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翻译学习者的术语能力培养

2014-09-17上海外国语大学

外文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术语双语译者

上海外国语大学 王 正

一、导言

近年来,应用翻译的质量管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聘请专业翻译人员,把好质量关,成为许多企业和单位的共识。尽管如此,许多应用翻译领域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就是术语规范问题。例如在国内某著名水乡景点,“游客中心”被分别翻译为visitor center、tourist center和guest center等不同版本。尽管以上译文单独来看勉强可用,但在景点内路牌和标志上这些公示语混合使用,给外籍游客带来了很大困惑。在应用翻译中,类似的术语错误和混乱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层出不穷。译者所犯的这些低级错误,归根到底还是说明了国内在翻译教学方面忽视术语教学和术语能力的培养。

要做好某一专业领域的翻译,传统的看法是译者最好取得该学科专业的大学文凭,再利用良好的外语基础进行翻译。在我国当前的翻译专业化培养体系当中,翻译硕士(MTI)就是基于这一观点,希望来自文理商法等不同背景的本科毕业生都能够报考翻译硕士,经过两年的专业化训练,然后在自己所擅长的专业领域从事翻译。然而目前我国翻译硕士的生源绝大部分依然来自外语类专业。如何将这些不具备专业背景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译员,能够从事一个或多个领域的翻译,术语能力的培养也许是关键所在。正如Faber 指出,译员一般在专业知识上达不到文本写作方和接受方的水平,因此必须学会快速在其各自的概念系统中找到术语;同时,这一过程也会帮助译者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达到该领域最低限度的知识水平,从而成功地完成翻译任务。(转引自Martínez & Benítez 2009: 92)换言之,只要译者具备高超的术语能力,就可以快速进入某一领域并圆满完成翻译任务。这不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在当前的生源背景下,这是一条可取的培养模式。立足翻译实践,培养术语能力,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是推动译者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翻译教学中的术语教学现状

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体系中根本没有术语学这门课,目前通行的翻译教材中也很少涉及到术语的翻译技巧。据梁爱林(2009: 4)介绍,在他与同行的交流中发现,大多数翻译老师都不大了解术语学。他们不知道术语学、术语词典学或术语工作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原则、术语学的方法和工具,更不知道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如何应用现有的国内外术语库资源。但在世界范围内,术语学培训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在欧洲和加拿大的大学层次,无论是对翻译专业的学生而言,还是对在职的专业翻译人员而言,都早已是翻译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梁爱林 2009: 4)。据加拿大圣伯尼菲斯大学学院的翻译学院院长Moses Nyongwa向笔者介绍,加拿大翻译协会规定译者必须修完术语学课程,才能获得专业资格。

近年来,这一情形有所改善,连淑能将其《英译汉教程》(2006)的最后一章辟出,专门讲解专有名词和专门术语的译法,在众多教材中独树一帜。目前,随着国内翻译人才专业化培养的不断推进,加强术语教学,提高学习者术语能力,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目前,西安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的翻译硕士教学体系中已经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此类课程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翻译委托方对术语的要求

鉴于此,笔者从翻译的质量要求角度来审视对术语能力的要求。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看,翻译活动应至少包括委托方(commissioner)和译者(translator),而委托方对译文的要求,即为翻译纲要(translation brief)。Hablamos Juntos(2009: 2)认为,翻译纲要是由委托方配合翻译任务而制定的一套规范,以帮助委托方传达源文本的信息、特定交际目标和文本使用的语境、译文的预定用途和预计目标。在翻译纲要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术语要求。以笔者曾供稿的某知名国际人文杂志为例,其中文翻译指南文档中明确规定译者应恪守译名规范,即“请尽可能查证文章中地名、人名及专有名词的规范译法,使用国家权威机构出版之标准工具书、参考书”,除了常规的语言类词典外,该翻译要求还提供了权威的专有名词和术语资源,以及可供了解主题知识的搜索引擎和百科全书。这些在当前的主流翻译教材中均未提供。显然,我们的翻译教学尚无法满足翻译实践的具体需求。因此,培养学习者的术语能力,将是解决翻译教学与市场脱节的重要举措。

