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独立学院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的研究
2014-10-08周桂英林建丽刘慧
周桂英 林建丽 刘慧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选才难”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每年大量高校毕业生形成了社会就业的主要压力之一,在某些行业和地域形成了“就业难”的现象。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一支特殊高校队伍,其办学定位就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要提升教学质量与就业水平,办出特色,获得社会的进一步认可,需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建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应用型专业 就业
目前,国家针对高校毕业生出台的各项政策、采取的各种措施,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但每到招聘季仍然会遇到如此尴尬:一方面是千万学生感叹工作难找,另一方面是企业经理大叹人才难寻。这个尴尬凸显出当今教育的困境。独立学院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如何让独立学院毕业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仅是各级政府、社会的职责,更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并促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相对理论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收集和就业指导(求职技巧)等方面,即针对高校“出口”做得较多,而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够重视,培养质量不够,不能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高校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适当前置就业工作,有机融于学生培养过程中。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引入企业合作伙伴,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学生遵守社会规范、职场规则的教育,使之在职业生涯中更好地起步。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改革大学课程设置,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需求。在帮助学生打下扎实基础的情况下,探索更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更加贴近企业研发和生产实际,提高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就业竞争力,力求实现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而总结、提炼出适合促进独立学院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一、加强职业指导,促进人职匹配。
就业工作中认真贯彻全程参与、全程指导、全程服务的“三全程”工作理念,按照“人职匹配”的原则,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从调查摸底到政策宣讲,从思想教育到分类指导,从信息发布到跟踪调查,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知己知彼,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并正确分析,从而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
二、加大就业、创业宣传,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根据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求,高校应采取讲座、报告会、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教育与指导活动。如汇华学院定期举办“成就未来”系列講座、“企业家进校园”系列讲座,同时完善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逐步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围绕市场需求,结合以往就业案例,加强应变能力和面试技巧的培养训练工作;举办创业教育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丰富毕业生创业知识和体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提高创业素质。加强国家创业优惠政策宣传,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特别是积极联系创业基地,提供创业导师,适当的项目可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给予支持。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与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学院应聘请相关专业与行业的专家、工程师组成专业指导,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指导与监督。专业指导委员会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最终将企业对人才的专业需求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嵌入式或课程置换等方式,实现教学与应用的统一,实现专业与行业的“零距离”对接。
通过对企业需求的调研,汇华学院多次组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专家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共同研讨教学计划的调整,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探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型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增加实践环节,推进项目教学与课程实训,将就业实训课程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体系。同时聘请合作企业工程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目前最新的行业技术与文化。
四、引企入校,共同投入,合作建设企业文化浓郁、产学研一体的校内实习实训中心。
引企入校,共建实习实训中心,是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是较为理想的合作模式。企业入校后提供相关技术人员,配合校方的教学实施和人才资源培养,学院提供相应场地和基础设施,共建生产性实验实训中心。校企双方共同搭建起这一实践平台,弥补原有教学计划中项目教学与课程实训等方面的不足。企业帮助学校开展实习实训,而学校为企业提供优质毕业生资源,双方在校内实习实训中心这一平台上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汇华学院于2012年将软件企业银康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了校园,建立了校内企业实训基地,同时选拔实习生进入企业实习,合作范围不断深入,取得了良好效益。如由企业配合校方帮助在校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指导;承担部分实践课教学与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任务,包括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让学生参加真实的企业锻炼与项目运作,亲身体验企业文化等。在校企共同培养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优先被企业录用,促进学生就业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五、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内实训中心相配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化训练。
针对应用型专业较强的实践要求,高校必须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扩大合作企业类型与范围,为学生提供多方向的实习实训机会。特别是摆脱过去与培训机构的单一合作,寻找行业内更多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中心相配合,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加以锻炼,积累实战经验。汇华学院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不同方向,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与大唐移动、文思海辉、博彦科技、神州数码、中川实训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真实企业岗位的锻炼,提高了教学实习及毕业实习的质量,帮助学生完成了从校园到企业的过渡及角色转变。
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没有“双师型”师资队伍,一切教学改革构想都将是空谈,所有教学改革与创新都需要通过“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活动贯彻和实现。当前,高校很多教师存在重理论轻技能、重课堂轻实践的问题,严重阻碍应用型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学校必须加强应用型专业师资的引进、交流、培训、锻炼,打造一支符合独立学院办学定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使之成为校企双方共同培養人才的桥梁与媒介,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理念落到现实中。
汇华学院针对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师的从教能力。首先坚持聘请企业工程师承担教学任务,加强校企教学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本院教师进驻企业,了解企业技术要求,引导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技术开发等活动,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支持教师参加国家、行业举办的各级各类与本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及职业资质考试,鼓励教师取得高校教师系列以外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技能,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学院还出台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加大了对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支持。
七、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培养。
通过明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制定订单培养的核心课程,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课程置换,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解决企业缺乏条件培养所需之才及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两大难题。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绝大多数应用型专业来讲都是适用的,有利于将学校教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人才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促使企业对高校产生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信任,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将应用型专业做大做强,这正符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
汇华学院借鉴国外“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内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直接订单”中的“学中订单”方式,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率。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通过课程置换、专业课选修、项目实训等实现共同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在实施共同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可以充分利用各自有效的教育和资源优势,通过专业教师和工程师实施共同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终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组织学生就业。为保证订单培养质量,校企共同制定考核监督制度,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八、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首先要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学习兴趣,切实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除了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过程外,应用型专业应充分挖掘专业特色,利用校企资源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点带面,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
目前,汇华学院依托相关合作企业,在校园内开展了计算机技能大赛、Oracle数据库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的专业比赛,聘请企业人员进行指导,如数学建模竞赛、河北省信息技能大赛、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等。竞赛不管对于学生,还是任课教师都是一项挑战。通过对专业竞赛的宣传与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调动,学习兴趣日益深厚,学习信心逐步确立。任课教师也注意提升自身专业修养与技能,与学生共同成长。在此基础上,许多学生的专业特长被挖掘出来,自发形成了多个兴趣小组及创业团队,通过学生自发性的学习与探索,更新了就业观念,拓宽了就业渠道。
九、出台就业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优化服务。
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反馈制度、定期上报就业进展情况制度、到用人单位走访机制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督查制度,确保就业率统计得真实、有效;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优化服务质量,按照规范、高效、反应迅速的要求,认真做好毕业生的生源统计与上报、信息发布、校内招聘、协议书签订、违约处理、就业情况汇总、就业计划的编制和报批、毕业派遣和遗留问题处理、档案转递等工作,确保就业工作的高效运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网的服务功能,组织毕业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网上招聘会,引导毕业生网上择业,强化其宣传指导作用;落实好校企合作项目,及时总结经验,争取让更多学生受益。在此基础上,学院出台就业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对各学部及毕业班辅导员的就业工作进行细化考核,不仅考核就业率,更参考就业质量与水平,充分调动就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梅平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探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7):205-207.
[2]邵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J].山东经济战略究,2011,(8):43-45.
[3]李巧林,张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现途径探析[J].科技创业,2011,(16):86-88.
[4]胥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及质量保证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13.
[5]霍利岭,边玲,郭晓芸,魏世亮.基于“企业化项目教学”的IT类专业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2,(11):10.
[6]程望斌,李宏民,陈松.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