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的现实与现实的批判

2014-09-17谢宁

山花 2014年14期
关键词:塔纳亨利现实主义

谢宁

德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形成以尼采哲学为思想基础,并受到法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关注德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冯塔纳和亨利希·曼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们相似的生活背景和个人经历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同质性,同时也因为批判视角和叙述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19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给德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力地冲击了德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生活各个层面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成为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文学家描绘的对象。世纪之交的1890年至1910年,德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现代性”和“意识转变”。“现代性”不仅意味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标志着精神的革新。而这一时期恰好与德国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重合。“意识转变”则发轫于德国社会对于尼采“权力意志”和“超人”理论的探讨。尼采剪断了现代性与瓦格纳和叔本华为代表的旧浪漫主义的脐带,创造了欧洲人渴望已久的精神世界。另外,以左拉为代表的法国文学对于世纪之交的德国文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左拉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法国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当时法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随着对尼采和左拉的讨论,德国社会掀起了针对当时文化批评的革命浪潮,并进而转向政治批判。许多德国作家批评了当时的帝国复辟倾向,反对军国主义和检查政策,要求思想自由和艺术自由。其中,以冯塔纳和亨利希·曼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成为这次文化浪潮的旗手。

德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主题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它来源于内心与世界、自我与传统现实的对抗。歌德曾经批评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他认为,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乌托邦式的梦想本质上是对于现实问题的逃避,“人类只有内心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才能适应和改变世界”。歌德要求小说应该具有现实意义,这为德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奠定了基础。歌德晚期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对于德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问题。然而其发展顶峰却出现在法国。其主要代表人物左拉、福楼拜、巴尔扎克和司汤达使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成为社会批判的重要工具。法国大革命期间,“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席卷整个欧洲。法国社会由于旧体制的瓦解而充满了一种混杂着自豪和痛苦的情绪,而作家们正是用文学的语言来描述这种情感。自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以来,法国社会文学达到了其巅峰。此时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家们在描写人物时无法摆脱其社会背景,也就是说,人物性格的形成产生于影响他的社会阶层。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物意识。

法国大革命之后,德国和法国在政治、文化、社会和文学等众多领域展开了积极的交流。德国作家意识到,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是对抗政治和社会问题最有力的武器。因此他们把创作的重点集中在反映社会矛盾、揭露现实问题上。英国和法国作家的翻译作品对于当时的德国文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狄更斯、乔治桑等作家的作品帮助德国作家修正了本国的文学传统。在历史上,法国一直是德国的文化榜样。1840年两国爆发战争之前,德、法两国在文化层面保持着密切的交往。由于法国社会一直存在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因此吸引了许多德国知识分子前往法国,如海涅。同时,德国文学家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成功欢欣鼓舞,许多法国文学家的作品也被译介到德国,如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和左拉等。相反,德国思想家在法国的接受程度相对不高,除了尼采、瓦格纳、E.T.A.霍夫曼和豪普特曼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德国思想家被介绍到法国。从中不难看出,法国文化思想对于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国人希望从法国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更多地扮演了索取者的角色。

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德国文学的任务也相应地发生改变。德国浪漫派作家把“人民”的概念定义为“有机的、超个体的单位”。白此以来,德国文学家把自己视为民族情感的承载者。19世纪30年代,德国文学家对于梅特涅的复辟行为深感失望,他们急切呼吁文学需要政治化。文学的功能应当“为祖国服务”。文学家的主要政治诉求是建立一个自由的社会和保障国家的统一,并且为更多的广大普通民众争取社会权利和经济权利。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虽然实现了浪漫主义追求的民族国家的理想,但是德国的社会问题却没有丝毫的改变。因此,许多德国作家希望借助于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为解决德国社会的问题寻找一条道路。这样,德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应运而生,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冯塔纳和亨利希·曼。

