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死不同内科治疗的疗效研究
2014-09-21李真陈琦
李真 陈琦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内科治疗方法。方法 5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治疗组(20例), 观察组采用常规内科方法治疗, 治疗组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 治疗后随访3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15例表现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头颅CT征象, 动脉溶栓治疗者存活18例, 死亡2例;内科保守治疗者存活13例, 死亡17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行介入动脉内溶栓治疗是抢救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措施。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内科治疗;预后
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 占脑血管疾病的 75%, 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缺血性脑卒中10%是严重的单侧大面积的脑梗死,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指颈内动脉主干, 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的完全性缺血性卒中, 引起大面积脑梗死的因素较多, 好发于老年人, 男性多于女性[2]。脑梗死内科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供血, 降低缺血程度, 减轻脑水肿, 主要治疗是脱水降颅压、溶栓、神经保护。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 观察组采用常规内科方法治疗, 治疗组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观察组30例, 其中男14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56.7±15.6)岁;治疗组20例, 其中男1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48.74±16.4)岁, 两组患者均为急性起病, 于发病24 h内到医院就诊。纳入标准:在CT和(或)MRI上显示梗死面积大于一侧大脑中动脉的供血者的1/2~2/3, 即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本研究患者均符合大面积脑梗死的入选标准。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入住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 对不同病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采取正常的血样检验, 包括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和免疫学、抗HIV和梅毒抗体等检查。
1. 2. 1 治疗组 对于符合超早期动脉溶栓标准的20例患者, 在发病6 h之内进行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表明, 20例患者中, 有5例是颈内动脉主干闭塞, 2例是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左椎动脉起始段闭塞和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各1例。根据不同的闭塞血管部位, 进行动脉内溶栓, 注入25万~75万U的尿激酶, 在术后给予抗凝、抗血小板的治疗。
1. 2. 2 观察组 对于不符合超早期动脉溶栓标准的3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内科治疗, 并且加强护理, 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 并且保持呼吸的通畅, 进行长期持续的心电监护, 维持稳定的心肺功能和水电解质, 并且坚持血氧饱和度。同时采用20%的甘露醇、速尿和10%的甘油果糖来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将血浆渗透压维持在300~320 mosm/L的范围。采用抗生素和制酸药物进行预防, 并且控制血压血糖, 有抽搐现象的患者行抗癫痫治疗。
1. 3 评价方法 患者入院时、发病48 h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SSH)评分及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随访发病3个月Barthel指数(BI)评分, <60分为重度残疾, 60~70分为中度残疾, 71~99分为轻度残疾, 100分为无残疾。
1. 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的NISSH、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不同的内科治疗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组存活18例, 常规内科治疗存活13例, 动脉溶栓组存活率高, 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I评分低于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通常分为原发性脑梗死及继发性脑梗死两类[3], 常以心脑疾病作为发病诱因, 其中以心源性栓子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上常出现脑水肿和脑出血等合并症, 继发出现颅内高压症状[4], 合理有效的内科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大面积脑梗死早期确诊非常重要, 24 h之内CT无梗死灶, 但仔细阅片常可发现早期征象, 如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脑池变窄或消失、病变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等[5]。当发现早期征象时, 要通过脱水把颅压降低, 间断给予速尿。CT早期征象出现后禁用溶栓治疗, 以便减少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早期发现、及时给予规范治疗, 可以明显改善预后。采用内科治疗手段, 促进血栓的早期溶解, 防止再发, 挽救尚未形成永久损害的脑组织。
参考文献
[1] 刘德平.脑梗死内科治疗 68 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13):7.
[2] 林鹏.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9:16.
[3] 韩安国, 杨树茂, 文建山, 等.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研究.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7):434-435.
[4] 张亚波.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分析.中国医学, 2009, 6(28):54-55.
[5] 安乐红.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24例CT影像学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6(18):4500-4501.
[收稿日期:2014-05-20]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内科治疗方法。方法 5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治疗组(20例), 观察组采用常规内科方法治疗, 治疗组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 治疗后随访3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15例表现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头颅CT征象, 动脉溶栓治疗者存活18例, 死亡2例;内科保守治疗者存活13例, 死亡17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行介入动脉内溶栓治疗是抢救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措施。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内科治疗;预后
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 占脑血管疾病的 75%, 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缺血性脑卒中10%是严重的单侧大面积的脑梗死,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指颈内动脉主干, 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的完全性缺血性卒中, 引起大面积脑梗死的因素较多, 好发于老年人, 男性多于女性[2]。脑梗死内科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供血, 降低缺血程度, 减轻脑水肿, 主要治疗是脱水降颅压、溶栓、神经保护。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 观察组采用常规内科方法治疗, 治疗组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观察组30例, 其中男14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56.7±15.6)岁;治疗组20例, 其中男1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48.74±16.4)岁, 两组患者均为急性起病, 于发病24 h内到医院就诊。纳入标准:在CT和(或)MRI上显示梗死面积大于一侧大脑中动脉的供血者的1/2~2/3, 即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本研究患者均符合大面积脑梗死的入选标准。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入住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 对不同病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采取正常的血样检验, 包括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和免疫学、抗HIV和梅毒抗体等检查。
1. 2. 1 治疗组 对于符合超早期动脉溶栓标准的20例患者, 在发病6 h之内进行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表明, 20例患者中, 有5例是颈内动脉主干闭塞, 2例是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左椎动脉起始段闭塞和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各1例。根据不同的闭塞血管部位, 进行动脉内溶栓, 注入25万~75万U的尿激酶, 在术后给予抗凝、抗血小板的治疗。
1. 2. 2 观察组 对于不符合超早期动脉溶栓标准的3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内科治疗, 并且加强护理, 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 并且保持呼吸的通畅, 进行长期持续的心电监护, 维持稳定的心肺功能和水电解质, 并且坚持血氧饱和度。同时采用20%的甘露醇、速尿和10%的甘油果糖来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将血浆渗透压维持在300~320 mosm/L的范围。采用抗生素和制酸药物进行预防, 并且控制血压血糖, 有抽搐现象的患者行抗癫痫治疗。
1. 3 评价方法 患者入院时、发病48 h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SSH)评分及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随访发病3个月Barthel指数(BI)评分, <60分为重度残疾, 60~70分为中度残疾, 71~99分为轻度残疾, 100分为无残疾。
1. 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的NISSH、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不同的内科治疗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组存活18例, 常规内科治疗存活13例, 动脉溶栓组存活率高, 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I评分低于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通常分为原发性脑梗死及继发性脑梗死两类[3], 常以心脑疾病作为发病诱因, 其中以心源性栓子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上常出现脑水肿和脑出血等合并症, 继发出现颅内高压症状[4], 合理有效的内科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大面积脑梗死早期确诊非常重要, 24 h之内CT无梗死灶, 但仔细阅片常可发现早期征象, 如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脑池变窄或消失、病变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等[5]。当发现早期征象时, 要通过脱水把颅压降低, 间断给予速尿。CT早期征象出现后禁用溶栓治疗, 以便减少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早期发现、及时给予规范治疗, 可以明显改善预后。采用内科治疗手段, 促进血栓的早期溶解, 防止再发, 挽救尚未形成永久损害的脑组织。
参考文献
[1] 刘德平.脑梗死内科治疗 68 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13):7.
