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卷的变脸与心声
2014-09-17胡高
胡高
摘 要: 2014年的江苏语文卷的内容与形式变化较大,对于不少以题海战略为主的学生影响很大,对不少指导备考的教师也震动很大。本文主要阐述了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变化,分析了试卷的指导思想和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引导倾向,提出了相应的启示与语文教学反思与措施。
关键词: 高考语文 变化 导向 反思
一、观察变脸
一年一度的高考备受关注,“高考指挥棒”让备考师生敬畏不已,老师和考生难免要看高考卷的“脸色”行事。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无疑让很多师生叫苦,可谓来了个大变脸——试卷的内容与形式变化较大。
2014年试卷上的基础知识部分,让大量训练字音、字形、成语、病句和语言运用主观题的考生失望了,卷面上只保留了“半题”成语题。自2008年江苏省高考制度改革以来,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惯用的考试题型是两道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共15分。在选择题部分,采用字音字形二选一、成语病句二选一的题型。在2014年的考卷中,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总分保持不变,却出现了5道选择题。这是继江苏省自主命题以来从未有过的情况。
2014江苏语文卷变脸的还远不止这些,还包括文言文部分从文章体裁的选择到题目的类型都出现了较大改变,考生看到的已不再是常见的传记类文言文,而是柳宗元回复的一封书信。选择题由之前的3道减为2道,文言文翻译由之前的3句减为2句,增加了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理解的主观题。尽管第一题仍延续以往的实词考察,但是所涉及的实词与备考有出入,曾经划定了120个考查实词,但2014年仅一个有“爱”字是120个实词中的,其余全是“节外生枝”。文言虚词已有多年未单独设题了,重新考查虚词。文言翻译的句子数量减少,但是考察的深度有所加深。
诗歌鉴赏题,由往年单独考查一首诗变为两首诗的比较阅读。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第一次出现外国作品。2014年所考篇目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选段,对于没有读过全文的考生来说,很难精准地把握题目。好在出题人并不是特别刁钻,仍然给出了让考生只根据所选文段便可写出答案的题目,考生不至于无从下笔。天下第一大题——作文题,一改从2005年沿用至2012年的命题作文形式,连续两年考了材料作文。投入到全国高考作文的变革中,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察,并且关注人文精神。
二、揣摩心声
面对如此多的变化,许多以“小题狂做”、“地毯式搜查”、“疯狂训练”等形式组织高考复习的师生惊呼:“我们上当了。”“语文白复习了。”“语文没法教了。”……一位高三语文老师甚至坦言自己做了一遍试题恐怕只能得到100分左右。我们相信江苏全省定会有许多高分,但在如往年相同评改标准的情况下,2014年江苏语文均分不会高。具有较为深厚语文素养的学生自然能够脱颖而出,但恐怕有些依靠题海战术的学生会成绩不佳。不少师生感到被试卷的变脸所伤——试卷的这次变脸将成为他们的悲情故事。有人抱怨命题者“不按套路出牌”。
蒙受悲情的老师何不跳出圈外,透过试卷的变脸反思和揣摩试题的导向与心声呢?新的“出牌套路”体现怎样的思想呢?这份试卷与考查语文学科的本质目标是否一致呢?
笔者认为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是能够考出学生的语文功底的。试卷的每一个题目都是能够从不同角度发挥考语文的功能的,能够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性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上规定的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高考试题能够在以上五个方面加以检测。
江苏高考语文命题组与阅卷点负责人南师大文学院院长骆冬青教授表示:“今年的考卷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一种明显的导向作用,那就是从以知识为导向过渡到以能力为导向,以文本为最重要的考核点。”
总体上看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整体结构创新明显;与往年相比,2014年的试卷弥漫浓郁的古典气息,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与往年相比,2014年试卷的思辨性增强。作文题材料富有现实针对性和哲学思辨性,且不是简单的对立矛盾关系。作文的导向性非常好,切合高中作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既易于有独立思想和个性思考的考生发挥,又能让饱读诗书、热爱写作的考生一展身手。
三、反思策略
高考仍将继续,备考需要反思。
2014年的高考卷似乎在提醒我们,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应特别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注重学生感悟力的培养,注重思想内涵的考量。无论是语基题中的词语辨析、对仗判断、得体用语、语序排列、漫画解读,还是文言语感、诗词赏析都少不了学生的整体感悟力,少不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无论是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深度挖掘人物”,还是论述类文本中关键句的内涵阐述,都少不了相应的思维能力和长期的阅读积淀。无论是文言文中的文意筛选提炼,还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都少不了学生感悟力、思想深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参与。
这些能力的获得,如何落实在平常教学中呢?归根到底仍然是坚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反观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功课繁多,但学生的知识贫乏;生活丰富,但学生的思想贫乏;学习渠道宽广,但学生的语言贫乏;学习条件优越,但学生读写贫乏;教学条件日益改善;但语文课堂趣味贫乏,等等”。教学与备考必须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题海战术”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的考卷面前,反而连应试都不灵了。我们需要努力寻找一条跨越障碍的有效途径。有些教师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欠缺的,只有真正按照这样的三维目标努力践行,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的启示下,笔者认为更需要重视如下四点:
1.知识与能力并举,注重能力。我们应该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前提,以语文知识系列为主干,以课文为范例,以思维训练为主攻方向,以实施创造性语文教育为突破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课外活动为保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并重,严抓过程。传统教学中,往往提倡“苦学”“死学”“学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注重最终结果,只要考试时写上既定的答案,就算万事大吉,这实际上与语文教学要求相差甚远,我们应着眼于诱导、引导、疏导、指导,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并且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积极拓宽思维空间。另外,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确保学生坚持学习。
3.精读与泛读结合,强化泛读。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本篇所说的“精读”主要指针对课本上的课文范例,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将这些经典范文读懂读透,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深入研读并探究思想精髓。通过这种精读,学生得法于课内。语文教学更需要重视得益于课外。只注重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来源于丰富的课外阅读。本篇讲的“泛读”主要指课外的自我阅读。当然这种阅读可以是在老师引导下的有针对性的阅读,也可以是按照兴趣和自身需要的个性化阅读。选择的阅读材料应该以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的名家名著或名篇为主。这种阅读是学生积淀思想、增强感悟力的必不可少的过程。
4.语言与思想关联,强调思想。语文学习的过程无疑能让学生读懂语言和运用语言,然而思想深刻的语言才更具有魅力。这正是高考中考查的重点所在。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感慨地说,许多同学却犯了“失语症”,一旦握笔为文,左支右绌。在作文中有太多套话、废话,思想极度贫乏。语言和思想关联,思想依靠思维表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使命,是语文教学的另一个中心任务。王立根说:“作文要想写好,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全方位开放的人,一个视野开阔的人,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如何让学生保持开放,视野开阔,内心世界丰富呢?如果说语言积累解决了语文教学的技术层面问题的话,那么,思维发展则解决了语文教学的思想层面问题。我们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营造开放的氛围,防止灌输某些程式化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敢想敢说。通过阅读和生活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掘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