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诗词的豪放美
2014-09-17池明河
池明河
摘 要: 毛泽东的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毛泽东诗词是一部宏伟壮丽的史诗,抒写伟大共产主义者的心灵轨迹和壮美情怀。本文主要论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美。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艺术手法 豪放美
毛泽东的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气象万千。他的诗词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有谁主沉浮的浩歌,有霹雳暴动的风烟,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更有临海而迎潮搏浪的激情,有登山而倚天抽剑的呼喊,有风流人物的慷慨,有人间正道的沧桑,有鲲鹏展翅的恢宏遐思,有乱云飞渡的从容气象,有坐地巡天的浪漫华章,还有闲庭信步的击水新唱,有钟灵毓秀的山峦,有波涛涌起的江河,有千里冰封的北国。所有这些如跳动的音符,时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时而排山倒海,时而细雨润物,时而风卷残云,时而激越飞物。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毛泽东留下超凡脱俗的咏叹。1959年毛泽东登上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极目远眺,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如此风光欹丽的山川,怎不令诗人情动于衷?诗人神游中华,目视五洲,大笔勾勒,为庐山写下一首豪放之歌《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再一次流露出自信和自豪。以庐山寄精神,以长江写气魄,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轩昂器度。智者爱山,仁者爱水。毛泽东不仅喜山而且爱水,毛泽东一生游过无数大江、大河和大海,无不给诗人带来灵感。在《浪淘沙·北戴河》中,他写道:“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描绘了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了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了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念奴娇·昆仑》气势流畅,境界阔大,瑰丽壮美;《菩萨蛮·黄鹤楼》以俯仰天地的气概,由景入情,借景抒情,气势磅礴,令人顿生崇高之美。毛泽东笔下的山水,姿态各异,气象万千,既是诗人对自然山川独特的审美发现,又是诗人内心世界独特体验的情感结晶。毛泽东笔下的山水既是大笔濡染、气势磅礴的大山大水,又是被赋予了新的光彩与灵韵,注入了伟人情志与人格的新山新水,这二者和谐统一,凝结成毛泽东笔下自然万物的豪放美,其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及营造的意境,展示了阔大的形象美和磅礴的意境美。
面对大自然,毛泽东“敢教日月换新天”。面对敌人,毛泽东更是“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面对帝国主义和前苏联的高压,毛泽东毫无畏惧,敢于向反动势力宣战,把那些群聚起哄的丑类视作小小寰球上嗜腥逐臭、到处碰壁的苍蝇,“几声凄厉,几声抽泣”,其鄙视、嘲讽之情溢于言表。毛泽东立于天宇苍穹,俯视尘寰,以沉稳、傲岸、泰然之态度姑且冷眼观看。“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笔力雄悍,似铜板铁琶,促节铿锵,“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大匠运斧,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汇地海陆,风云雷电于笔下,形成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动人心魄,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充分体现出对一切敌人的霸气,可谓“高吟肺腑走风雷”,雄浑壮阔,波澜起伏,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的气概。
豪放美是一种庄严、伟岸之美,一种能壮人胸怀、催人奋发的阳刚之美。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实践为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定下了高昂的基调,并形成了崇高美的审美特征。毛泽东的诗词,豪爽雄浑,大气磅礴,既有横贯古今的巨大思想蕴涵,又有跨越时空的丰富表现形式,崇高之美撼人心魄。毛泽东诗词的豪放美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意气风发、励志报国的豪放美。1910年秋,年仅17岁的毛泽东只身离开家乡韶山冲,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行前,毛泽东改写了据传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人士西乡隆盛(一说为日本僧人月性)的诗,向父亲表述心曲《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有青山。”表明了毛泽东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1915年,毛泽东为《明耻篇》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那种矢志报国和反封反帝的激情溢于言表,从中即可看出那个时代有志青年的精神风貌。
