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两党政治语篇的批评性隐喻分析
——以奥巴马2014国情咨文和在野党对其回应语料为例

2014-09-17西南石油大学杨丽萍

外文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共和党隐喻语篇

西南石油大学 曾 洁 杨丽萍

1. 引言

作为人类社会语料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语篇在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决定了对其解读的重要性。因隐喻可以简化认知主体对高度抽象和复杂概念的体验过程,使政治概念更容易理解(Semino 2008: 90),而成为政治语篇中常见的修辞手段。van Dijk(1997)认为,政治语篇具有自反性,是政党对自身形象构建与维护的手段,也是民众了解和认识政党的途径。Forceville(1996)、Semino(2008)和Cook(2001)认为商业语篇的隐喻可以运用多种模态(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来实现说服功能,而政治语篇中的隐喻则多依靠文字来达成政治家的政治目的;商业类语篇中隐喻的目的是利用人们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来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Cook 2001),而政治语篇中的隐喻则是为了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美国是一个两党交替执政的国家,在严父家庭模式(Strict Father Model)和慈父家庭模式(Nurturant Father Model)两种家庭道德观的总体框架下,美国两党之间在执政理念和政策意见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Lakoff 2002)由此引发的两党之间在“纳税人之争”、“选票之争”的唇枪舌战中,如何让自己的政治主张被更多的社会团体和纳税人所接受,从而赢得选民的支持获取政权是政党竞争的总体目标,在这一总体目标体系的影响下形成了党派政治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内容和语用效果。

国情咨文是执政党一年一度的工作报告,是典型的政治语篇。美国民众对其高度关注,是影响美国民意的重要风向标。国情咨文同时也是党派集体智慧的发挥和体现,无论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高度重视对其的组织、架构和撰写,其间所展现出的语言的精准、细腻、微妙和睿智堪称语言运用的经典,其语用效果也备受学界关注,对其展开深入解析无疑会开启人类语言运用和研究的新领域。

2. 研究现状

由于概念隐喻理论强大的解释力,国内外学者运用它来阐释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现象。如Lakoff(2002)运用该理论分析了美国两党政治语篇中的隐喻,在该书中他认为美国政治主要是在“国家是家庭”这一概念隐喻的作用下而衍生出的两种不同的家庭道德价值观,即“严父家庭”模式和“慈父家庭”模式。在ThePoliticalMind(Lakoff 2008)和Don’tThinkofanElephant(Lakoff 2004)等书中指出民主党应如何选择恰当的隐喻来传达其政治主张和价值观。Semino(2008)在MetaphorinDiscourse一书中,详细地分析了隐喻在文学、政治、科学和教育类语篇中的作用,认为政治语篇中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劝诱。Goatly(2002)分析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改革法案中的隐喻,认为有些隐喻会导致相互冲突的理解,强调了对隐喻意义理解的重要性。Cameron(2003)以英国小学课堂师生话语为语料,分析了隐喻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的阐释作用,以及在教师课堂管理中的中介作用。 Forceville(1996)分析了商业广告领域中图像隐喻的说服功能,打破了隐喻研究文字分析的传统。在继承前人从认知语义的角度阐述隐喻的基础上,Charteris-Black(2004)将Fairclough(1995)提出的批评性话语分析(CDA)模式与概念隐喻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批评性隐喻分析法(CMA)对隐喻展开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国内学者对政治语篇中隐喻的研究仅仅是近五年内的事。如:陈勇、刘肇云(2009)认为,美国政治家在选择隐喻时受到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不同政治家的隐喻选择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从语义的角度对概念隐喻进行了阐释;汪少华(2011)分析了奥巴马和布什总统对中东政策的演讲,指出隐喻是政治家使自己推行政策合法化的主要手段;梁婧玉、汪少华(2013)以美国两党教育类语篇为例,分析贯穿两则法案中的三个隐喻,认为奥巴马的隐喻更能凸显公平和平衡;吴丹苹、 庞继贤(2011)以布什总统执政八年期间的演讲为语料,分析了布什为赢得民众支持其发动伊拉克战争,演讲中通过概念隐喻的选择产生了劝诱效果;凤群(2013)分析了美国从里根到奥巴马时期的四位总统是如何在总统竞选、国情咨文、发动战争等演讲时选择不同的隐喻实现各自的政治神话,并重点关注了几位总统隐喻选择的特点。对照Charteris-Black的批评性隐喻分析三步骤,即隐喻识别、隐喻理解和隐喻阐释,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关注文本中隐喻的识别和理解,忽略了民众(隐喻受众)对隐喻的解读问题。

van Dijk(1997)认为,不能把政治语篇的主体局限在话语者(addresser或persuader)身上,对政治语篇绝大多数的分析忽略了听众(addressee或persuadee)的角色。因此,对于受众的反应的关注和分析是政治语篇分析不可忽略的因素。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深入阐释政治语篇中特定隐喻策略选择及其语用效果产生机理是如何实现的;二是说话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如何完成对受众的认知操控和对接的。

