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目标定向对锻炼自我效能的影响

2014-09-19,,,

山东体育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定向效能目标

, ,,

(1. 济南市口腔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2.山东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3. 山东省体育科研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2)

不同目标定向对锻炼自我效能的影响

李勇1,许昭2,程静静3,张继忠2

(1. 济南市口腔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2.山东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3. 山东省体育科研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2)

目标定向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之一,其研究主要集中于确定哪些行为因素会影响人的主观能力,这种主观能力又如何影响人的后继行为。目标定向理论将目标定向分为两类,一类是任务定向,即在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强调的重点是任务本身,自己和自己比较;一类是自我定向,考虑的主要是个人能力水平,自己和他人比。为了考查不同目标定向对锻炼自我效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60名低体育活动者,按性别、目标定向干预内容分为4组,采用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锻炼自我效能,组间变量为不同目标定向(任务定向、自我定向)干预方式、性别,组内变量为时间间隔(每隔5分钟对被试实施目标定向干预)。研究结果显示:1)任务定向干预比目标定向干预有利于提高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锻炼自我效能,并促进锻炼的参与性及坚持性;2)至少实施干预5次,才能显现干预效果;3)目标定向的干预效果不存在性别差异。

任务定向;自我定向;锻炼;自我效能

1 问题的提出

锻炼的效益不言而喻,人们对锻炼的知识并不缺乏,但是却停留在“知而不行”的阶段。人的行为活动由动机引起,体育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心理动因,动机不足或动机降低往往是人们不参加体育锻炼或退出锻炼的原因。

近几年,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在体育锻炼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社会认知理论将人的动机行为看作为社会情境中人的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的体现,人的认知过程与控制感、能力感、目标感和价值感有关,对人的动机过程有着重要影响[1]。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是促进动机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高者,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也应较高,反之则低。这种预测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2]。

目标定向理论(goal orientation theory)是社会认知理论之一,其研究主要集中于确定哪些行为因素会影响人的主观能力,这种主观能力又如何影响人的后继行为[1]。这类研究十分强调对目标问题的探讨,同时,也十分重视人们如何解释自己的能力,这种解释又如何影响后继的能力感。目标定向理论将目标定向分为两类,一类是任务定向(task orientation),即在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强调的重点是任务本身,自己和自己比较;一类是自我定向(ego orientation),考虑的主要是个人能力水平,自己和他人比[3-5]。

竞技领域研究表明,任务定向能更好地提高人的能力感,从而提高人的运动成绩[6-7]。在锻炼领域,有研究考察了目标定向与自我效能的关系,多数研究显示任务定向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而自我定向尤其是回避定向会削弱自我效能感[8-9]。但已有研究主要以横向研究为主,研究方法多采用问卷调查法,尚未见探讨因果关系的实验研究。此外,目标定向与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是否受性别、参与体育活动状况等因素的调节,也未知。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采用混合设计。因变量为锻炼自我效能,组间变量为不同目标定向(任务定向、自我定向)、性别,组内变量为时间间隔(每隔5分钟对被试实施目标定向的干预)。

2.2 实验材料

2.2.1 跑步机

6台英派特TH9720跑步机,可手动调节活动速率及跑步的坡度,手握测量心率。

2.2.2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以梁德清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hysical Activity Rating Scale-3, PARS-3)为工具,测量被试的体育活动水平。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量评定标准:≤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分为大运动量[10]。

2.2.3 自我效能量表

采用单条目自我效能量表。量表有6个选择项,从“有0%把握完成此项任务”到“有100%把握完成此项任务”。印制量表时加大字体,便于让被试在实验中快速做出选择。

2.3 实验程序

2.3.1 筛选被试及分组

2.3.1.1 预实验被试

使用PARS-3筛选出8名低体育活动者(得分≤19分),其中4名男性、4名女性,年龄从19岁至23岁(M=21.34,SD=1.51),并将他们随机分为4组:男-任务定向组、男-自我定向组、女-任务定向组、女-自我定向组。

2.3.1.2 正式实验被试

使用PARS-3筛选出低体育活动者64人(得分≤19分),有效被试60人(其中2名女性、2名男性因身体原因中途退出),男女被试各30人,年龄从19岁到24岁(M=21.58,SD=2.11)。将他们随机分为4组:男-任务定向组、男-自我定向组、女-任务定向组、女-自我定向组,每组各15人。

