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统计学教学改革新思路的探讨
2014-09-18王伟明
王伟明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2)
《体育统计》自1981年在我国正式设立为一门体育专业基础课程,迄今已30多年,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大家所共识。然而长期困扰体育统计教学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仍然是肩负《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师的重任。本文试图立足于体育统计教学改革的历史以及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探讨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建议,为同行提供参考。
1 我国体育统计教学发展历程与改革现状的透视
体育统计最早是由已故的徐英超教授传入我国,徐教授于1981年出版了第一本体育统计的专著——《体育统计方法》,该书为美国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保存。此后于1982年成立了体育统计学会,依托学会,培养了最早一批体育统计教师,“体育统计学”课程在全国各体育院校相继开设。
最早的“体育统计学”课程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演算、推理、讲授统计学原理,所选案例有限,要求学生记原理,背公式,做习题,当时的计算是以手工计算为主,辅以计算器的使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随着个人计算机在中国的普及应用,体育统计教学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出现了计算机在体育统计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论文,90年代中期体育统计开始引入各类统计分析软件,从最基础的Excel,到中大型的通用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SAS等,再到如今专用可编程的统计应用软件,如MATLAB、R的引入。计算机与统计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1981~2011年30 年期间公开发表论文题名中包含有“体育统计”的文章数量统计如图1所示,体育统计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加。从研究内容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论文多是对统计方法的认识、介绍与普及,1995年开始出现有关体育统计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比较重视方法的学习与计算机及统计软件的应用,2006年后有关体育统计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出现一个高峰,其认识也不断深入和完善,最早作为一门工具性的教学课程到现在认为是一门思维性的课程,教学要立足于统计思想,要融入哲学的观点;再出版的各类体育统计教材加入了现代统计软件的使用,增加了一些体育类的应用案例;改变教学方法,大多采用联网计算机进行授课;改革考核方式,有些甚至完全采用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的考核。然而,体育统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时数的增加,并没有解决“教师教得卖力,学生学得吃力,用起来费力”[3]的问题,甚至还存在各类统计误用、错用的情况。
图1 1981-2011年体育统计相关研究发表论文数量图
2 体育统计教学仍然存在的难点问题
在国外,统计学也是一门学生感到“痛苦”的课程,“统计学中相关的数学部分很难”,“学统计学有什么用”,统计学课上学生著名的呐喊“我就是不懂!”生动反映了这一带有共性的问题。并编辑出版了很有趣的教材,如《爱上统计学》、《漫画统计学》等,面向统计的初学者,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真实的生活让学生便于理解,打消学生畏难的心理,又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思路和最常用的技术融于其中,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种方式给予我们很好的启发。
相比于国外,在我国体育统计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畏难心理或是学得一知半解,盲目套用,教学上表现出纯理论化或是纯公式化两种倾向,重公式与计算,轻理解与应用,重学科体系完整,忽视学生实践认知过程,以致教学中有所偏薄,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和效果[1]。魏登云教授认为应该以统计思想来统一理论与方法应用,提高统计素质,但没有给出具体可操作的解决途径。李健对体育科研中统计误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归纳了7个方面的误用,除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误用之外,其他都是基本概念掌握不清的问题。如研究对象的总体与样本界定不清,抽样原则和方法掌握不好,研究变量的类型认识不清,统计图表的误用,对统计方法内涵不甚了解,运用时简单移植或套用。这反映出体育研究者的统计理论及应用基础较差,因此提出我国高校体育统计教育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体育统计的普及教育,二是体育统计的专业教育。受限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个建议不太现实,但其分层次教学的思路值得借鉴。
当前体育统计学虽然加入了许多的案例,应用了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出版了新的教材,对体育统计学的认识从“工具性”向“思维性”在转变,但现有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对体育专业学生开放性问卷调查了解中,反映最多的排序在前5位的是:这门课很有用,但也很难;没有合适的教材;计算机基础能力掌握很重要;有些章节完全不懂,建议可以删除掉;案例较少,且与生活经验脱离较大,希望能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因此,学生的畏难与兴趣的培养,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提高仍然是体育统计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3 体育统计教学改革新思路与建议
3.1 重构课程目标——基础与发展并重
当今社会,数据与机遇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当中,如何读懂数据甚至从数据中去推论,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而统计是根据不确定的经验数据来推论,其实属于文科领域,人文教育强调的就是基本思维能力,也就是可以应用在各种情境的一般探索方法。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统计不仅作为一门工具掌握和科研思维训练的课程,还是一门通识和素质提高课程,对于不同层次的体育专业学生应该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我们认为需要在原有总的课程目标要求下分层次细化目标。重新构建体育统计学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摒弃“畏难”情绪。首先是对于所有学生来讲,体育统计是一门通识和素质提高课程,学会“读数”和掌握基本的统计思想,以及Excel软件的使用,帮助学生为将来学习多元统计分析打下基础;再进一层次,对于有志向于进一步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学习掌握更多更复杂的统计方法,处理不同类型的问题和数据变量,以及常用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
3.2 重构课程结构——必修与选修课开设相结合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根据上述体育统计分层次的课程目标,相对应的重新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构体系,更适合于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既达到了通识教育的目标,又让感兴趣的学生有机会选择更进一步的学习,能够较好地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3.3 丰富体育统计教材——增加入门的教材,让学生有更多选择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有形载体,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落实课程计划和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缺少入门的体育统计教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强调统计观念,使用言语来说明的教材和组织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为将来学习统计所打下的基础,要优于一般以方法为主的介绍方式。美国统计协会和美国数学学会的联合课程委员会就曾建议:任何统计的入门课程,都应该强调如何做统计思考,而且内容应该多一些数据和观念,少一点公式和推导过程。因此我们建议,要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体育统计入门的教材,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4 结语
综上所述,长期困扰体育统计教学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体育统计需要重构课程目标,细分层次,改变课程结构,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编写更适于入门的教材为突破口进行教学的改革。具体到必修与选修的学时划分,课程间的衔接,以及教材的建设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1]魏登云.体育统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立足点——统计思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4):85-87.
[2]陈红梅.哲学与体育统计学——在体育统计教学中提高大学生哲学思维的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4):99-101.
[3]李健,祁国鹰,王锡群.从体育统计误用透视高校体育统计教育[J].体育科技,2009(1):79-81.
[4](美)萨尔金德.爱上统计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5](日)高桥信.漫画统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美)戴维·S穆尔.统计学的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7]王彦才,郭翠菊.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王晓波.体育统计教学改革刍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