二是审时度势、斗智斗勇的豪放美。1928年秋,毛泽东创作了第一篇战争题材的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在这首词中,毛泽东以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再现了黄洋界保卫战的壮观情景,热情讴歌了红军将士和根据地人民万众一心、机智勇敢、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无情地嘲讽了敌军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敌军在隆隆炮声中落荒而逃的狼狈相。作品既表现了根据地初创时期恶劣的政治环境,又生动描绘了毛泽东“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政治家胸襟与风度。《清平乐·蒋桂战争》,将记史、评说、抒情融为一体,痛斥了军阀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又赞扬了红军建立根据地,领导农民“分田分地真忙”的土地革命运动;《如梦令·元旦》反映了红军战略转移的迅速,强化了红军行进的气势;《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写出了革命队伍力量的强大,工农红军凌厉无比的攻势,反映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这些作品连在一起,构成了一组气势雄伟的井冈山道路的凯歌。这些意境超拔、诗采飞扬的词,无一不是土地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写照,无一不是革命英雄的赞歌。
三是不畏艰险、矢志不移的豪放美。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长征,在指挥红军转战万里、力挽狂澜的同时,毛泽东也进入了诗词创作的黄金时期。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首诗,以轻松的笔调,将长征中最艰险、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连缀成一幅惊天动地的历史长卷,既描写了诗人在回首长征时满怀的喜悦之情,又描述了对革命过程中各种艰难险阻的蔑视,诗中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另外,这一阶段的其他作品,如《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与《清平乐·六盘山》等,形象地描绘了长征期间红军翻越崇山峻岭,历尽千难万险,所表现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这些诗篇,呈现出一幅红军长征史的画卷,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不朽之作。这些诗词创作于战争环境之中,创作于战斗与行军的间隙,使得这一时期的毛泽东诗词作品显得动感十足,色彩十足,豪气十足。endprint
四是力挽狂澜、斗志昂扬的豪放美。抗日战争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沉寂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作品不太多,主要有三首,分别是《五律·张冠道中》、《五律·喜闻捷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中,前两首描述的是作者离开延安后转战陕北时战斗的场面和战后的感受,最后一首写于渡江战役后,也是著名的篇章。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天堑,以扭转乾坤的磅礴气势冲破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金陵春梦。“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绘出渡江战役的壮观场面,急骤的革命暴风雨使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地渡过了长江天险,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巢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诗人提出要继续鼓起旺盛的革命热情和斗志,乘胜追击国民党反动派这些穷途末路的敌人,不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导致失败的西楚霸王项羽,体现了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战略方针,全诗以沉雄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度传达出了伟大的主题。
五是宏图大展、气势磅礴的豪放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歌颂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壮丽业绩,歌颂了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如《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等。特别是《水调歌头·游泳》:“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辞采瑰丽,联想神妙,意境壮阔,气概豪放,表现出毛泽东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展望,一种改变山河的伟大情怀。这首词既是一幅万里长江横渡图,又是一幅壮丽无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图。毛泽东诗词是真实革命生活的艺术概括,许多诗篇的连缀组合恰好织成了一幅绚丽的史诗云锦,生动、深刻地展现了中国现代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和饱满的革命豪情,挥洒着充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豪放美。
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这样豪放,是因为他志存高远。1936年2月,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巩固,红军在陕北也站稳了脚跟,他有了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毛泽东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一场大雪铺天盖地而来,雪后毛泽东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写下了名篇《沁园春·雪》,为人们展示了他的万丈豪情:“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此,那广袤的北国冰雪世界,就是他导演威武雄壮的历史巨著的舞台,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1945年,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间,被重庆的两家报纸发表,一时轰动山城。