是侯德榜制碱法中CO■、NH■、饱和NaCl溶液反应能制备NaHCO■,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二是银单质与氢碘酸反应能生成氢气,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需要什么支撑你的解释?三是FeCl■溶液与Na■CO■之间的反应能生成 氢氧化铁沉淀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的理解,打通了理性反思与感性认知的链接,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运用的能力。

3.教学反思

离子反应的新课学习,主要是想让学生解决简单的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定,从技术层面来看离子反应(如物质拆得对不对?元素守恒与否?电荷守恒与否?条件及其他符号“↓、=”等是否正确?)。在高三复习课上,则要从另一个层面思考,侧重复习反应本质层面的判断。

本节课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为“巩固知识”而设计的教学步骤的做法,从能力立意的新理念出发,充分调动实验的观察、探究的功能,让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和必要的想象,切实体验离子反应的本质意义;也充分利用新情景中的问题解决训练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化学探究能力、化学思维方式和化学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莫明远.知识问题化 问题情境化-以探究性问题组为核心的高三总复习设计及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2):62-64.

[2]万延岚,卢巍.对化学复习课的重新审视与思考[J].化学教学,2013(5):1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离子反应复习课教学设计
高级化学教师话题PCK表征研究
试论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策略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