3. 美国两党政治语篇的隐喻策略分析

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是以网络形式呈现出来的,某一词项的规约意义必须包括其所涉及到的整个网络,而不是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节点。(Langacker 1987)一个词项不仅包括了一个固定的、有限的和独特的语言意义表征,而且提供了一个达到无限多的概念和概念系统的路径。(束定芳 2008: 76, 79)由此可见,意义的建构不是依赖句子本身的字面意义,而是一个动态的认知和意义构建过程,即概念化。(Evans & Green 2006: 363)在意义的建构过程中,隐喻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化手段。

3.1 美国执政党的隐喻策略分析

笔者首先进行隐喻识别过程(MIP)分析。(Charteris-Black 2004; Pragglejaz 2007)我们对国情咨文2014仔细阅读后,找出各类隐喻的关键词。运用测量隐喻表现力的公式——隐喻共鸣值=∑类符*∑形符,利用WordSmith统计后,将其主要的隐喻域源及类符、形符和隐喻共鸣值统计如下表:

表1 国情咨文(2014)的主要隐喻域源及类符、形符和隐喻共鸣值

不难看出,在国情咨文中,奥巴马主要运用了三个隐喻:(一)美国发展是旅程;(二)美国是建筑物;(三)国际关系是比赛。

1. 美国发展是旅程(AMERICAN DEVELOPMENT IS A JOURNEY)。如:

(1)Five years ago, wesetoutto change the odds for all our kids.

(2)Millions of Americans aremovingthis counterforward.

(3)It will require tough choicesalongtheway.

(4)To help more young men of color facing tough oddsstayontrack.

在奥巴马的隐喻策略中,旅程是源域,美国发展是目标域,我们可以得到以下隐喻蕴涵:

图1 旅程和美国发展间的映射关系注:上图箭头表示映射,后文出现的隐喻映射关系与此类似,不再一一列出。

在以上四个例句中,奥巴马精心选取真实片段,回顾执政以来(1)到目前美国状况(2),再到中间的艰辛(3)以及对未来的展望(4),同民众共同回忆五年来的执政过程,试图架构 “一切都历历在目,感同身受”的情感,强化对其执政以来美国发展的共同认知。描绘一幅让人憧憬的愿景、增强人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是政治语篇的一个重要特点(Charteris-Black 2004: 87),其目的在于使民众感受到:美国的未来是美好的,但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美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因为旅途中的挫折和挑战是难免的。

Goatly(1997: 158)认为隐喻能起到激活民众积极心理结构的语用效果。让民众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正是以奥巴马为首的执政党希望在民众心理架构的积极情感。支撑以上隐喻表达式的深层概念隐喻即任何有目的的社会活动都是一场沿着既定路线到达目的地的旅行(PURPOSEFUL SOCIAL ACTIVITY IS TRAVELLING ALONG A PATH TO A DESTINATION)。此外,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是有意义的(ANY PURPOSEFUL AVTIVITY IS WORTHWHILE)、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是道德的(ANYTHING WORTHWHILE IS MORAL),这两个概念隐喻与旅程隐喻相互作用产生了政治是道德这一更深层次的概念隐喻(POLITICS IS MORALITY),从而使得民众对政府的态度不再囿于个人利益,而是一种道义判断和选择。以上几大隐喻形成了嵌套隐喻群,增强了政治语言的说服力和道义煽动性。

2. 美国是建筑物(AMERICA IS A BUILDING)。如:

(5)It is time to heed the call of business leaders, labor leaders, faith leaders, and law enforcement andfixour brokenimmigrationsystem.

(6)And the defining project of our generation is torestorethat promise.

(7)Andweakenedthe economicfoundationsthat families depend on.

