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海外少数民族东干族华人的文化适应的研究

2014-10-08闫丽

关键词:文化适应

闫丽

摘 要:在海外的华人中,汉族占多数,不过也有许多少数民族。本文以东干族为例,对少数民族海外华人在面临着文化冲击、文化适应以及对当地民族的认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海外回族;东干族;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D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141-02

在海外的华人中,汉族占多数,不过也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也为当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自己祖籍国的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全世界的华人中,少数民族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对海外华人的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华人的研究不够充分,有待加强[1]。

一、回族移民——东干人——文化的中介

在我国,回族人口在少数民族中位居第二,回族在海外华人占有重要的地位。李安山对回族华人在海外的人数进行了统计(见表1)。

记者采访我国回族学者刘宝军时,刘宝军表示:“回族和穆斯林有40万人左右分布在泰国、沙特阿拉伯、美国;37万左右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这样就有了71万多海外回族和华人穆斯林。”分布在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个共和国的东干族是120多年前陕甘的回族农民起义失败之后移居到此的回族华人后裔,目前约10万人左右,增长了近10倍。苏联在1924年的时候进行民族识别以及划分时,把这些回族华人后裔定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东干族。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是自称为“回族”,中亚东干族就是海外回族华人。

“文化中介”是对东干族在中亚与中国经济文化交往中发挥作用的一种概括。东干族的“文化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它是中亚地区各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也是中亚地区与中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东干族作为少数民族移民后裔是怎么扮演这一角色的呢?首先要分析回族文化的内涵及特点。中国的少数民族大都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不过与汉族文化也存在一定差别。回族是和汉族一起混杂居住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唯一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也正是由于以上两点,回族与汉族的联系要比其他少数民族频繁[2]。回族文化中有着十分浓重的汉族文化色彩,这是由于回族自形成开始,就与汉族居住在一起并使用汉语的结果。回族有着特殊的形成过程和模式,回族不是通过部落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所形成的,回族主要是由中亚、西亚地区所信封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成员组成的,为了未来本民族的发展,不断吸收境内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逐渐形成了这种基于血缘的文化形态。回族文化具有开放性以及灵活性的特点。回族语言中既有汉语,也有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穿着上既穿汉服,又戴“礼拜帽”、“盖头”等;清真寺的风格与新疆维吾尔等穆斯林民族区别很大,和阿拉伯的也不相同,这是受中国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

东干族与回族生存环境不同,但受所在地文化的影响也不大。不过,由于同为穆斯林民族,他们对于突厥民族的文化适应很快,不过他们也尽量保留了那些最具民族特点的文化元素。比如,东干族自己开设的武术学校,学校的正面墙绘有巨龙腾飞的图像,表达了向前发展的象征寓意。在20世纪初的建成的普尔热瓦尔斯克清真寺中也有龙的形象雕刻。这些都说明东干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东干文化来源于回族文化,而回族文化与汉文化关系密切,在回族文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东干文化自然与汉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东干文化既是东干族与附近穆斯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区别标志,又是附近周围的其他民族了解中国文化的中介。尤其在苏联解体之后,中国与中亚地区来往增多,这时的东干族利用自己语言的优势,扮演了中亚各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桥梁角色,为中国与中亚地区之间往来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文化冲击”与“文化适应”

人类学家哈维兰德指出:“人们维持文化是为了解决那此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人类的生产、生活、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它可以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如果没有了文化,我们该怎么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由于生活在异族文化中,他们自身固有的文化必然与生活地区的他文化产生碰撞,受到他文化的冲击。文化冲击是由人类学家奥伯格提出的,他对文化冲的解释是:“文化冲击是由我们失去了所有热悉的社会交流标志和符号所带来的焦虑所引起的。”[3]布瑞斯林指出:“当人们与外部群体成员在其自身的文化中进行面对面接触时,就会产生与文化冲击相关的感受(基木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方式受到挑战)。”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生活在异国他乡,受到文化冲击不可避免。陕甘回族农民起义失败以后,逃到中亚地区,除了与伊斯兰文化大致相同外,突厥文化与俄罗斯文化在他们看来,是非常陌生的,再加上不会说俄语,不认识俄文,面临着文化的排斥、隔绝甚至冲击。文化隔绝、冲击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会产生很大影响,要么被边缘化,要么发生原住地文化对陌生文化的攻击,甚至造成民族纠纷。所以努力面对文化冲击显得十分重要。

移民群体对所移居地区国家文化的熟悉程度与文化冲击是成反比的。因而,华人对所在国家的文化越热悉,遭受的文化排斥就越小。中亚地区是伊斯兰文化、突厥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汇地区,主流文化是伊斯兰文化。由于当时移居到中亚地区的大多数都是回族,而回族文化内核就是穆斯林、伊斯兰文化。与其他国家的华人相比,东干族与所在国的文化更接近,所遭受的文化排斥也更小。由于东干族对伊斯兰文化十分熟悉,与其他穆斯林的来往更加频繁,再加上共同的信仰,他们很快就被接纳。另外东干族对突厥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也表现出了积极接受的态度,吸收它们当中有益的成分,在丰富自己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与各民族的关系。

三、东干族报刊——文化适应的桥梁

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对于当地区文化的适应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手段,但媒体却是其中很重要的手段。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报刊存在,海外华文传媒已经有了200年左右的历史,共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办有华文报刊,总计有4000多种。endprint

以《东方火星报》为例,该报创办于1932年的3月6号,是东干族的文化以及历史传承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东干族为了更快地适应当地的文化,创造了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字,并且《东方火星报》也从之前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字转变成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字,延用至今。《东方火星报》不仅为东干人提供了学习自己文化的平台,还为东干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但是东干族报刊的生存状况并不好。由于华文媒体与本土相距遥远,仅为满足当地受众的需要,因此读者的数量有限,市场狭小,再加上经济实力不足,充当着“非主流媒体”的角色,想要发展壮大起来非常难。在苏联时期,东干族文化报刊《苏联回民报》由国家主办,各种经费及工资都由国家负责。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经济整体下滑,也影响了东干族,《东方火星报》就由于经费不足险些停刊,后由东干族的企业家以及著名东干文化活动家叶塞个人出资,才得以继续出版发行。苏联解体以后,东干报刊几乎都是在东干人民的支持下维持的,因此随意性很强,非常不利于报刊的发展,也影响了东干报刊文化桥梁作用的发挥[5]。

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海外华人都在为文化上的适应进行着艰难的探索。对于东干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而言,文化的冲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文化的适应也从来没放弃过。

——————————

参考文献:

〔1〕丁宏.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研究的思考——兼谈东干人的“文化中介”意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1-65.

〔2〕李亦园.关于海外华人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在2002年海外华人研究国际研讨会的小结[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0-12.

〔3〕陈志明.国际视野与海外华人研究——在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3-16,47.

〔4〕曾少聪.民族学视野中的海外华人——两岸三地民族学海外华人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03,(5):93-101,110.

〔5〕程希.关于目前华侨华人研究若干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4):1-6.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
基于Berry文化适应理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启示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从工具的磨损看麻山苗族对文化所属环境的适应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甘肃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适应研究
试论杭州就业维吾尔族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