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名校的历史文化 推进创新学校课程建设
2014-09-16顾助东
顾助东
摘要:学校课程是培养学生智能的最重要载体,创新学校课程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名校的历史文化对创新学校课程具有价值导向、资源支撑、激励鼓舞、生态熏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运用好这笔财富,对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等在内的创新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普通学校也具有示范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名校历史文化;创新;学校课程;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29-2一、名校历史文化对创新学校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
名校通过自身丰富的办学实践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使每一个从名校走出去的毕业生,都鲜明地烙上名校个性特色的文化标志。在名校文化中,其精神层面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等方面对师生发展和学校的课程建设影响巨大。
任何学校都必须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学校对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及其随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会形成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绩。名校之“名”首先应该是其办学理念的先进,并集中体现在名校校训上。江苏省海门中学的前身师山书院,其院训为“正谊明道”,为道光皇帝所赐,其意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谊重在道德,明道重在学问,“前者规定了生员立身行事的准则,后者指明了生员安身立命的依据,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1]显然,此时的校训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经过200年沧桑巨变,昔日的书院已经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省的首批四星高中,学校提出了“敦品力学 大气卓越”的校训,生动地诠释了学校“敦品”以立德,“力学”而树人的办学理念,训育师生成为志存高远的各行各业的领军人和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魂灵,而校训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名校的文化精髓,学校文化场的强大影响,对创新学校课程建设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因为,学校建构什么样的课程结构体系,开出哪些课程,建设哪些校本课程,都必须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观、质量观、才人观、学生观做出回应,不能仅仅满足于国家课程的照抄照搬,而要在课程的编排宗旨、内容选择、难度拓展、活动设计、作业形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创新,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不仅如此,还要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需求,创建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以满足名校学生发展的特定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对课程创新具有很强的规定性和引导力。
二、名校历史文化对创新学校课程的资源支撑作用
名校在较长时期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为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和资源支持。学校课程必须走校本化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名校历史文化对创新学校课程的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质师资资源。名校培养名师,名师发展名校,名校之名在于教师之“名”,毫无疑问,名校的优秀的历史文化,如膏腴的土壤,如滋润的空气,哺育了一批批优秀教师,成就了一个个名师。名校是优质师资的高地,名校中的各级各类的优秀教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为创新学校课程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名校悠久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优良的办学声誉,也更容易引进外校和外地的高素质人才,不少优秀教师放弃原来学校的优厚待遇,来到名校,为的就是名校有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和宽松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广阔舞台。
二是校史资源。名校的发展史就是社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是把学校历史文化精神薪火相传的文化发展史,是学校一代代师生员工风雨同舟、不屈拼搏的奋斗史。一所名校,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值得珍视的教育资源。学校课程要创新要发展,就要从名校自身的历史中挖掘宝贵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资源,使课程建设更显校本化、特色化。多年来,江苏省海门中学一直把爱国主义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主线,上世纪90年代初,《新华日报》以“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为题加以报道。新课改以来,学校紧紧围绕校史资源,开设了多门“价值类”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学校史、知国情,牢记过去,拼搏未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校友资源。名校的名校友遍布天下,在政治、经济、学术或其他领域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他们既是名校文化的养育者受益者,也是名校文化的建设者,不少名校友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常念反哺母校。名校要用好这笔无可估量的财富,在承继学校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汲取名校友在科技前沿、从政经历、戎马生涯、商海搏击、国际舞台等方面的所得所获,结合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学生开出一门门富有时代特色的、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课程,为学生成长搭建好平台。通过校友资源,可以同高校联系,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美国高校的先修课程、AP课程等,为高中生尽早接轨高校教育、接榫人文科技前沿而做好准备。
四是社会资源。名校就是品牌,名校就是一种价值,它也是吸聚社会资源的洼地。无论是学生家长、学校所在社区、还是当地政府企业,都会对名校高看一眼,厚爱有加。名校在尽力为学生、学生家长服务好的同时,还要反哺于社区和社会,更要做好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学校课程这篇文章。把有利于学生快乐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性资源吸聚过来,整合起来,为我所用,使校本课程的研发开设拥有丰厚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不断地提升课程创新的档次。
三、名校历史文化对创新学校课程的激励鼓舞作用
名校之“名”,更有一批批的名校友的价值证明,没有为社会做出显著贡献的名校友的直接证明,哪怕学校的办学历史再长、校园面积再大、在校师生再多,也成不了名校,而只能是一所老校、大校。名校友是名校的标志和品牌,也是激励后生努力奋进的榜样。什么是榜样?一位哲人回答得好,所谓榜样,就是证明了某种可能性。名校友之名,就在于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研究,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做出了公认的有影响的贡献。江苏省海门中学著名校友遍布在全国的各个行业,近年来较为著名的有崔维兵、崔维成两兄弟,一个研究“神九”,一个是“蛟龙号”的第一副总设计师,他们为中国人实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适时地邀请他们,把他们的励志奋斗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成为一门人人喜欢的校本课程——著名校友对话课程。事实证明,让名校友参与学校课程的创新,对达成课程目标,效果是显著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激发了其自觉成长、自我完善的巨大内驱力。
事实上,名校的历史文化,对在任的教师创新学校课程和研发校本课程也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还是拿海门中学来说,上世纪20年代初,学校延聘的老师就尝试用双语教学,新中国建立之初,学校老师自编教材;上世纪30年的学校名师(也是那时的上海十大名师)邱竹师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弄玄虚不翻花样辛苦干重头看有什么成绩,亦算老师也当徒弟呼应成一气勉之这种精神”生动反映了当年教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民主教学、师生互尊互爱的课程氛围。今天,海门中学的教师以前辈为榜样,积极研发了100余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掀起了一股创新学校课程的热潮。
四、名校历史文化对创新学校课程的生态熏染作用
名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新老教师代际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良好和谐的交互关系,造就了在校学生与毕业离校校友、校友之间的平等有爱相互认同的正向关系,构建了学校内部与社会外环境之间的互动协调的“熵”型的良好关系。确实,名校凭借其深厚悠久的办学历史、优秀的办学业绩、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管理,特别是有成就的名校友群体,逐渐形成了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生态,创新学校课程的工作在这样一个绿色生态结构中而受到感染熏陶,不断获得持续的创新发展能力力和动力。
名校的历史文化环境生态,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自主组织结构,而任何结构都具有相应的本原功能或者是辐射影响功能。校本课程的创新是以提高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前提的,这正与名校文化生态的结构性功能是高度吻合。
今天我们研究揭示名校历史文化对学校创新课程的巨大作用,目的就是要在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时期,应该充分利用好名校历史文化这笔前人创造并留给我们的丰厚财产,深度挖掘,精心锻造,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创新和建设好学校课程,这对一般普通高中创新学校课程也一定会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石鑫.江苏省海门中学百年发展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