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乘除法常见错例及教学干预
2014-09-27张静波
+张静波
表内乘除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学习中的基础,有大九九和小九九之分。常规是按大九九进行教学的,即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各81句。
教学中高段的教师常说起某班或某生乘除法掌握不够好,并简单地归因为低学段时乘除法基础没有打好。那么表内乘除法的易错点在哪里呢?是否能够在教学中提前干预,消除易错点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以校教改项目研究的方式对表内乘除法进行了实践研究。
为了能够得到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易错题,我们在9月份对学生进行了表内乘除法各81题的前测。以下是前测数据。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
注:312名学生,其中163人满分,4张为无效试卷(其中4名学生没做完:3人漏题没有完成,1人来不及做。因此4张为无效试卷);学生出错的题目一共70题,另外11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
注:312名学生,其中119人满分,2张为无效试卷;其中出错79题,另2题无出错。
对比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掌握情况,显然学生乘法掌握相对比除法要好。
我们根据原来二年级教师的经验及前测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学生的错误基本有以下几种:
1.两个大数相乘易错。如:6×7;7×9。
2.数字相似的口诀易混淆。如:三六一十八与二六十二;三七二十一与三九二十七;二八一十六与二九一十八;五九四十五与六九五十四。
3.得数是二十几的算式容易写错。
4.大数在前易错。如:8×2;9×3。
5.乘号和除号容易看错。如:6÷2=8,3÷3=9。
表内乘除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所有计算中的基础,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脱离算理,脱口而出,但是却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虽然学生依赖于强记也能使计算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仅限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抓住乘法和除法的算理,特别是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通过操作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乘法意义的理解,进行提前干预,而非机械记忆。教材对乘法意义的阐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这样的表述似乎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因此教学时可通过如下方法对乘法的意义加以建构。
几个同数相加和乘法进行连线,或要求将同数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沟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
首先呈现的是结合具体情境的实物图,4个3相加,既可列式为3×4=12,也可列式为4×3=12。
又如,2的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实物或图形直观的方式呈现,建立起实物——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的练习,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通过操作,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
教学除法的认识,先从分实物引入。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包含两种意义:包含除和等分除。在教学认识除法之前,先要通过具体分东西的操作,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的概念;再学习两种不同的分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只要每次每份分的个数相同,就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得的个数相同。总之,不管是哪种分法,不管怎样去分,最后都要达到“平均分”的目的,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2.结合具体情境,联系平均分的过程
列除法算式与列乘法算式相比,相对要稍难些。列乘法算式求3个2是多少,既可以列成3×2,也可以列成2×3。但列除法算式则不同,要把被分物体的总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要把每一份的个数或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作商。所以在教学认识除法的例题时,先要说明要求出问题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计算;在列出除法算式后,还要结合例题的具体情境,联系实际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以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另外还可配合下面几种方法。
1.推算口诀记忆法(背诵法及上下口诀联想推算法,利用乘除法意义记忆口诀)。
2.课前口诀记忆法:每次预备铃响后由课代表带领全班同学背诵乘法口诀(顺背、倒背、横背、竖背)。
3.小组合作记忆法:组长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口诀掌握情况。
4.视算听算练习,强化记忆。
5.建立易错题库,适当增加频率。
6.游戏记忆法,轻松记口诀:
如拍3的游戏:3的口诀得数只能用拍手表示,不能用口说出来,四人小组从1开始按顺序轮流数,要求算错的学生表演一个节目。
如同桌两人准备0~9的数字卡片,各取出一张,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谁又快又准,谁就可以收回两张卡片,直到一方没有卡片为止。