二、术语能力的定位与构成

(一)从翻译能力的分析谈术语能力

PACTE(2008: 106)将翻译能力分为:双语子能力(bilingual sub-competence,包括源语理解和译语表达)、语言外子能力(extra-linguistic sub-competence,包括翻译理论知识、双语文化知识、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转换子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 理解和再现)、翻译知识子能力(knowledge-about-translation sub-competence,包括译者的翻译技能、对翻译的认识和对翻译行业的了解)、工具子能力(instrumental sub-competence,翻译过程中所需的工具书、词典、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等)、策略子能力(strategic sub-competence,即处理问题的决断能力、纠正偶发错误的能力、复述能力和文献编纂能力等)、生理—心理成分(psycho-physiological components,如阅读与写作技巧、记忆力、注意力、创造力、逻辑思考力、好奇心、毅力、严谨、敏锐、自信等)*六大要素的译文和解释部分参照了穆雷(2006:43)。。

图1 PACTE(2005)的翻译能力模型

按照以上分类标准来看,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双语子能力和转换子能力上,这对培养翻译人才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近年来,翻译理论和双语文化知识亦在翻译教学中得到了强调,但对主题知识的教学尚未得到重视。主题知识的学习,往往需要经过系统而长期的学习。

王少爽(2011)认为,术语能力就是指能够从事术语相关工作,并利用术语学知识和工具有效解决实际术语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将术语能力分解为7 种子能力:理论能力、应用能力、文献能力、管理能力、专题能力、技术能力、语言能力。如下图所示:

图2 术语能力的构成(王少爽 2011: 70)

(二)术语能力的定位

术语能力的定位应介于语言外子能力和工具子能力之间。

1)语言外知识是术语学与翻译之间的桥梁。正如Bononno(2000: 650)指出,语言外知识不仅仅是模仿某一领域的文本结构,而且是我们快速并准确地掌握某一领域基本概念的能力。特定领域中独有的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正是术语学研究的对象。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术语学和翻译之间的桥梁。

2)术语能力可以推动主题知识的学习。要了解某一专业领域,往往需要经过系统而长期的学习。但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培养术语能力,可以弥补主题知识的不足。许多职业译员或兼职译员可以从事多个行业领域的翻译,尽管他们并不具备该领域的教育背景,但他们广博的知识面和娴熟的术语能力使他们也能够提交术语准确且基本符合行业规范的译文。

3)术语能力也取决于工具子能力的水平。术语管理也是计算机辅助翻译的重要内容,使用计算机对术语进行管理是当今翻译界的重要工作。熟练利用计算机进行术语提取、编制术语表、术语格式转换、术语交换,是术语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术语能力也部分属于工具子能力的范畴。

三、如何培养译者的术语能力

(一)术语能力的培养目标

根据西方翻译专业的术语学培养模式,专业领域的译者必须拥有大量专业词典、百科全书和双语技术文档。接到翻译任务后,必须找到大量与该文档密切相关的双语文档,仔细阅读,从中提取双语术语,建立项目专属的术语表(glossary)。但在实际业务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译者需要的是即时提供的术语表。由于他们是按照字数获得稿酬,所以没有时间进行大量的背景阅读,从中抽取术语(Dagan & Church 1994: 35)。因此要建设翻译教学中的术语能力培养体系,必须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国内业务实践。

梁爱林(2009)大力呼吁在翻译专业建设中加强术语学教学,并提出了翻译专业的术语学课程单元设计,该设计较为偏重术语学理论。南开大学苗菊教授认为,术语学教学应建立以下目标:

(1)使译者认识术语学对于翻译实践的重要作用;

(2)译者掌握术语学的基本知识, 了解术语的生成、制订和统一、术语标准化问题;

(3)使译者学会如何管理术语、建立术语库, 并能熟练运用各种术语库资源, 尤其中国的术语数据库, 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问题, 掌握各种附带术语管理功能的翻译软件的用途;

(4)使译者掌握专门用途语言(LSP)的特点和各种科技文献中的术语识别、提取和翻译方法。

(苗菊、高乾 2008: 59)

这些重要文献为术语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术语能力的培养重点

在术语学课程的设置与模块构成方面,梁爱林(2009)、苗菊、高乾(2008)和王少爽(2011)等均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论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以上模式主要基于理论研究,虽然高屋建瓴,但有时也难免有与实践脱节之嫌。例如王少爽(2011)认为在术语能力的课程模块中针对“语言能力”,要提供“所涉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相关知识和跨语言交际知识”等教学内容,这就和普通的综合英语和高级英语课程没什么区别了。另一方面,国内科班出身的术语学人才可谓凤毛麟角,对于遍地开花的MTI和翻译本科专业来说,依靠这些老师来开设术语学课程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既然术语学人才缺乏,课程难以开设,不妨退而求其次,将术语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中。换句话说,在翻译教学中,着重培养译者的术语能力,但并不看重术语学课程开设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在翻译教学尤其是实践类课程中贯彻术语管理的理念和技巧,使学习者了解如何进行术语规范化和术语管理,并与自己所从事或擅长的专业领域结合起来。