[2] 林鹏.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9:16.
[3] 韩安国, 杨树茂, 文建山, 等.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研究.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7):434-435.
[4] 张亚波.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分析.中国医学, 2009, 6(28):54-55.
[5] 安乐红.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24例CT影像学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6(18):4500-4501.
[收稿日期:2014-05-20]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内科治疗方法。方法 5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治疗组(20例), 观察组采用常规内科方法治疗, 治疗组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 治疗后随访3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15例表现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头颅CT征象, 动脉溶栓治疗者存活18例, 死亡2例;内科保守治疗者存活13例, 死亡17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行介入动脉内溶栓治疗是抢救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措施。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内科治疗;预后
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 占脑血管疾病的 75%, 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缺血性脑卒中10%是严重的单侧大面积的脑梗死,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指颈内动脉主干, 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的完全性缺血性卒中, 引起大面积脑梗死的因素较多, 好发于老年人, 男性多于女性[2]。脑梗死内科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供血, 降低缺血程度, 减轻脑水肿, 主要治疗是脱水降颅压、溶栓、神经保护。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 观察组采用常规内科方法治疗, 治疗组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观察组30例, 其中男14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56.7±15.6)岁;治疗组20例, 其中男1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48.74±16.4)岁, 两组患者均为急性起病, 于发病24 h内到医院就诊。纳入标准:在CT和(或)MRI上显示梗死面积大于一侧大脑中动脉的供血者的1/2~2/3, 即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本研究患者均符合大面积脑梗死的入选标准。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入住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 对不同病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采取正常的血样检验, 包括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和免疫学、抗HIV和梅毒抗体等检查。
1. 2. 1 治疗组 对于符合超早期动脉溶栓标准的20例患者, 在发病6 h之内进行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表明, 20例患者中, 有5例是颈内动脉主干闭塞, 2例是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左椎动脉起始段闭塞和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各1例。根据不同的闭塞血管部位, 进行动脉内溶栓, 注入25万~75万U的尿激酶, 在术后给予抗凝、抗血小板的治疗。
1. 2. 2 观察组 对于不符合超早期动脉溶栓标准的3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内科治疗, 并且加强护理, 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 并且保持呼吸的通畅, 进行长期持续的心电监护, 维持稳定的心肺功能和水电解质, 并且坚持血氧饱和度。同时采用20%的甘露醇、速尿和10%的甘油果糖来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将血浆渗透压维持在300~320 mosm/L的范围。采用抗生素和制酸药物进行预防, 并且控制血压血糖, 有抽搐现象的患者行抗癫痫治疗。
1. 3 评价方法 患者入院时、发病48 h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SSH)评分及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随访发病3个月Barthel指数(BI)评分, <60分为重度残疾, 60~70分为中度残疾, 71~99分为轻度残疾, 100分为无残疾。
1. 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的NISSH、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不同的内科治疗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组存活18例, 常规内科治疗存活13例, 动脉溶栓组存活率高, 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I评分低于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通常分为原发性脑梗死及继发性脑梗死两类[3], 常以心脑疾病作为发病诱因, 其中以心源性栓子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上常出现脑水肿和脑出血等合并症, 继发出现颅内高压症状[4], 合理有效的内科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大面积脑梗死早期确诊非常重要, 24 h之内CT无梗死灶, 但仔细阅片常可发现早期征象, 如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脑池变窄或消失、病变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等[5]。当发现早期征象时, 要通过脱水把颅压降低, 间断给予速尿。CT早期征象出现后禁用溶栓治疗, 以便减少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早期发现、及时给予规范治疗, 可以明显改善预后。采用内科治疗手段, 促进血栓的早期溶解, 防止再发, 挽救尚未形成永久损害的脑组织。
参考文献
[1] 刘德平.脑梗死内科治疗 68 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13):7.
[2] 林鹏.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9:16.
[3] 韩安国, 杨树茂, 文建山, 等.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研究.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7):434-435.
[4] 张亚波.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分析.中国医学, 2009, 6(28):54-55.
[5] 安乐红.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24例CT影像学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6(18):4500-4501.
[收稿日期:2014-05-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