奥巴马把美国比作一个建筑实体,力求说服民众巩固和发展美国经济,实现美国繁荣,其过程本身就是从事一项建设性的工程。上述例句表达了他和政府要重振美国经济的决心。此外,旅途和建筑隐喻在概念方面具有推进性、目标指向性、历时长久性的共同特征,都离不开“导游”、“设计师”一类的引领人物,都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Charteris-Black 2004: 95)如果说旅途在目标的指向上是横向的,那么建筑物的目标指向则是纵向的,奥巴马巧妙地运用了这两个隐喻旨在向美国民众表达他和政府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实现美国发展的政治理想。(5)、(6)、(7)句所体现的深层概念隐喻是:任何有意义的活动都是一个建筑过程(WORTHWHILE ACTIVITY IS BUILDING)。同样,这一概念隐喻与上是道德的(UP IS MORAL)和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是道德的(ANYTHING WORTHWHILE IS MORAL)这两个概念隐喻相互作用,使得“政治是道德”这一概念继续得到强化。

3. 国际关系是比赛(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IS A GAME)。如:

(8)China and Europe aren’tstandingonthesidelines. Neither should we.

(9)This is an edge America cannotsurrender.

(10)We also have the chance, right now, to beat other countriesintheracefor the next wave of high-tech manufacturing jobs.

(11)You see, in a world of complex threats, our security andleadershipdepends on all elements of our power.

在国际社会形势复杂和美国在中东、亚洲地区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保持自己引领世界的地位成为美国新的政治主张。例句(9)、(10)、(11)中,隐喻均隐含体现的是美国想要领导世界的意识形态这一思想,这些隐喻同样能激活民众积极的心理结构,增强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种高效的语言修饰策略,隐喻能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现象与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结合起来从而在民众心中激发起强烈的情感反应。(Charteris-Black 2005: 9)

3.2 共和党的隐喻策略分析

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以后,参议院中的共和党立即发表演讲批驳。我们运用WordSmith对共和党的演讲进行统计后,常见隐喻域源及类符、形符见下表:

表2 共和党隐喻域源及类符、形符和隐喻共鸣值

不难发现,共和党演讲中主要的隐喻有:(一)改革是旅途;(二)分歧是战争;(三)发展是赛跑。

1. 改革是旅途(REFORM IS A JOURNEY)。如:

(12) Theymarchedforwardon aroadtowardthe kind of government they did want.

(13) if we can see beyond those who entice us withthewayout

(14) As a nation we are, once again, at a criticalturningpoint.

(15) The new generation of reformers still has a longwaytogo.

(16) It’s time to choose anotherpath.

和奥巴马一样,共和党也运用旅途这一域源,目的在于向人们展示改革道路的艰辛。其中,例 (12)回顾了历史上改革者的勇气,例(13)让民众看到当今政府的错误领导,例(14)意在指出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最后例(15)、(16)指出了改革是刻不容缓的。两种旅途中旅行者都是美国人民,但路线不一样,所要到达的终点也不一样,原因是由不同的人(两党的不同政策)引领。共和党使用这一隐喻试图对奥巴马所架构的场景进行解构,指出美国社会当前存在的现实矛盾,其根源在于政府的错误领导,改革政府则是唯一的出路。我们利用WordSmith发现其演讲中“政府”一词出现了56次,与政府搭配的均是批评指责性的词语。如图2所示:

图2 共和党演讲中与“政府”搭配的词语部分

Lakoff(2002, 2004, 2008)和Lakoff & Wehling(2010)均认为,每个词语都由一定的感情来定义。共和党智囊团主要成员Luntz曾说:“我们生活的80%都是情感,只有20%是理智。比起别人怎么想的,我更在意别人怎么感觉的。”(Luntz 2006, 2009)他也极力强调语言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尤其强调要使用能激发情感的词汇。神经病理学家Damasio(2000)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从生物学的角度也阐释了语言、情感和行动的密切关系。因此,由词语激活的感情对受众解读政治语篇起到了关键作用。不断重复一些概念也是政治家们为达到劝诱目的所使用的语言策略之一。

2. 分歧是战争(DISAGREEMENT IS A WAR)。如:

(17) We have had no choice but to engage in a number ofprotestsagainstour current president’s Washington-centered agenda.

(18) As Americans we must always be willing tofightthe Boston-typebattles.

(19) Many Americans are now seeing why some of usfoughtsohardto stop thistrain-wreckover the last years.