笔者多年来业余从事大量笔译实践,服务领域包括建筑、机械、电子、环保、金融、计算机、人文地理等,并曾在本地化公司从事译审。结合自己多年来翻译的经验和教训,笔者提出,在翻译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习者的以下意识和能力:

1) 术语规范意识

术语规范意识主要包括严格遵照术语管理的原则来进行翻译,保持术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实现术语的重复利用,保证文档符合专门用途语言的写作规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文学翻译和英语写作的教学中,教师强调不要重复使用某一词汇,而是设法用同义词来替代,以增加文采,避免干巴巴的写作风格,但在技术翻译当中,部分术语必须以特定的形式出现,不得使用同义词加以替代。这一点在传统翻译教学中很少提及。

在翻译项目管理中,保持术语一致性是一大重要环节,尤其是当项目涉及多位译者时,术语一致性是合作翻译的重要前提条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DELL公司规定在用户手册中computer必须翻译成“电脑”,而HP公司则规定必须翻译为“个人电脑”,而IBM则规定一律翻译成“计算机”,那么这一术语的译法便必须在各公司的术语表中确定下来,不能将上述同义词混用。因此项目管理者应在翻译项目的准备阶段即制作项目术语表,连同源语文档一并提交给各译者。

2)术语提取能力

提取术语是翻译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管新潮(2010)认为,术语词汇一般由一个或多个英文词组成,最多不超过八个。作为词典的词条使用时,复合词一般以二到五个词为妥。若以在线方式进行术语检索,八个词的术语其长度亦属正常。提取时,对较长的词汇可进行二次或三次提取,直至无法分词为止。所提取的术语实例如下:

acute and chronic eosino-philic pneumonia急性抑或慢性的嗜酸细胞性肺炎acute dyspnea突发呼吸困难

一般的词条长度以一到三个词为宜,具体处理实例如下:

acute and chronic eosino-philic pneumonia急性抑或慢性的嗜酸细胞性肺炎

可处理为:

eosinophilic pneumonia嗜酸细胞性肺炎

pneumonia肺炎

目前,自动术语提取的研究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风生水起,在机器翻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于普通译者来说尚不具备这些复杂的工具。比较简便的自动提取方式是使用翻译记忆软件附带的术语提取模块,如TRADOS的MultiTerm Extract或DéjVu的lexicon功能。

图3 利用TRADOS MultiTerm Extract进行自动术语提取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差异太大,不对应现象较为复杂,因此使用自动双语术语提取的术语准确率依然不够高,许多情况下需要进一步人工修订。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先提取单语语块,然后由人工对应。提取单语语块较为简便,既可以使用TRADOS、DéjVu等商用翻译记忆软件进行提取,也可以使用常见的语料库工具如WordSmith或Antconc提取语块列表,从双语文本中分别提取语块,然后用人工建立对应关系。这种做法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和人工的优势互补,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术语检索和管理能力

术语检索技巧是译者最重要的术语技能之一。专业译者常常需要处理不同领域的文档,而网上有许多可供直接参考的术语资源。如何利用这些术语资源进行检索,提高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是决定译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尽管许多翻译专业的学习者并不具备理工科教育背景,但只要善于使用术语资源和网络免费的语料库进行检索,“门外汉”也同样可以胜任技术翻译(田传茂 2010: 51)。

首先,国际上的权威术语库包括加拿大的Termium和欧盟的IATE等,而英汉翻译往往离不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在线术语库,台湾“国立编译馆”的学术名词资讯网等重要资源。对于一名专业译者,这些术语资源不可不知。

其次,对于尚未标准化的术语,可以通过全国期刊网CNKI的在线词典查询术语的表达形式。在dict.cnki.net输入需要查询的术语,对查询结果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匹配结果最多的是最为通行的术语译名。

再次,通过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工具书等数字资源,也可以下载或在线使用部分已经出版的专业词典或术语库,而通过搜索引擎也可以找到部分免费流传的术语表。这些也可以作为术语翻译重要的参考资料。

同时,随着翻译资料不断累积,项目术语库也需要不断维护、更新,并可能需要以标准格式存储以便与其他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进行数据交换。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进行术语管理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策略。译者在术语管理方面的一个良好习惯是,针对每个翻译项目建立术语表,完成翻译项目后,将术语表导出供下一项目使用。