2.3.2 签订相关协议

实验开始前,在不泄露实验内容的前提下,向被试讲解实验过程及实验者和被试所承担的责任,并签订《锻炼者知情书》和《锻炼者保密协议》。

2.3.3 实验实施

被试在跑步机上进行30min中等强度运动量的跑步,每名被试的中等运动量用60%最大心率来确定(最大心率=(220-年龄)×100%)。

第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30 min分别实施目标定向干预。

任务定向干预:第5 min告诉被试:你的跑步姿势非常标准,你已经开始进入运动状态。第10 min告诉被试:你已经进入运动状态了,步伐更大,比刚才跑得更轻松。第15分钟告诉被试:你的表现超乎我的想象,你的身体素质很好,你已经大汗淋漓,已经消耗了很多卡路里(告诉女性被试,消耗卡路里会越来越瘦,告诉男性被试消耗卡路里会越来越有肌肉)。第20分钟告诉被试:现在开始进入生理极限时间,坚持下来,就是战胜自己。第25 min告诉被试:最后5分钟,你已经超越了自己,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你可以做到更好。第30 min实验结束,被试在跑步机上放松时,告诉被试:坚持运动并不难,只要设定符合自己的目标,并在其中不断超越自己,不看重运动的技能掌握,而是充分享受运动的整个过程,只要每次运动中的自己比上一次的自己更好,就会不断获得自我满足,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

自我定向的干预:第5 min告诉被试:你的跑步姿势比其他的人要标准,你是我做实验这么久遇到的跑步姿势最标准的。第10 min告诉被试:你看起来跑得很轻松,别人都已经大汗淋漓,坚持不住,你的步伐还很稳定,丝毫感觉不到疲惫。第15 min告诉被试:你的身体素质比其他人要好,你比其他人消耗了更多的卡路里。第20 min告诉被试:有很多其他的被试到这个时间就坚持不住了,你坚持下去就是战胜他们,会更大的体现你的能力和价值。第25 min告诉被试:最后5分钟,很多人已经坚持不下去了,而你坚持下去了,你就比他们更强,运动能力更优秀,你就会获得最后的胜利。第30 min实验结束,被试在跑步机上放松时,告诉被试: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技能,存在的是一种竞争关系,过程并不十分重要,只要在运动中超越了他人,才是胜利,才能获得满足。

在实验开始的第0 min、10 min、20 min、30 min,分别测量被试的自我效能。测量时,主试不能有过多的语言干扰,被试只需用手指出答案即可,以免耗费体力。

2.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进行描述性统计以及协方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预实验结果分析

3.1.1 预实验被试靶心率及实验速率

表1 预实验被试靶心率及跑步速率

3.1.2 预实验被试自我效能的变化

4组被试自我效能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预实验中4组被试的自我效能变化趋势

由于预实验人数的限制,无法进行假设检验,但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男性-任务定向组和女性-任务定向组的自我效能在实验中均呈上升趋势,而男性-自我定向组和女性-自我定向组的自我效能在实验中均呈下降或先升后将趋势因此,目标定向可能对男女性被试都存在显著影响,任务定向对女性被试的影响可能要大于男性被试。预实验结果为正式实验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主试规范、完善实验程序提供了经验。

3.2 正式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正式实验被试靶心率及实验速率

表2 正式实验被试靶心率及实验速率

3.2.2 干预前后4组被试自我效能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不同目标定向干预下不同性别被试的自我效能如表3、图4所示。

表3 正式实验中4组被试的自我效能(M±SD)

图2 正式实验中4组被试的自我效能变化趋势

由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男性-任务定向组、女性-任务定向组的自我效能均呈上升趋势;男性-自我定向组、女性-自我定向组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为了确认这种变化趋势是否由于实验干预导致,有必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

3.2.3 目标定向对锻炼自我效能的影响

被试第10 min、20 min、30 min的自我效能,除了受实验干预的影响外,还受协变量自我效能0 min的影响。采用协方差分析可将协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从自变量中分离出去,进一步提高实验精确度和统计检验灵敏度。设定组1为男性任务定向组、组2为女性任务定向组、组3为男性自我定向组、组4为女性自我定向组。

