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以退为进”策略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

2014-09-27陆同新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次品正方体顶点

+陆同新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做的“登门槛”心理实验表明:“先得寸再进尺,往往能实现目标。”华罗庚也说过:“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这就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在数学学习中常常用到。

一、退到思维起点,变繁为简,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教师就要在学生学习新知时为他们寻找合适的思维起点,使他们在学习中建构数学模型,逐渐逼近数学的本质。

例如,特级教师刘松教学“数学广角——找次品”一课时,将教材中的数据变大,使原题变成:“2187瓶木糖醇口香糖中有一瓶特别轻(次品),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它?”教学时,学生有的说2185次,有的说一千多次,还有的说729次……刘老师引领学生从3瓶想起,分成(1、1、1),需要称1次;9瓶分成(3、3、3),需要称2次;27瓶分成(9、9、9),需要称3次;81瓶分成(27、27、27),需要称4次;243瓶分成(81、81、81),需要称5次;729瓶分成(243、243、243),需要称6次;2187瓶分成(729、729、729),需要称7次。学生面对庞大的数据2187时,显得束手无策,不得其门而入。这时刘老师引导学生退到适合的思维起点,从最简单处想起:“用天平称时,将数据三等分,保证以最少的次数找到次品。”……经过这样变繁为简的过程,逐步推进,不仅引导学生解决了问题,而且帮助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顺利地构建了新知的数学模型。

二、退到旧知原点,变快为慢,感悟数学思想

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时退回到旧知原点,能再现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经验,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很多教师基本上是先从解决“买5件夹克(单价为65元)和5条裤子(单价为45元),一共要付出多少元”的问题入手,引出等式(65+45)×5=65×5+45×5,再让学生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然后归纳出规律。一些学生在实际计算时,将74×(20+1)的算式写成74×20+1的形式,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观察、分析不够,体验不到位。教师在教学时不妨将等式(65+45)×5=65×5+45×5从左往右进行转化,即5个(65+45)的和可以写成(65+45)+(65+45)+(65+45)+(65+45)+(65+45)=65+45+65+45+65+45+65+45+65+45=65+65+65+65+65+45+45+45+45+45=65×5+45×5,然后引领学生从后往前回看,用类似的方法还原到(65+45)×5。最后让学生举例、观察、分析、发现,抽象概括出简明的式子:(a+b)×c=a×c+b×c。 “欲速则不达。”教师引领学生退到原始的乘法意义产生的地方,让学生去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建立概念,变快为慢,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经历、体验、探索,从而掌握规律,感悟数学的符号思想。

三、退到生活经验,变远为近,把握数学本质

数学源于生活。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生活现象,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形直观,使抽象的道理能看得见、摸得着,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渐渐逼近乃至把握数学的本质。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图1,一只蚂蚁从正方体纸盒的顶点A爬到顶点B,请你在图中标出最短的爬行路径。”

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往往认为从顶点A到顶点C,再从顶点C画对角线到顶点B(如图2)为最短的路径。而实际上,这并不是一条最短的路径。可以准备一只正方体的纸盒,把正方体的纸盒盖子掀开,正方体的上面和前面正好构成了一个长方形,通过变体为面,使学生豁然开朗,能很快找到从顶点A到顶点B的最短路径,即长方形的对角线(如图3所示)。

经验是学生展开几何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学生有如下的生活经验:如图4,从顶点A到达顶点B,走AB的路径要比走AC+CB的路径近得多。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样的宝贵资源,变远为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中获得空间知觉,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思维,进而把握数学的本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以退为进”的实质是转移或转换,是一种智慧的体现。“退”是“进”的基础和准备,“进”是“退”的发展和提升。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运用好“以退为进”的策略,往往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责编杜华)

endprint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做的“登门槛”心理实验表明:“先得寸再进尺,往往能实现目标。”华罗庚也说过:“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这就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在数学学习中常常用到。

一、退到思维起点,变繁为简,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教师就要在学生学习新知时为他们寻找合适的思维起点,使他们在学习中建构数学模型,逐渐逼近数学的本质。

例如,特级教师刘松教学“数学广角——找次品”一课时,将教材中的数据变大,使原题变成:“2187瓶木糖醇口香糖中有一瓶特别轻(次品),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它?”教学时,学生有的说2185次,有的说一千多次,还有的说729次……刘老师引领学生从3瓶想起,分成(1、1、1),需要称1次;9瓶分成(3、3、3),需要称2次;27瓶分成(9、9、9),需要称3次;81瓶分成(27、27、27),需要称4次;243瓶分成(81、81、81),需要称5次;729瓶分成(243、243、243),需要称6次;2187瓶分成(729、729、729),需要称7次。学生面对庞大的数据2187时,显得束手无策,不得其门而入。这时刘老师引导学生退到适合的思维起点,从最简单处想起:“用天平称时,将数据三等分,保证以最少的次数找到次品。”……经过这样变繁为简的过程,逐步推进,不仅引导学生解决了问题,而且帮助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顺利地构建了新知的数学模型。

二、退到旧知原点,变快为慢,感悟数学思想

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时退回到旧知原点,能再现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经验,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很多教师基本上是先从解决“买5件夹克(单价为65元)和5条裤子(单价为45元),一共要付出多少元”的问题入手,引出等式(65+45)×5=65×5+45×5,再让学生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然后归纳出规律。一些学生在实际计算时,将74×(20+1)的算式写成74×20+1的形式,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观察、分析不够,体验不到位。教师在教学时不妨将等式(65+45)×5=65×5+45×5从左往右进行转化,即5个(65+45)的和可以写成(65+45)+(65+45)+(65+45)+(65+45)+(65+45)=65+45+65+45+65+45+65+45+65+45=65+65+65+65+65+45+45+45+45+45=65×5+45×5,然后引领学生从后往前回看,用类似的方法还原到(65+45)×5。最后让学生举例、观察、分析、发现,抽象概括出简明的式子:(a+b)×c=a×c+b×c。 “欲速则不达。”教师引领学生退到原始的乘法意义产生的地方,让学生去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建立概念,变快为慢,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经历、体验、探索,从而掌握规律,感悟数学的符号思想。

