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培养教育视域下的独立学院党校培训模式研究
2014-09-21刘晓燕
刘晓燕
摘 要:本文针对独立学院特点和党校培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的角度提出创新独立学院党校培训模式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党员培养;独立学院;党校培训;模式
一、独立学院的特点及党校培训现状
经过调研,目前独立学院在党校培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训级别单一。对党校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多数独立学院主要是为了完成党员发展任务,把党校培训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申请入党的積极分子身上,对发展后的预备党员和转正后的正式党员缺乏集中深入培训。
(二)培训期限短。党校培训班一般每学期举办一期,以培训入党积极分子为主,非全日制教学,学员学习时间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大多集中在有限的党课课堂。
(三)培训内容单一。多侧重向学员灌输党的基本知识和政治理论等内容,注重党性和理论性,与国情、社情、校情和学员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的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四)培训形式枯燥。多为“我讲你听”的单向教育,以课堂授课形式的理论学习为主,社会实践课程较少;与学生的日常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紧密;党支部、团组织、班集体的联动作用发挥不够。
二、创新党校培训模式是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
(一)以党员发展程序为纵轴,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党员发展工作分为五个重要节点:递交入党申请书时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期、发展对象考察期、发展后党员预备期、转正后正式党员期。党校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党员发展质量,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培训不能脱离党员发展工作本身,要结合党员发展程序要求,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将递交入党申请书人员、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培训纳入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中,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提出不同的培训方案。即建立3+2党校培训模式,以入党为界限,入党前分别针对递交入党申请书人员、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各自特点开设不同程度的党校培训“基础班”、“积极分子班”、“发展对象班”,主要以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此为培训模式的“3”;入党后为预备党员开设“提高班”,主要是增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深入学习,转正后为正式党员开设“示范班”,主要是履行党员义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方面的教育培训,此为培训模式的“2”。以党员发展程序为纵轴,建立系统完整的培训体系,将有利于提高党校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也便于对学员进行考核和管理。
(二)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开展培训。独立学院在三批次录取,学生较一本、二本具有思想活跃、社会活动能力强、学习习惯和自觉性差的特点。党校教育要向学员灌输党的知识和政治理论内容,注重党性和理论性。党校培训在内容设计上要立足现实,与国情、社情、校情紧密结合,与学生日常教育结合,根据每期学员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着力解决学员“重点”、“热点”、“焦点”和“疑点”问题,增强党校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培训形式上,改变“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在理论授课的同时,辅以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把“我讲你听”的单纯灌输模式变成多维培训模式,以多个角度加深学员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党校真正成为学生骨干成长的课堂和舞台,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
(三)规范日常管理,完善党校培训规章制度。独立学院党务干部少,学生人数多,更要高度重视党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要建立起一套严密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开班式到结业式,从出勤到听课、讨论,从撰写学习体会、调研报告到大会发言、学习总结、考核检查,每一个环节都要作出质的规定和量的要求,以规范的规章制度去管理学员,严格把好学员选拔关、办班程序关、教学管理关、考核评优关,确保党校培训秩序良好、过程规范、质量过硬。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稳定规模、提升质量的关键期。做好党校培训工作,对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高度重视、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发挥党校的“阵地”、“熔炉”作用,从而推动独立学院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佟曾,孙作青.高校二级学院党校培训模式创新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