又如记忆2的乘法口诀: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记忆6的乘法口诀:1只蜜蜂6条腿,2只蜜蜂12条腿,3只蜜蜂18条腿,采来采去采花粉……
7.对比记忆法。
出一些对比题,以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如:
3÷3=
5÷5=
3÷1=
5÷1=
又如,积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练习:
5×7=35,
4×9=36;
7×9=63,
8×8=64。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对本年段7个班级学生中进行了后测及分析。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
■
注:153名学生,其中121人满分;出错37题,另外44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
■
注:153名学生,其中123人满分;出错36题,另外45题无错误。
再拿之前的81题表内乘除法让学生试一试,结果无明显出错的题目。因此我们认为干预措施有效,而且初步得出:两三个月的干预数量,已经足够消灭易错易混题目;次数已经足够,再练习已不必要。
对于出错较多的几个学生,我们进行了个案分析:如2班的张同学,是因为智力发育稍迟缓;1班的黄同学,是属于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并非不掌握表内乘除法,或是因为数字符号看错,或属偶然。
以前针对学生的乘除法计算错误多,我们常归因为乘除法教学不到位,通过实践可以知道,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特征所致。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对表内乘除法有了临时性遗忘,就像从仓库里调出很久没有使用过的材料一样,花费的时间相对长,出错的概率较原来高。另外,表内乘除法相对于多位数乘除法来说,比较单一,学生不容易错,但多位数乘除法步骤一多,学生容易混淆,所以错误相对增多,而并非是低学段时乘法基础没有打好。
通过实践证明,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及练习最好能够分段进行,没必要集中在一长段时间里教学,那样反而事倍功半。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以复习回忆,效果相对较好。
(责编金铃)
endprint
表内乘除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学习中的基础,有大九九和小九九之分。常规是按大九九进行教学的,即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各81句。
教学中高段的教师常说起某班或某生乘除法掌握不够好,并简单地归因为低学段时乘除法基础没有打好。那么表内乘除法的易错点在哪里呢?是否能够在教学中提前干预,消除易错点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以校教改项目研究的方式对表内乘除法进行了实践研究。
为了能够得到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易错题,我们在9月份对学生进行了表内乘除法各81题的前测。以下是前测数据。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
注:312名学生,其中163人满分,4张为无效试卷(其中4名学生没做完:3人漏题没有完成,1人来不及做。因此4张为无效试卷);学生出错的题目一共70题,另外11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
注:312名学生,其中119人满分,2张为无效试卷;其中出错79题,另2题无出错。
对比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掌握情况,显然学生乘法掌握相对比除法要好。
我们根据原来二年级教师的经验及前测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学生的错误基本有以下几种:
1.两个大数相乘易错。如:6×7;7×9。
2.数字相似的口诀易混淆。如:三六一十八与二六十二;三七二十一与三九二十七;二八一十六与二九一十八;五九四十五与六九五十四。
3.得数是二十几的算式容易写错。
4.大数在前易错。如:8×2;9×3。
5.乘号和除号容易看错。如:6÷2=8,3÷3=9。
表内乘除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所有计算中的基础,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脱离算理,脱口而出,但是却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虽然学生依赖于强记也能使计算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仅限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抓住乘法和除法的算理,特别是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通过操作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乘法意义的理解,进行提前干预,而非机械记忆。教材对乘法意义的阐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这样的表述似乎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因此教学时可通过如下方法对乘法的意义加以建构。
几个同数相加和乘法进行连线,或要求将同数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沟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
首先呈现的是结合具体情境的实物图,4个3相加,既可列式为3×4=12,也可列式为4×3=12。
又如,2的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实物或图形直观的方式呈现,建立起实物——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的练习,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通过操作,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