三、退到生活经验,变远为近,把握数学本质

数学源于生活。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生活现象,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形直观,使抽象的道理能看得见、摸得着,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渐渐逼近乃至把握数学的本质。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图1,一只蚂蚁从正方体纸盒的顶点A爬到顶点B,请你在图中标出最短的爬行路径。”

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往往认为从顶点A到顶点C,再从顶点C画对角线到顶点B(如图2)为最短的路径。而实际上,这并不是一条最短的路径。可以准备一只正方体的纸盒,把正方体的纸盒盖子掀开,正方体的上面和前面正好构成了一个长方形,通过变体为面,使学生豁然开朗,能很快找到从顶点A到顶点B的最短路径,即长方形的对角线(如图3所示)。

经验是学生展开几何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学生有如下的生活经验:如图4,从顶点A到达顶点B,走AB的路径要比走AC+CB的路径近得多。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样的宝贵资源,变远为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中获得空间知觉,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思维,进而把握数学的本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以退为进”的实质是转移或转换,是一种智慧的体现。“退”是“进”的基础和准备,“进”是“退”的发展和提升。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运用好“以退为进”的策略,往往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责编杜华)

endprint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做的“登门槛”心理实验表明:“先得寸再进尺,往往能实现目标。”华罗庚也说过:“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这就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在数学学习中常常用到。

一、退到思维起点,变繁为简,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教师就要在学生学习新知时为他们寻找合适的思维起点,使他们在学习中建构数学模型,逐渐逼近数学的本质。

例如,特级教师刘松教学“数学广角——找次品”一课时,将教材中的数据变大,使原题变成:“2187瓶木糖醇口香糖中有一瓶特别轻(次品),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它?”教学时,学生有的说2185次,有的说一千多次,还有的说729次……刘老师引领学生从3瓶想起,分成(1、1、1),需要称1次;9瓶分成(3、3、3),需要称2次;27瓶分成(9、9、9),需要称3次;81瓶分成(27、27、27),需要称4次;243瓶分成(81、81、81),需要称5次;729瓶分成(243、243、243),需要称6次;2187瓶分成(729、729、729),需要称7次。学生面对庞大的数据2187时,显得束手无策,不得其门而入。这时刘老师引导学生退到适合的思维起点,从最简单处想起:“用天平称时,将数据三等分,保证以最少的次数找到次品。”……经过这样变繁为简的过程,逐步推进,不仅引导学生解决了问题,而且帮助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顺利地构建了新知的数学模型。

二、退到旧知原点,变快为慢,感悟数学思想

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时退回到旧知原点,能再现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经验,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很多教师基本上是先从解决“买5件夹克(单价为65元)和5条裤子(单价为45元),一共要付出多少元”的问题入手,引出等式(65+45)×5=65×5+45×5,再让学生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然后归纳出规律。一些学生在实际计算时,将74×(20+1)的算式写成74×20+1的形式,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观察、分析不够,体验不到位。教师在教学时不妨将等式(65+45)×5=65×5+45×5从左往右进行转化,即5个(65+45)的和可以写成(65+45)+(65+45)+(65+45)+(65+45)+(65+45)=65+45+65+45+65+45+65+45+65+45=65+65+65+65+65+45+45+45+45+45=65×5+45×5,然后引领学生从后往前回看,用类似的方法还原到(65+45)×5。最后让学生举例、观察、分析、发现,抽象概括出简明的式子:(a+b)×c=a×c+b×c。 “欲速则不达。”教师引领学生退到原始的乘法意义产生的地方,让学生去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建立概念,变快为慢,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经历、体验、探索,从而掌握规律,感悟数学的符号思想。

三、退到生活经验,变远为近,把握数学本质

数学源于生活。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生活现象,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形直观,使抽象的道理能看得见、摸得着,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渐渐逼近乃至把握数学的本质。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图1,一只蚂蚁从正方体纸盒的顶点A爬到顶点B,请你在图中标出最短的爬行路径。”

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往往认为从顶点A到顶点C,再从顶点C画对角线到顶点B(如图2)为最短的路径。而实际上,这并不是一条最短的路径。可以准备一只正方体的纸盒,把正方体的纸盒盖子掀开,正方体的上面和前面正好构成了一个长方形,通过变体为面,使学生豁然开朗,能很快找到从顶点A到顶点B的最短路径,即长方形的对角线(如图3所示)。

经验是学生展开几何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学生有如下的生活经验:如图4,从顶点A到达顶点B,走AB的路径要比走AC+CB的路径近得多。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样的宝贵资源,变远为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中获得空间知觉,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思维,进而把握数学的本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以退为进”的实质是转移或转换,是一种智慧的体现。“退”是“进”的基础和准备,“进”是“退”的发展和提升。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运用好“以退为进”的策略,往往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责编杜华)

endprint

猜你喜欢

次品正方体顶点
运用推理找次品
过非等腰锐角三角形顶点和垂心的圆的性质及应用(下)
给正方体涂色
找次品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关于顶点染色的一个猜想
巧妙找次品
找次品的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