对于两党在很多方面意见不一致造成的不合,共和党人采取强硬的立场:斗争到底。这也是严父模式的典型特点。严父在道德上有去伪存真、识别真假的能力,如果任何人(尤指民主党人)威胁到自己的权威时,只有通过严厉的惩罚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尽管共和党内部在一些国内政策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但巧妙运用战争隐喻可以缓解内部矛盾。Rigney (2001: 63)认为,许多政治领导人物通常利用真实存在的或者是假想的外部敌人来平息内部的意见分歧,从而增加内部阵营的凝聚力。从旅途到战争,共和党人的立场不断明晰,态度更加强硬,对于民众所产生的积极心理结构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3. 发展是赛跑(DEVELOPMENT IS A RACE)。如:

(20) Where families are struggling just to get by and can’t seem togetahead.

(21) The President’s lofty rhetoric ignored the fact that this administration continues toleavepoor and middle-class familiesfurtherbehind.

(22) Because government is inherently bad at pickingwinnersandlosers.

Mike Lee和Rand Paul的演讲中充满了竞争的词语。赛跑ICM映射到美国发展ICM上,就有以下隐喻蕴含:第一,美国人民是参赛者;第二,市场是裁判,而不是政府;第三,首先到达终点的人应该受到奖励。这也反映了共和党自由市场经济(laisser-faire)政策的意识形态。所以他们认为国家经济运行应该由市场来决定(let the market decide),任何政府的宏观调控都属于破坏游戏规则。为了鼓励公平竞争,共和党人提到要平整场地(level the playground)。但共和党人不能明说国内人民的关系是相互竞争,而是通过赛跑这一源域简化了政治概念的复杂性。隐喻的主要功能涉及对现实的表征(Semino 2008: 31),突出源域的一部分而隐含另一部分,这其实也暗含了说话人的价值观、立场和意识形态。因为在赛跑这一范畴内,其凸显(原型)特征是比赛的公平性,此处共和党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表露无遗。共和党人充分利用人们范畴化时按原型思考的特点来委婉表述其政治立场。(Lakoff 1987)同样,这一隐喻把抽象的发展形象化成具体的赛跑,有利于人们认识理解这一问题,但这一隐喻也掩盖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过分强调竞争而忽略同胞之间的合作与互帮互助,即共情。这一隐喻源自于严父模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即世界充满险恶,人性本恶,人与人之间都是利益的角逐与资源的竞争。他们把追逐自己的利益看成是可以理解的理智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简单的示意图来描述两党之间的隐喻使用和架构-解构关系,见图3:

图3 两党所使用的隐喻和架构-解构关系示意图

4. 研究结论

第一,两党都运用了旅途和比赛(赛跑)两个始源域,来映射两党的不同政治立场和抱负。奥巴马把发展视为旅途,人民是旅行者,需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可以达成目标;而共和党把改革视为旅途,是向人民传递改革的决心,希望人民看到美国国内的现实问题,希望人民参与到改革中来。奥巴马把比赛映射到国际关系上,意在转移民众视线,暂时忽略国内矛盾;而共和党把美国发展视为比赛,强调人民之间的竞争,忽略同胞之间的合作和依存关系。两党对发展采取不同的隐喻来架构,本质上反映了两党不同的家庭道德价值观:奥巴马强调每个公民在发展中的作用,反映了慈父家庭中每个成员平等的价值观;共和党的态度反映了严父家庭模式中孩子通过竞争才能独立和自律的价值观。

第二,两党采取的不同隐喻:建筑和战争。奥巴马从整体着眼把美国比作建筑物;而共和党则把两党之间的意见分歧视为战争。共和党选取战争这一框架来构架两党之间的矛盾是基于概念隐喻:生活是一场奋力求生的斗争(LIFE IS A STRUGGLE FOR SURVIIVAL),这也与共和党严父家庭的道德观念紧密相关。战争与建筑的区别在于:战争是毁灭性的,建筑是建设性的。选取战争还是建筑,取决于演讲者想传递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两种不同的情感也传递了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第三,就两党分别使用的三个隐喻来说,奥巴马所使用的建筑隐喻更能激起人民希望、爱国主义等积极情感;而共和党运用战争、竞争隐喻更容易激发民众的竞争、仇恨等消极情绪。奥巴马采用积极的态度来建构美国国情,作为反对党的共和党总是对奥巴马所构架的现实、未来和民众的积极心态进行解构。

