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渗透“四生意识”的探索
2014-10-08张国斌
张国斌
摘 要: 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生存危机的拷问与转化,生命意识培养,生态环保理念的树立与贯彻,等等,这些是当前快节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课题与迫切任务。那么,如何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破解这些难题,寻找培育“四生”意识的有效突破口,从而不断促进并保持生产平稳较快发展,努力提升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降低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加大化解生存危机的力度,优化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大环境;同时提升平面生命意识向立体生命意识的培育转换强度;促进生态环保理念的有效树立,构建从小生态意识向大生态意识培养的有机转化衔接体系。以培育“四生”意识为重要抓手,努力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发挥学生“四生”意识培养的积极性、实效性与自觉性。
关键词: 政治课教学 四生意识 教学渗透
一、从物质资料生产与生产方式的相关知识点教学入手,不断培养学生的生产发展意识。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基本因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物质力量,生产关系功能的有效发挥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正常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而落后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等为标志的生产关系会比较严重地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据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营造一种良好氛围,该学生亲身直接体验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内在辩证关系的恰切情景,感受马克思名言的内涵所在。(即一个民族若停止劳动生产即刻就会灭亡;人类首先必须解决好吃穿喝、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面问题,才有可能存在发展下去。)让学生感知生产发展知识点的力量与重要性,内化为平常生活的觉悟性行为,恒念一丝一缕的艰辛;将心比心,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血汗,从而不断培育学生从小热爱劳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美好人生的生产发展意识与理念,提升政治课教学的德育效能。
二、从生活与消费的内在关系角度,培养中学生积极提升生活水平,改善生活、乐观生活的重要意识。
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充盈丰富,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的物质前提。而从经济生活必修1的教学可以看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改善与居民的消费水平密切相关。衡量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恩格尔系数,即居民食品开支占居民所有总支出的比例关系,该系数越高,说明居民生活水平越低,该系数越低,居民生活平越高。根据该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创设让学生直接体验的恩格尔系数数据关系结构图,识图分析比较,加大对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理解力度,重视有效降低恩格尔系数,优化食品支出结构,基本满足与充实生存型资料消费,不断丰富与提高发展型资料消费,积极改善享受型生活资料消费,从而自觉内化与实现对学生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认识与接受程度,基本告别温饱型生活(指沿海发达地区,不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不断实现小康生活,提前感受富裕型生活,构建中学生初步的生活水平提高改善的发展意识体系。让中学生在积极提升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奉献发展爱心,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对整个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与改善的认识力度,用自己的双手与头脑,兼具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不断创造美好和谐的幸福人生。
三、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的教学角度与人权观点的解读中,不断培养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当然还有其他视角)。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它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基本的、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物质权益,即生存权,若我们连基本的生存权益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谈何更进一步发展权益的保护与维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保障公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人权,而人权的保障又是生命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与生命意识的有效培养是一致的。人权的保障与主权至高无上的维护可以有效降低众多轻视生命甚至不惜以牺牲生命个体为代价的不良社会生态现象。重视对生存权的维护与发展权(包括公民的受教育权益保障)的完善,促进每个心态成熟公民积极性的发挥,强化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有效调节程度,积极提高心理素养,加快平和的、健康的、淡定的个体和社会心理心态的构建,提升和谐社会所必备的生命幸福指数,加大平面的、静态的、个体的生命向立体的、动态的、丰盈的整体生命的转化力度,提高生命意识培养成熟的实践效能。
生命意识培养的另一个更高层次的维度是必须保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具备物质资料的满足,还必须重视发展精神财富,实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双丰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化与政治,精神上的发展。根据文化生活的重要原理,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或者说生命意识的培育与成熟,必须依赖于文化的有效发展,政治的积极参与,精神上的宽松愉悦,以及心态上的健全平和。这是提升生命意识培养与构建的强度、力度、信度与效度的重要保证。
四、从课堂教学要素资源的小生态平衡到自然界、社会、人生的大生态平衡的发展教学角度,培养中学生理性的生态平衡意识。
生态平衡意识培养是促进中学生树立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内容。这里的生态和谐价值观意识培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小生态平衡价值观和谐观构建,同时包含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科学发展、关注安全发展、关注跨越发展、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大生态价值观意识培养。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从经济学原理上讲必须充分发挥与实现各种教学资源要素(含预知、已知和未可知即难以预测知道的)的最优化、最合理配置,促进课堂教学生态平衡价值观意识的构建。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情境创设、备教学教具的有效制作与使用、备学力、备学智、备课堂教学良性互动的有效发挥、备课堂教学双向思维的激发与培养,等等,这些都是优化和谐课堂教学生态的必备要素。
关注课堂、关注人生,是构建大生态平衡价值观的必然追求与重要方向,同时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有效贯彻与实施。我们不能培养“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痴与书呆,而应该积极培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能肩负社会责任感与具备社会慈善情怀自觉激发能力的大写人物和立体丰盈的高尚人物。
构建大生态平衡价值观意识必须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利用开发,社会发展的饱和度与可持续发展程度,以及创造丰富积极人生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把握大生态平衡价值观培养的内涵与关键,提高中学生学习生活哲学的积极性与兴趣,全面辩证地分析自己,认识自己,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对待人生,这是培养中学生“五生”意识的最终落脚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