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
2014-09-17袁建华
袁建华
摘 要: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校大规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急剧增加,建立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意义重大,不仅能为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更有助于提高就业质量。本文旨在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高校就业 指导服务体系 构建现状 加强对策
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2010年11月19日,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以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为支撑,以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的出台推进了各地高校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现状
1.制度不完善、设施不完备。当前,高校就业服务机构一般是学校就业处和二级院系就业工作小组,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设施,如招聘面试室、就业网络平台等。但是多数没有专门的就业资料室、咨询室、测试室等场所,网上求职的设备、职业测试软件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多数二级院系没有专门的就业工作场所和设施。
2.队伍配备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就业指导服务不仅是一项行政工作,而且是管理、服务、指导、研究、教育多位一体的系统性工作,当前高校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比较少,专业专职的更少。二级院系专业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更少,多数由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能力、技巧等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
3.专业设置不匹配,没有充分考虑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高校可以说是一个企业,而它的产品就是毕业生,该产品能否适销对路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专业设置是否与社会经济命脉相吻合。与其他产品相比,培养学生是一种集生产和营销综合配套的营销体系,供需要平衡。只有专业符合社会需求,大学生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相反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就业。
4.内容单一、方式方法简单。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仍局限于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注重服务的功能,忽视教育、管理的功能,内容仍局限于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和技巧指导。大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针对毕业生,是一种“短期促销”式的指导,忽视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入手,没有从大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与指导。
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人员配备齐全,加强就业指导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的不低于1:500的比例配置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师生比,保证就业指导人员的数量。高校就业处应该统筹安排,加大就业指导队伍的培训力度,有计划地分批选送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就业指导知识的系统学习,或者聘请专家到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尽快提高每个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就业处每个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具备职业指导师资格,每个二级院系至少有一名通过就业指导师资格考试、获得资格证书的专业专职的就业指导师,同时应该逐步增加兼职就业指导人员获得就业指导师资格证的比例,以形成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专家化、学习型的就业指导队伍。
2.丰富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大学生的就业观、职业观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升华而成,因此,就业指导课不应只面对毕业生,而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设就业指导课并贯穿整个大学期间。高校应该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建立系统、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同时,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咨询、帮扶服务。一是建立职业能力测评室,开设个性化就业咨询。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对学生的个性塑造、潜能开發、个人理想和职业目标定位进行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有目的地加强学习和训练,培养职业能力。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教育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应聘等职业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把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大学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结合起来。通过上述举措的实施,逐步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全程化和全面化。三是做好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3.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系统,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目前,大学生就业中,通过网络平台就业的占非常小的比例,说明网络建设的欠缺。要实现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打破高校信息网站的保守思想,必须采取开放式的联合之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负责建立大学生综合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的各种情况,方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并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和考核。另外,提供一切职位空缺和兼职的机会,供学生共享。同时,高校要与政府、企业联合建立电子办公服务网络,开设的栏目可以有考研、就业、出国、相关政策等,为企业提供网络链接平台,可以通过链接直接登录用人单位的服务系统,了解相关信息,专门设立应届生就业、招聘服务平台,共同构成大学生就业的公共信息系统。
4.开展创业教育,创造新岗位。创业教育,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联合国亚太地区办事处1991年东京会议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能够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保证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帮扶办公室,重视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积极培育大学生创业群体。聘请专家学者,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大力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加强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当然,仅仅依靠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部门的联合,共同构建依托国家政策、符合社会市场形势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英侠,江彩霞,王娇.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的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3(48).
[2]邱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问题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2).
[3]陈惠娟.关于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6(2).
[4]侯培玲.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9).
[5]严秋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7).
本文系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课题“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及其生涯规划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项目编号:1166011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