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术后采用鼻可乐行鼻腔冲洗的疗效观察
2014-09-21熊小茜魏友洪
熊小茜 魏友洪
(贵州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贵州 贵阳550002)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采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术后出现的黏膜水肿、肉芽、囊泡、血痂堆积,造成了鼻腔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功能的紊乱,进而延迟了术腔上皮化,治疗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科2013年3月起鼻内镜术后常规采用了有发明专利配方的鼻可乐鼻腔冲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3~6月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患者13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及对照组66例,两组病例均有反复发作的鼻塞、流脓涕伴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嗅觉障碍。均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鼻内镜手术诊断标准分型[1]。其中:观察组70例,男48例,女22例,年龄15~74岁,病程5个月~30年;Ⅰ型Ⅰ期8例、Ⅰ型Ⅱ期11例、Ⅰ型Ⅲ期14例、Ⅱ型Ⅰ期15例、Ⅱ型Ⅱ期10例、Ⅱ型Ⅲ期8例,Ⅲ型4例。对照组66例,男40例,女26例,年龄16~70岁,病程6个月~28年;Ⅰ型Ⅰ期6例、Ⅰ型Ⅱ期13例、Ⅰ型Ⅲ期16例、Ⅱ型Ⅰ期10例、Ⅱ型Ⅱ期9例、Ⅱ型Ⅲ期7例,Ⅲ型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后均静滴头孢抗生素、地塞米松抗炎消肿治疗,1周后出院改为口服罗红霉素,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连续治疗3个月。两组病例在鼻内镜手术后24~48h取出鼻腔填塞物(凡纱或高膨胀海绵),5~7d后进行鼻腔冲洗,2次/d,连续3个月。
1.2.1 观察组 采用鼻可乐鼻腔冲洗。鼻可乐鼻腔冲洗器内加洗鼻剂,规格为240ml(3.5g),冲洗成分为海盐、柠檬酸钠和柠檬酸,并加入240ml温水形成高渗盐水。冲洗时,病人身体前倾略低头,张口平稳呼吸,接污水盆,一手将鼻可乐冲洗橄榄头插入一侧前鼻孔,稍稍紧贴于鼻前庭皮肤,用一支手一捏一松交替挤压洗鼻瓶,使冲洗液进入鼻腔及鼻咽部,经另一侧鼻腔流出,两侧鼻腔交替冲洗,边冲洗边轻轻擤鼻。
1.2.2 对照组 采用生理盐水(即等渗盐水)250ml放入简易洗鼻器内,冲洗体位及方法同观察组(单侧鼻腔手术病人冲洗患侧即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术腔上皮化时间及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表1,2)
表1 两组患者鼻腔冲洗后术腔上皮化时间比较 例(%)
表2 两组患者鼻腔冲洗术后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鼻腔冲洗能提高黏膜纤毛功能,鼻腔黏液层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包含溶胶层和凝胶层。外来的细菌、真菌、过敏原可被黏液层俘获。纤毛的摆动主要受凝胶层控制,纤毛朝向鼻咽部摆动使异物在鼻咽部被吞咽或吐出,因此鼻腔纤毛的功能非常重要。鼻腔冲洗是通过提高黏膜纤毛功能、降低黏膜水肿、减少炎性因子,通过物理或机械的清除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鼻腔冲洗液品种很多,不同的洗鼻液对鼻纤毛的运动功能的影响不一样。鼻可乐鼻腔冲洗剂,其成分为海盐、柠檬酸钠和柠檬酸、镁、钾和溴化物等。地中海死海海盐除了具有天然的消炎、杀菌功能外,富含有镁能防止过敏,钾能维水分平衡及保持鼻腔湿润环境,溴化物能减少组织胺引起的涕多症状,促进鼻纤毛有规律运动。高渗盐水除有抑菌作用,还可以化解分泌物,湿润结痂,促进分泌物的自然清除及脱落,而不易造成黏膜新的创面。盐水可以促进鼻黏膜纤毛运动,加速将鼻分泌物排出。高渗盐水能减轻鼻黏膜的水肿,减少受损黏膜的粘连,改善慢性鼻窦炎患者气道上皮表面粘液的状态和增加纤毛清除功能[2-3]。天然柠檬酸-柠檬酸钠组成的缓冲溶液作用舒适,能与进入鼻腔的粉尘、重金属等污染物结合,形成可溶性合物,减轻污染物对鼻腔的刺激和附着,同时能改善鼻腔血液循环,增强人体免疫力。综上所述,鼻可乐鼻腔冲洗优予传统生理盐水冲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炎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2]Miwa M,Matsunaga M,NakajimaN,et al.Hyperonic saline alters electrical barrier of the airway epithelium[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7,136(1):62-66.
[3]Keojampa BK.Nguyen MH,Ryan MW.Effects of buffered saline solution on nasal mucocliary clearance and nasal airway patency[J].Otoi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4,131(5):679-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