概念隐喻理论视隐喻为一种无意识的认知过程,而批评性隐喻分析认为隐喻选择是有意识的。表面上二者似乎矛盾,但其实不然。 Fairclough & Fairclough(2012)在其批评性话语分析中曾说道,话语分析应该包括对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的分析,即对话语产生(discourse production)和话语阐释(discourse interpretation)进行分析。因此,我们认为隐喻分析也应该对隐喻产生和隐喻阐释做出分析才能详尽其意义,这就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了。本文认为,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完整地解读隐喻对政治语篇意义的产生和理解的作用。

综合分析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演讲中所使用的主要隐喻,我们可以看出奥巴马的演讲在隐喻的选择上意在激活民众的积极心理结构,作为在野党的共和党同样运用概念化隐喻手段对奥巴马所架构的积极心理结构进行了解构。政治家们使用的概念化手段与人们解读政治语篇时所使用的范畴化等认知机制相互作用,对人们解读政治语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概念隐喻的认知特点与政治家有意识地选择隐喻相对接,即通过实现概念化手段和认知机制的对接从而影响民众的认知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由于这些认知过程和概念化过程都是自动的、无意识的,政治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就无意识地灌输给了人们。

注:本文的语料来源

① http: //www.whitehouse.gov.

② http: //www.realclearpolitics.com/video/2014/01/28/sen_mike_lee_gives_tea_party_response_to_state_of_the_union.html.

③ http: //www.randpaul2016.com/2014/01/senator-rand-paul-response-state-union-2014/.

Cameron, L. 2003.MetaphorinEducationalDiscourse[M]. London: Continuum.

Charteris-Black, J. 2004.CorpusApproachestoCriticalMetaphorAnalysis[M]. New York: Palgrave-Macmillian.

Charteris-Black, J. 2005.PoliticiansandRhetoric:ThePersuasivePowerofMetaphor[M]. New York: Palgrave-Macmillian.

Cook, G. 2001.TheDiscourseofAdvertising[M]. London: Routledge.

Damasio, A. 2000.FeelingofWhatHappens:BodyandEmotionintheMakingofConsciousness[M]. San Diego: Harcourt Incorporated.

Evans, V. & M. Green. 2006.Cognitive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Fairclough, I. & N. Fairclough. 2012.PoliticalDiscourseAnalysis[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Fairclough, N. 1995.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M].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Forceville, C. 1996.PictorialMetaphorinAdvertising[M]. London: Routledge.

Goatly, A. 1997.TheLanguageofMetaphor[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Goatly, A. 2002. Conflicting metaphors in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Educational Reform Proposals [J].MetaphorandSymbol17(4): 263-294.

Lakoff, G. 1987.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2002.MoralPolitics:HowLiberalsandConservativesThink[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2004.Don’tThinkofanElephant:KnowYourValuesandFrametheDebate[M]. Vermont: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Lakoff, G. 2008.ThePoliticalMind:ACognitiveScientist’sGuidetoYourBrainandItsPolitics[M]. New York: Penguin Group.

Lakoff, G. & E. Wehling. 2010.TheLittleBlueBook:TheEssentialGuidetoThinkingandTalkingDemocratic[M]. New York: Free Press.

Langacker, R. W. 1987.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 1:TheoreticalPrerequisite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untz, F. 2006.WordsThatWork:It’sNotWhatYouSay,It’sWhatPeopleHear[M]. New York: Hyperion.

Luntz, F. 2009.WhatAmericansReallyWant...Really:TheTruthaboutOurHopes,Dreams,andFears[M]. New York: Hyperion.

Pragglejaz, G. 2007. MIP: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 [J].MetaphorandSymbol(1): 1-39.

Rigney, D. 2001.TheMetaphoricalSociety:AnInvitationtoSocialTheory[M].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Semino, E. 2008.MetaphorinDiscour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Dijk, T. 1997. What is pol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J].BelgianJournalofLinguistics(1): 11-52.

陈 勇, 刘肇云. 2009. 隐喻政治与政治隐喻:论美国政治家的政治隐喻 [J]. 外语教学(1): 25-29.

凤 群. 2013. 隐喻和政治神话的实现: 美国总统演讲的批评隐喻分析——从里根到奥巴马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 18-22.

梁婧玉, 汪少华. 2013. 当代美国政治的隐喻学分析——以教育类语篇为例 [J]. 外语研究(4): 10-16.

束定芳. 2008. 认知语义学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汪少华. 2011. 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以布什和奥巴马的演讲为例 [J]. 外语与外语教学(4): 53-56.

吴丹苹, 庞继贤. 2011. 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说服功能与话语策略——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J]. 外语与外语教学(4): 38-43.

猜你喜欢

共和党隐喻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共和党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