教学除法的认识,先从分实物引入。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包含两种意义:包含除和等分除。在教学认识除法之前,先要通过具体分东西的操作,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的概念;再学习两种不同的分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只要每次每份分的个数相同,就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得的个数相同。总之,不管是哪种分法,不管怎样去分,最后都要达到“平均分”的目的,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2.结合具体情境,联系平均分的过程
列除法算式与列乘法算式相比,相对要稍难些。列乘法算式求3个2是多少,既可以列成3×2,也可以列成2×3。但列除法算式则不同,要把被分物体的总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要把每一份的个数或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作商。所以在教学认识除法的例题时,先要说明要求出问题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计算;在列出除法算式后,还要结合例题的具体情境,联系实际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以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另外还可配合下面几种方法。
1.推算口诀记忆法(背诵法及上下口诀联想推算法,利用乘除法意义记忆口诀)。
2.课前口诀记忆法:每次预备铃响后由课代表带领全班同学背诵乘法口诀(顺背、倒背、横背、竖背)。
3.小组合作记忆法:组长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口诀掌握情况。
4.视算听算练习,强化记忆。
5.建立易错题库,适当增加频率。
6.游戏记忆法,轻松记口诀:
如拍3的游戏:3的口诀得数只能用拍手表示,不能用口说出来,四人小组从1开始按顺序轮流数,要求算错的学生表演一个节目。
如同桌两人准备0~9的数字卡片,各取出一张,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谁又快又准,谁就可以收回两张卡片,直到一方没有卡片为止。
又如记忆2的乘法口诀: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记忆6的乘法口诀:1只蜜蜂6条腿,2只蜜蜂12条腿,3只蜜蜂18条腿,采来采去采花粉……
7.对比记忆法。
出一些对比题,以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如:
3÷3=
5÷5=
3÷1=
5÷1=
又如,积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练习:
5×7=35,
4×9=36;
7×9=63,
8×8=64。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对本年段7个班级学生中进行了后测及分析。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
■
注:153名学生,其中121人满分;出错37题,另外44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
■
注:153名学生,其中123人满分;出错36题,另外45题无错误。
再拿之前的81题表内乘除法让学生试一试,结果无明显出错的题目。因此我们认为干预措施有效,而且初步得出:两三个月的干预数量,已经足够消灭易错易混题目;次数已经足够,再练习已不必要。
对于出错较多的几个学生,我们进行了个案分析:如2班的张同学,是因为智力发育稍迟缓;1班的黄同学,是属于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并非不掌握表内乘除法,或是因为数字符号看错,或属偶然。
以前针对学生的乘除法计算错误多,我们常归因为乘除法教学不到位,通过实践可以知道,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特征所致。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对表内乘除法有了临时性遗忘,就像从仓库里调出很久没有使用过的材料一样,花费的时间相对长,出错的概率较原来高。另外,表内乘除法相对于多位数乘除法来说,比较单一,学生不容易错,但多位数乘除法步骤一多,学生容易混淆,所以错误相对增多,而并非是低学段时乘法基础没有打好。
通过实践证明,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及练习最好能够分段进行,没必要集中在一长段时间里教学,那样反而事倍功半。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以复习回忆,效果相对较好。
(责编金铃)
endprint
表内乘除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学习中的基础,有大九九和小九九之分。常规是按大九九进行教学的,即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各81句。
教学中高段的教师常说起某班或某生乘除法掌握不够好,并简单地归因为低学段时乘除法基础没有打好。那么表内乘除法的易错点在哪里呢?是否能够在教学中提前干预,消除易错点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以校教改项目研究的方式对表内乘除法进行了实践研究。
为了能够得到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易错题,我们在9月份对学生进行了表内乘除法各81题的前测。以下是前测数据。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
注:312名学生,其中163人满分,4张为无效试卷(其中4名学生没做完:3人漏题没有完成,1人来不及做。因此4张为无效试卷);学生出错的题目一共70题,另外11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表
■
注:312名学生,其中119人满分,2张为无效试卷;其中出错79题,另2题无出错。
对比学生表内乘除法的掌握情况,显然学生乘法掌握相对比除法要好。
我们根据原来二年级教师的经验及前测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学生的错误基本有以下几种:
1.两个大数相乘易错。如:6×7;7×9。
2.数字相似的口诀易混淆。如:三六一十八与二六十二;三七二十一与三九二十七;二八一十六与二九一十八;五九四十五与六九五十四。
3.得数是二十几的算式容易写错。
4.大数在前易错。如:8×2;9×3。
5.乘号和除号容易看错。如:6÷2=8,3÷3=9。