3.2.3.1 各组被试第10 min的自我效能分析

以自我效能10 min为因变量,组别为自变量,自我效能0 min为协变量,采用III型方差分析模型分析自我效能0 min与组别的主效应,并对两组的修正均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组别(F= 0.078,P=0.972)主效应不显著,自我效能0 min(F=22.730,Plt;0.001)主效应显著。即排除自我效能0 min协变量的影响,4个组的自我效能10 min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第10 min,4个组各实施了2次干预,但干预效果未体现,也不存在男女差异。

3.2.3.2 各组被试第20 min的自我效能分析

以自我效能20 min为因变量,组别为自变量,自我效能0 min为协变量,采用III型方差分析模型分析自我效能0 min与组别的主效应,并对两组的修正均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组别(F=1.000,P=0.400)主效应不显著,自我效能0 min(F=4.497,P=0.038)主效应显著。即排除自我效能0 min协变量的影响,4个组的自我效能20 min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第20 min,4个组各实施了4次干预,4各组的自我效能有了变化,但差异不显著,干预效果未体现,也不存在男女差异。

3.2.3.3 各组被试第30 min的自我效能分析

以自我效能30 min为因变量,组别为自变量,自我效能0 min为协变量,采用I型方差分析模型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0 min×组别的交互作用(F=0.983,Pgt;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斜率可认为相同,符合协方差分析的条件。

采用III型方差分析模型分析自我效能0 min与组别的主效应,并对两组的修正均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组别(F=4.515,P=0.007)与自我效能0 min(F=26.906,P=0.044)主效应显著,二者均对自我效能30 min有影响。自我效能30 min修正均数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自我效能30 min修正均数的方差分析结果

由表4可知,排除自我效能0 min协变量的影响后,各组自我效能30 min仍存在显著差异(Plt;0.05)。

采用LSD方法对各组自我效能30 min修正均数的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各组自我效能30 min修正均值的两两比较结果

由表4、表5可知,排除自我效能0 min的影响后,组1的自我效能30 min高于组3、组4,组2的自我效能30 min高于组3、组4,其他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即,在第30 min,对4组被试各实施了5次干预之后,干预效果明显。无论是男性、女性,任务定向干预的自我效能均高于自我定向干预的自我效能,这种干预效益男女之间没有差异。

4 讨论

4.1 不同目标定向的干预效果

实验开始时,被试根据以往的认知经验,对自身完成锻炼的把握会有一个基本的评估,此时男性组自我效能略高于女性组,但是差异并不显著。对被试实施目标干预,当环境或条件发生改变后,被试对自身的评估也会发生改变。

从第10 min开始到实验结束,任务定向组被试关注自己当前要完成的任务,自我效能仍呈上升趋势。而自我定向组的被试,一方面注意自身的锻炼,另一方面还要关注是否他人要优于自己,其自我效能呈缓慢下降趋势。

第30 min,对被试实施5次目标定向干预后,任务定向组被试关注点集中在自身,认为锻炼后大量出汗身体是很舒服的,自己完成锻炼也是很轻松的,身体也感觉特别的轻盈,自我效能比锻炼开始之前大幅度提高,锻炼的内部动机增强,所以对再次完成相同负荷的体育锻炼充满信心。自我定向组的被试,通过比较发现他人在锻炼上优于自身,认为锻炼身体太过疲惫,对再次完成相同负荷的体育锻炼信心不是很大,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降低。

由实验结果可知,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干预效果的差异在第30 min得到了体现,纵向实验结果显示,任务定向较目标定向有利于提高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锻炼自我效能。而自我效能的提高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加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从而促进体育活动的坚持性。

本研究给我们启示,体育活动参与者在锻炼中应多以自己为参照系,达到自己最大努力的程度即可,从而培养和提升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感。不能过分强调自己与他人的比较,不要过多评估与他人相比自己的强弱。在最初参与体育活动时,不要过分注重成绩,要关注运动本身和从中所获得的乐趣。这也正如自我决定理论所强调的,注重将外界环境的诱因及各种需求,内化为自主动机,从而激发锻炼行为的产生。行为调节越接近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人们的锻炼意向就越高,参与锻炼的时间就越长[11]。