由于高瞻远瞩,胸襟博大,气魄雄浑,艺术精湛,令全国人民振奋《沁园春·雪》的上半阕写北方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全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风格豪迈,充满着英雄主义气概和战胜一切的气魄。这种气魄给人以自信,助人以力量,让人无所畏惧,让人热血涌动,让人雄心万丈。这种宏大的气魄和豪雄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如“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寥廓无垠,穿越千古。笔下的豪放之情,气势不同凡响。柳亚子高度评价这首词:“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作为领袖,他是指点江山的伟人;作为诗人,他是独领风骚的巨人。俯视沧海横流和纷纭世事,一派斯人当大任的雄心气概。毛泽东诗词流露出旋转乾坤、主宰世界的霸气,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毛泽东诗词,格调高昂,气势遒劲,汪洋恣肆,境界宏大。他的诗词立足现实,表现理想,侧重抒发豪情壮志,赞扬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的信念,这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毛泽东诗词的独特之处。毛泽东勇于开拓创新,他的诗词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将豪放美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毛泽东诗词的豪放美,是他伟大理想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艺术体现。青年时代,毛泽东就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他要“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领导人民,让祖国“旧貌变新颜”,到处“山花烂漫”。他在长征时期创作了《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词中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信念,体现了美好而崇高的理想。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水调歌头·游泳》,描绘了诗人改造自然的宏图大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字里行间表现了毛泽东对祖国建设的热情讴歌和美好憧憬。面对革命征途中的曲折坎坷、艰难险阻,毛泽东始终保持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保持无坚不摧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句句掷地有声,不同凡响。这种改天换地,以推翻旧世界,解放全人类为目标的非常之志,横扫千军、气吞山河的雄伟气概和豪情,无不显示出一种无与伦比的豪放之美。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的艺术概括,蕴涵巨大的思想力量,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减字木兰·广昌路上》景象阔大、气势雄浑,“高山”、“大关”突出的是景物的壮美。“漫天皆白”,“风雪迷漫”展示的是工农红军强大威力和高昂壮斗志。《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气势豪迈,高屋建瓴地点染战斗氛围。志是凌云志,路是入云端,“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可谓恢弘壮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描写第二次反围剿场面,“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更波澜壮阔。毛泽东的诗词是至大至高的,是大手笔的。昆仑之巅、长城之墙,仿佛是他胸中的笔;华夏大地,高天厚土,仿佛是他笔下的纸;黄河的水、长江的浪,仿佛是他纸上的墨。炮声隆隆、千里莺啼是诗人诗中的平仄和韵脚;万里长缨、百舸争流是诗人诗中的遗词和意境;屹立山顶的松,扎根原野的草,翔飞中天的鸟,游弋江湖的鱼,还有那一年四季无比绚丽的花,从南到北迎风招展的旗,这千般风情,这万种生灵,便是跳动在诗中的字符。他的诗词蕴涵深邃的思想、崇高的美感、雄伟的气魄、丰富的智慧和从容的风度,抒发扭转乾坤、搏击人心的审美情趣,豪放而不失婉约,雄强而不失飘逸,实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清人沈德潜评曹操的诗是“有吞吐宇宙气象,三百篇外自开奇响”。毛泽东的诗词如黄钟大吕,声宏而意远。著名学者高亨曾用一首《水调歌头》高度概论和评价了毛泽东的诗词:“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蛰龙飞起,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从这些豪壮词中,我们能窥见毛泽东的高远志向。他要开天辟地,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他要横空出世,扫荡传统思想观念、传统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总之,他要乾坤旋转,天翻地覆。从这些豪放诗词中,我们可窥见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作为革命领袖,毛泽东一刻也没有忘记夺取全国政权这个总目标。根据不同的形势发展阶段确定斗争策略,并让所有策略和作为指向总目标。在这些豪放诗词中,我们也窥见了毛泽东的人格基调: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强大的精神力量,钢铁般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无与伦比的自信。毛泽东丰富的革命实践造就了其诗词特有的无与伦比的豪放美,透露史诗般的深刻内涵,更表现出高尚的精神风貌。毛泽东的诗词是风雷激荡的中国革命历史的艺术记录,是其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和人生履历的真实写照,凝聚其思想、情感、理想和愿望,展现大境界、大气魄的豪放美。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毛泽东诗词欣赏.中华书局,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