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与生活》专栏设计
2014-09-17左忠民
左忠民
近几年青岛版小学数学在每个单元教学编排后面新增了《数学与生活》、《综合应用》等新内容,作为新增内容不在考试范围,但是这个新内容的增加可谓更贴近生活,使传统的数学教学变得更现实、新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我想到了每个单元的教学,是否应该按照数学与生活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以此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讨论,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也激励教材编排者在今后的教材改进和编排方面更加“独出心裁”。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在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联系。显然,对数学这门课程本身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材改革的实际,总结出以下教学设想及教学方法。
一、运用好现有的教材编排的《数学与生活》,探究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数学与生活中的“烙饼”一课时,例题是这样的:一口锅最多能烙两张饼,烙一面饼用两分钟时间,每张饼烙两面,烙三张饼至少用几分钟?为了提高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我要求学生谁先做出来抢先给我看,学生认为很简单,不一会都争先恐后地拿来答案给我看,可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按常规解题,算式是:两张饼共用2乘2等于4分钟,另一张又用4分钟,4加4得8,答至少共用8分钟。当我含笑摇头时,学生疑惑了,我乘机诱导学生,能不能再节约点时间和能源呢?比方说每次锅里都有两张饼不就省时间了吗?这时我打破常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与生活。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几个头脑灵活的同学积极地画图计算,一些平日里不愿动脑的同学也摩拳擦掌,很快,大部分同学都得出了正确答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很兴奋,我也很轻松。这让我感觉到当把数学融入到生活中时,问题会迎刃而解。
二、深挖教材,将传统教学方式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把实际生活带进数学课堂,与课堂教学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情景,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在平面图形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不强,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室和家庭的物品做教具,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面积单位公顷很陌生,我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亲自带领学生测量校园、操场的长和宽,加深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学习平方千米这个不常见的单位时,我提倡让家长带孩子到县城走走,估算县城的面积有多大。这样学生就不会生硬地解题了。
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与学生“生活”的沟通。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运用日常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将数学知识、技能趣味化。
如在教学统计时,让学生进行转圈比赛,通过游戏,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就是能清楚地表示出各个数量的多少;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我要求学生把每个单元的成绩抄下来制成统计图,看看这个学期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学生急不可待地作图想看看究竟自己的成绩提高了没有;教学可能性时让学生玩牌,学生在玩牌游戏中牢固掌握了可能性知识,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时,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创设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学生带入一种预欲研究未知问题的情境中,造成一个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例如我在启发学生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出了这样一题:一堆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分给三只猴子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分给五只猴子正好分完也没有剩余,这堆桃子有几个?学生听了这题很感兴趣,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又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时,有的学生把相遇问题应用题也当此类问题解,竟将两个速度的数量求最大公因数,真让我啼笑皆非。我及时让这两个学生重新“表演”相遇问题,学生才恍然大悟地列出正确算式。
五、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开散思维,发挥想象力,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又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动感图),教师问:“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出了这个节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发现规律,甚至可以从更多方面发挥想象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