同时,本研究也提示我们,为了避免体育活动参与者产生挫折感,从而影响锻炼的坚持性,在锻炼时应选择中低难度的活动任务。而锻炼心理效益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锻炼的组织形式、强度、频率等,也影响锻炼的心理效益[12]。

4.2 不同性别被试目标定向干预效果

对目标定向的性别差异研究存在很多的争议。孙延林研究发现,在任务定向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而自我定向存在很大的男女性别差异[13]。但目标定向的干预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前人没有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目标定向干预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不存在性别差异,即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任务定向干预均能提高锻炼自我效能,而自我定向干预降低锻炼自我效能,且提高或降低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5 结论

5.1 任务定向干预比目标定向干预有利于提高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锻炼自我效能。并促进锻炼的参与性及坚持性。

5.2 至少实施干预5次,才能显现干预效果。

5.3 目标定向的干预效果不存在性别差异。

[1]Cox R. H. Sport psychology: Concept and applications (7th ed) [M]. New York: McGraw-Hill, 2011:425-426, 81-96.

[2]Benight C.C,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posttraumatic recovery: the role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J].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004, 42: 1129-1148.

[3] Kaplan A,Maehr M. L. The contributions and prospects of goal orientation theory[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7, 19(2): 141-184.

[4] Cerasoli C P, Ford M T. Intrinsic Motivation, Performance,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Mastery Goal Orientation: A Test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4, 148(3): 267-286.

[5] Alfermann D, Geisler G, Okade Y. Goal orientation, evaluative fear, and perceived coach behavior among competitive youth swimmers in Germany and Japan[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13, 14(3): 307-315.

[6] 韩宇. 锻炼成就目标定向的结构及其与锻炼行为的关系[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8-9.

[7] 王铁新, 刘玉新. 教练员价值取向与运动员目标定向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以山西省市属体育运动学校为例[J]. 中国体育科技, 2014, 50(2): 124-132.

[8] 柴宗乾,张广林.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在跳课教学屮的应川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2(4): 82-85.

[9] Rogers H.,Morris T.,Moore M.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goals of recreational exercise participants [J]. The Qualitative Report, 2008, 13(4): 706-734.

[10] 梁德清. 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 8(1), 5-6.

[11] Ryan, R. M., Patrick, H., Deci, E. L., amp; Williams, G. C. Facilitating health behavior change and its maintenance: Interventions based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 The European Health Psychologist, 2008, (10): 2-5.

[12] Ahn S.,Fedewa A. L..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J].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2011, (11): 1-13.

[13] 孙延林,刘立军,叶加宝,刘金友. 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内部动机和目标定向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108-110.

Theeffectsofdifferentgoalorientationsonexerciseself-efficacy

LI Yong1,XU Zhao2,CHENG Jing-jing3,ZHANG Ji-zhong2

(1.JinanStomatologicHospital,Jinan250001,Shandong;2.ShandongSportUniversity,Jinan250102,Shandong;3.ShandongSportsResearchCenter,Jinan250102,Shandong,China)

Goal orientation theory is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which focuses on what factors decided a person’s subjective ability, and how the subjective ability influences the next behavior. There are two orientations involved in the theory. One is task orientation and the other is ego orientation. Task-oriented individuals feel most successful when they experience personal improvement that they believe is due to their hard work and effort. An ego orien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belief that success is a function of how well a person performs relative to other people.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goal orientations on exercise self-efficacy, 60 lower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nt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4 groups by gender and intervention style.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s exercise self-efficacy. The between-group variables are intervention styles and gender. The within-group variable is ti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ask orientation intervention is more useful in improving the participants’ exercise self-efficacy than ego intervention;2) the effects appear at least after the 5th intervention;3)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interven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task orientation; ego orientation;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self-efficacy

2014-02-08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全民健身心理干预模式构建的理论体系研究》(编号: 13CSHJ03);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理性和直觉双模系统构建对科学健身的正干预及作用机制研究》(编号: BS2013SF031)。

李勇(1969- ),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系统工程学。

A

1009-9840(2014)04-0066-05

猜你喜欢

定向效能目标
定向运动的迁移价值研究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优秀定向运动员中距离定向比赛成绩比较研究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