冯塔纳和亨利希·曼生活背景与创作异同分析

冯塔纳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个真正的大师级作家。亨利希·曼把冯塔纳视为自己文学之路的引路人,他认为冯塔纳是法国文学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和介绍者。巴尔扎克、福楼拜和左拉对于两人的文学创作均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冯塔纳文学中的社会批判始终陪伴着自1871年帝国建立至威廉二世统治时期德国社会的发展。亨利希·曼则继承了冯塔纳的批判传统,创作了《在懒人的乐园里》、《垃圾教授》和《小城》。比较两人的生平,我们也能发现许多相似之处:冯塔纳一直以他母亲的法国血统而自豪,这间接地反映在他的一些作品之中。而亨利希·曼的母亲则具有巴西血统,这个事实的重要性也反映在他的一些小说里。在小说《种族之间》,亨利希·曼把他母亲的血统转化为对于小说女主人公早年生活的描述中。

两人对于少年时代的故乡和后来生活过的城市的回忆也有相似之处。冯塔纳的故乡是波罗的海沿岸的斯维纳明德,亨利希·曼则出生于北海海滨的吕贝克。两人都长时间在柏林生活。因此他们的作品中都有反映海边故乡和大都会柏林的内容。尽管冯塔纳学历不高,但他通过自学学习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并把他们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去。冯塔纳曾经在伦敦担任记者,在那里他有机会阅读了解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和萨克雷的作品。这对于他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萨克雷的《名利场》被视为冯塔纳后来一系列柏林小说的榜样。通过为报社撰写报道,冯塔纳形成了自己的叙述技巧,并影响到他后来的小说叙述。另外,英国的记者经历使他接触到了英国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这也开拓了冯塔纳的视野。在这一点上,亨利希·曼的生活和冯塔纳也很类似。亨利希·曼在中学毕业后首先在德累斯顿的一家书店做学徒,后来受雇于柏林费舍尔出版社。他通过在柏林大学旁听课程学习到了大量的知识。因病中断学业后,亨利希·曼来到了意大利疗养。正是在意大利的生活决定了亨利希·曼今后的世界观,使他成为一个德国问题分析家。和冯塔纳一样,国外的生活奠定了亨利希·曼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的基础。endprint

德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特征就是其社会批判性。冯塔纳作品中的社会批判直指其祖国普鲁士的精神状态。当时的德国知识阶层满足于俾斯麦时期的成就,坚信普鲁士将成为所有工业国的领头羊。当他们为德国各方面的成就歌功颂德之时,冯塔纳却对于德国社会逐渐形成的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深感不安。另外,蔓延在德国社会的拜金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也引起了他的忧虑。冯塔纳通过文学的手段对这些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小说的中心人物是当时德国的统治阶层,即普鲁士贵族。在冯塔纳笔下,他们没有文化,道德沦丧、审美贫乏,因此他们不能再充当德国的领导者。冯塔纳认为,审美意识是一个人生命的基础,审美意识的匮乏对于个人和国家都是极大的危险。同时,冯塔纳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任务。而教育的缺失恰恰是德国贵族阶层和社会上的其他民众的首要问题,并且是德国政治混乱的罪魁祸首。他认为无知的领导阶层不能认清新时代的要求。例如他在1882年创作的小说《私通》中,俾斯麦的形象被描写成为一个缺乏思想和创造力的人。冯塔纳认为,对于一个政治领袖的最高要求并非他的智力,而是被他称作“心灵教育”的道德水平。

冯塔纳在作品中避免全景式的描写,而更偏爱把社会现实浓缩在生活片段之中。他认为,生活细节的描写比全面的社会分析更有说服力。社会问题应该被内化为作品人物的个人经验。个人命运更好地反映了社会问题和矛盾。冯塔纳在作品中通过人物的心灵体验来质疑当时德国社会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例如《艾菲·布里斯特》。冯塔纳的这种叙事风格被称之为“叙述社会心理学”。冯塔纳小说中的女性是男性社会中的苦难承受者,作者对她们充满同情。冯塔纳在她们身上进一步探讨了当时社会的禁忌话题,如性和道德的关系,同时谴责了资产阶级虚伪的伦理观和小市民式的权力欲和金钱欲,这一特点在《迷茫与混乱》中有充分的体现。