在术语管理中,许多译者使用Excel等表格软件进行管理,而且只分为“原文”和“译文”两列数据。这一做法虽然简便,但对于正规而且累积性的翻译来说是不够的,因为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涉及到术语的屈折变化形式及其同义词、近义词和上下义关系等,因此需要在管理术语时输入更多信息。Melby(2008)推荐的做法是利用Excel根据特定规则制作术语的属性列表和条目,然后利用专门工具转换为TBX-basic格式。这样既享受了表格工具的便利,又满足了高质量和可交换的术语管理要求。

4)主题知识获取能力

主题知识背景对保障翻译质量至关重要,但即使译者具有相关背景知识,也依然需要术语技能来更好地获得并更新自己的知识。正如Bononno(2000: 651)指出,特定领域的概念知识可以用多种方式组织起来,展现其中的种种关系(如种属、部分与整体等),但这些关系是有规律的,不是任意的。然而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词典和术语表无法展现这些概念的内部系统性,因而无法提供特定领域内概念之间的关系。为了展现其内部关系,我们需要学会以术语为基础,构建特定领域的知识本体。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前沿领域“隔行如隔山”,即使是某专业科班出身,也未必了解所有前沿动态。而利用术语构建基于本体的知识库,有助于整合特定领域的知识体系,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梁爱林 2007: 16),同时也实现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术语信息共享和交换。

而对于普通译者培养来说,从事专业领域翻译的一大途径是选修其他专业的部分课程或者开设双语课程。冯建中(2009: 81)指出,专业翻译人才培养中的双语教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教育, 因为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杂家, 即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换言之,学生所需掌握的学科知识不求精深,重在广博。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本体的术语知识对快速掌握学科的脉络和发展轨迹也具有突出的优势。在术语教学中,重要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现有的术语库或搜索引擎找到特定术语的对应词,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从现有语料中抽取术语,按照层级进行归类,形成知识本体,这一做法可以大大加快掌握某一领域基本知识的速度,从而保证译者在最短时间内上手,并顺利完成相关领域的翻译任务。

四、结论

术语能力是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涉及的计算机技巧角度,它是工具子能力的一部分,但它的检索、管理和对知识学习的促进又可以归入语言外子能力。尽管定位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分析,但这一特殊的子能力是专业译者必备的职业技能,应当在翻译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指出的是,术语能力指的不是获得术语表,而是译者获得这些术语所代表的知识的能力(Martínez & Benítez 2009: 94)。

在培养译者的术语能力方面,本文没有提出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只是列举了自己作为一名资深译者所关注到的几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对这些方面的关注应该贯穿整个翻译职业化的培养方案当中。尤其是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下,术语管理应该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Alcina, A. 2009.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rminology: New strategies and methods [J].Terminology(1): 1-9.

Baker, M. 1991.InOtherWord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M]. London: Routledge.

Bononno, R. 2000. Terminology for translators—An implementation of ISO 12620[J].Meta(4): 646-669.

Dagan, I. & K. W. Church. 1994. Termight: Identifying and translating technical terminology[A].ProceedingsofANLP-94ProceedingsoftheFourthConferenceonApplied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C]. Stuttgart. 34-40.

Juntos, H. 2009. Developing the translation brief: why and how[OL]. [07-30]. http://www.hablamosjuntos.org/mtw/html_toolkit/pdf/Tool_3Dev_TransBrief-Feb5_Final.pdf.

Melby, A. K. 2008. TBX-Basic: Translation-oriented terminology made simple[J].RevistaTradumatica(6): 1-14.

Martínez, S. M. & P. F. Benítez. 2009. 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 in translation[J].Terminology(1): 88-104.

PACTE. 2005.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Meta(2): 609-618.

PACTE. 2008. First results of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experiment: “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and “efficacy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A]. J. Kearns (ed.)TranslationandInterpreterTraining[C].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104-126.

冯建中. 2009. 翻译教学专业化背景下的双语课程体系建设[J]. 外语研究(4): 79-82.

管新潮. 2010. 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专业词典编纂方式探索[R]. 第七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 重庆.

连淑能. 2006. 英译汉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梁爱林. 2007. 本体论与术语学——兼论“ontology”的中文翻译[J]. 中国科技术语(2): 13-17.

梁爱林. 2009. 我国翻译教学中术语学培训体系的建设[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3): 4-11.

田传茂. 2010. 基于网上数据库定量定性分析的术语翻译[J]. 上海翻译(1): 50-53.

苗 菊, 高 乾. 2008. 构建翻译专业教学模式——术语学的借鉴意义[J]. 外语与外语教学(10): 57-60.

穆 雷. 2006. 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四)[J]. 上海翻译(2): 43-47.

王少爽. 2011. 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理念、构成与培养[J]. 外语界(5): 68-75.

猜你喜欢

术语双语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