表内乘除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所有计算中的基础,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脱离算理,脱口而出,但是却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虽然学生依赖于强记也能使计算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仅限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抓住乘法和除法的算理,特别是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通过操作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乘法意义的理解,进行提前干预,而非机械记忆。教材对乘法意义的阐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这样的表述似乎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因此教学时可通过如下方法对乘法的意义加以建构。
几个同数相加和乘法进行连线,或要求将同数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沟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
首先呈现的是结合具体情境的实物图,4个3相加,既可列式为3×4=12,也可列式为4×3=12。
又如,2的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实物或图形直观的方式呈现,建立起实物——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的练习,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通过操作,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
教学除法的认识,先从分实物引入。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包含两种意义:包含除和等分除。在教学认识除法之前,先要通过具体分东西的操作,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平均分”的概念;再学习两种不同的分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只要每次每份分的个数相同,就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得的个数相同。总之,不管是哪种分法,不管怎样去分,最后都要达到“平均分”的目的,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2.结合具体情境,联系平均分的过程
列除法算式与列乘法算式相比,相对要稍难些。列乘法算式求3个2是多少,既可以列成3×2,也可以列成2×3。但列除法算式则不同,要把被分物体的总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要把每一份的个数或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作商。所以在教学认识除法的例题时,先要说明要求出问题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计算;在列出除法算式后,还要结合例题的具体情境,联系实际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以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另外还可配合下面几种方法。
1.推算口诀记忆法(背诵法及上下口诀联想推算法,利用乘除法意义记忆口诀)。
2.课前口诀记忆法:每次预备铃响后由课代表带领全班同学背诵乘法口诀(顺背、倒背、横背、竖背)。
3.小组合作记忆法:组长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口诀掌握情况。
4.视算听算练习,强化记忆。
5.建立易错题库,适当增加频率。
6.游戏记忆法,轻松记口诀:
如拍3的游戏:3的口诀得数只能用拍手表示,不能用口说出来,四人小组从1开始按顺序轮流数,要求算错的学生表演一个节目。
如同桌两人准备0~9的数字卡片,各取出一张,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谁又快又准,谁就可以收回两张卡片,直到一方没有卡片为止。
又如记忆2的乘法口诀: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记忆6的乘法口诀:1只蜜蜂6条腿,2只蜜蜂12条腿,3只蜜蜂18条腿,采来采去采花粉……
7.对比记忆法。
出一些对比题,以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如:
3÷3=
5÷5=
3÷1=
5÷1=
又如,积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练习:
5×7=35,
4×9=36;
7×9=63,
8×8=64。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对本年段7个班级学生中进行了后测及分析。
表内乘法错误情况统计
■
注:153名学生,其中121人满分;出错37题,另外44题无错误。
表内除法错误情况统计
■
注:153名学生,其中123人满分;出错36题,另外45题无错误。
再拿之前的81题表内乘除法让学生试一试,结果无明显出错的题目。因此我们认为干预措施有效,而且初步得出:两三个月的干预数量,已经足够消灭易错易混题目;次数已经足够,再练习已不必要。
对于出错较多的几个学生,我们进行了个案分析:如2班的张同学,是因为智力发育稍迟缓;1班的黄同学,是属于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并非不掌握表内乘除法,或是因为数字符号看错,或属偶然。
以前针对学生的乘除法计算错误多,我们常归因为乘除法教学不到位,通过实践可以知道,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特征所致。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对表内乘除法有了临时性遗忘,就像从仓库里调出很久没有使用过的材料一样,花费的时间相对长,出错的概率较原来高。另外,表内乘除法相对于多位数乘除法来说,比较单一,学生不容易错,但多位数乘除法步骤一多,学生容易混淆,所以错误相对增多,而并非是低学段时乘法基础没有打好。
通过实践证明,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及练习最好能够分段进行,没必要集中在一长段时间里教学,那样反而事倍功半。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以复习回忆,效果相对较好。
(责编金铃)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