尽管如此,冯塔纳并不想成为社会道德的代言人。尽管他在作品中间接地批判德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但是这恰恰是为了维护德国社会传统的价值标准。他认为,个人必须与社会紧密结合,并且要依赖于社会。这样人们才能尊重共同生活和遵守社会伦理。只有社会标准伤害了人类,这时它才失去存在的理由。由于冯塔纳遵守社会固有的规律性,因此,冯塔纳是德国传统社会标准的保护者,而非反叛者。这正是冯塔纳和亨利希·曼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本质差异。亨利希·曼运用辛辣的讽刺对威廉时期的德国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反抗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任何现存的秩序。亨利希·曼通过扭曲形象的手法对批评的对象进行无情地攻击。

1871年,亨利希·曼出生于德国北部小城吕贝克的富商之家。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之交,亨利希·曼以其杰出的文学天赋记录了德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社会现状。他受到尼采艺术理论和市民批判的影响,并且接受了当时的法国文学传统,创作出了社会批判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懒人的乐园里》和《垃圾教授》。亨利希·曼在回忆录中写道:“25岁时我告诉自己,必须要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德国社会已经认不出自己了,已经解体为互不认识的各种阶层。上层社会游离于云端之后。”亨利希·曼认为,阶级矛盾是所有社会问题的根源。德国社会的等级分化现象已经出现在各个社会阶层。因此,亨利希·曼认为身为作家必须反映社会现实,以及一个时代全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他专门搜集了大量感兴趣的题材内容,并且把他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转变为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亨利希·曼的作品以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现实,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争论,甚至是有些人的极大反感。亨利希·曼的早期作品被指接近于娱乐通俗小说,其主要原因在于亨利希·曼的戏剧对白叙述技巧,以及对于主要人物的不惜笔墨的描写方式。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小城》中,亨利希·曼的艺术风格发生了改变。他把文学的影响转移到了政治领域。小说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民主社会,这与德国的帝国体制形成鲜明对比。亨利希·曼的政治倾向和他所倡导的法国式民主使他和德国读者产生了距离。他的弟弟托马斯·曼讽刺其为“文明作家”,而他的对手——如瓦尔特·雷姆——更攻击他为“歇斯底里的民主主义者”。《小城》中的人物情节虽然发生在意大利,但是隐喻了德国的情况,这个小城的社会结构恰恰是威廉时期德国社会的对立面,是人道主义秩序的象征。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描述对象是与作者同时代的社会面貌。亨利希·曼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具有如下叙述特点:德国社会的现实通过不同的情节得以展现,人物对话构成叙事的重要方式。亨利希·曼没有用繁复的故事情节描述社会现实,反而试图尽量减少情节的数量,以便更加精确、细腻地描述细节。

亨利希·曼在其作品中运用了不同的人物对话形式,如交流观点,讨论或争吵等来塑造人物,讨论的社会问题从多视角加以叙述。甚至作者本人的意见和观点也被镶嵌在人物的言语中。这种叙述策略在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均有体现,但是两人在描述对话性的情节时却存在很大差异。冯塔纳试图把他对于社会的态度通过“现实主义忠实记录”的方式表现出来,严肃的社会话题呈现在聊天式的对话中,保持事物原貌,并把它呈现出来。与冯塔纳相反,亨利希·曼在其作品中对于社会现实加以改变,并以特定的视角进行观察。其作品人物的对话常常激化为争吵和冲突,以便凸显人物不同的价值观。亨利希·曼作品中蕴含更多的社会批判,它们是以讽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其目的是使读者认识到现实世界的残酷与不公。与冯塔纳相比,亨利希·曼代表了世纪之交新一代的进步作家,其文学创作更具社会批判性和政治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塔纳亨利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泰国抗议主要推手:塔纳通
新法律现实主义
找找看
大公鸡亨利
不可错过的克莱恩·蒙塔纳
找找看
卢齐欧·封塔纳名作拍出1.85亿元
亨利.摩尔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