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四“适” 有效引导

2014-09-16沈旭初

关键词:把握引导

沈旭初

摘要:落实教师课堂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能“引”会“导”,教师应有效地把握时机、路子、尺度、方法等问题,才能将“导”落到实处。

关键词:把握;四“适”;有效;引导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50-1一、适时——找准导的时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导,有一个时机问题,要导得适时,导得及时。当学生对文本理解无从下手,当学生因知识经验的限制无法深入探究,当学生探究时无意把思维的触角伸向了歧途,当学生间争执不休或把话题远离所要探究的内容……这些时候,教师应加以引导。如教《早发白帝城》一诗,有同学提出:“从‘一日、‘啼不住‘已过等词语感受到李白回江陵的速度之快,心情之急切,那诗人为什么如此急切呢?”教师应及时向同学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同学们知道该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东归时所作,那么领悟诗人内心的激动之情将不是难事了。

二、适路——认清导的方向

所谓适路,就是说教师引导的路子要对头,要和文章作者的意图相一致。学生在自主探究课文时,由于对课文内容仍感悟不够,对作者思想仍理解不深,往往会产生和文本思想有失偏颇的理解,或甚至错误的理解,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向文本靠拢,为学生“开路、搭桥”。

例如在教《装满昆虫的口袋》,同学们谈论着阅读的收获,纷纷觉得法布尔是一个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坚持不懈的人。可有个同学却举手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法布尔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原因是“他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受到大人的训斥”。

我引导该生从法布尔不听话的原因上进行辨析,明白文本是想通过烘托的手法,更反衬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他的这种全神贯注、忘我研究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是一个好孩子。紧扣课文,通过引导,达到了学生思想到文本的有效回归。

三、适度——把握导的尺度

凡事都要有个度,教学中的导要有度。可以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如教《夹竹桃》,当学生感受月光下夹竹桃美轮美奂的景色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同学们,月光下的夹竹桃如此美妙,它引起了作者那么丰富的幻想,也勾起了你的幻想了吗?你又想用什么方式表现出它给予你的美感呢?”

另外,可以是打破沙锅,一引到底。例如,同学们一接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文本,都觉得哲学家最后一课提出的问题太简单了,于是我顺势激发学生兴趣:“这么简单的问题,弟子们是怎么做的?你认为他们做得对吗?”随着学生理解程度的深入,我又问:“哲学家是怎样做的呢?他这样言传身教的做法对吗?你有什么启发?还觉得这堂课简单吗?你想对这位哲学家说些什么?”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逐步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深处。

四、适法——展现导的风韵

1.以导促思。课文作者的思想往往是蕴含在具体的文本语言中,需要反复咀嚼文字,细细探索品味才能深刻体会。这时,教师的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引着学生触及文本思想,和作者心灵产生共鸣。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我要求学生探究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同学们通过讨论学习,都认为司马迁是‘受父影响、‘完成父愿这两大原因,这时,我利用激情的讲述引导学生思索:“司马迁为将军辩解,得罪汉武帝,含冤入狱,遭受酷刑,关入“蚕室”,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侮辱,但他想到,屈原遭流放还写《离骚》,左丘瞎了眼还写《左传》,他也要‘隐忍苟活……”经过这样一引,学生就不难得知,司马迁更要凭坚强的意志,与命运作斗争,完成《史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以导激情。语文文本,是一所所“精神家园”,那一行行文字,载着浓浓深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音画手段,激情的语言等,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感悟作者的思想,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如课文《广玉兰》,语言优美,为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广玉兰花开的不同形态一段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听悠扬的音乐,看广玉兰的录像,在听、视觉的双重刺激下,用朗读把从文字中积淀的情感表现出来,学生动情地读着,身临其境,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3.以导创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观点,并个性化地对课文体味、研究、理解和感悟。如教完《最大的麦穗》,我鼓励学生评价苏格拉底这位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同学们都很佩服他,认为他“以麦地当教室,以麦穗为课本”;“指导弟子们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讲得少,引得巧,效果好”,很值得学习。我继续引道:“人无完人,同学们能再入文本,或通过课外资料,更全面地来认识这位苏格拉底吗?”一会工夫,就有一同学说有新发现,他说苏格拉底有缺点,就是不爱惜粮食,对他学生随手把麦穗扔在地上而置之不理;这时,更有一位同学结合课外查阅的资料,也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认为苏格拉底一生看不起奴隶,反对人权,顽固不化,最后被判处死刑,这是我们不应该学习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把握引导
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信息的回应策略
浅谈竹笛教学中音准和音色把握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悦读”小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试论戏剧舞台表演中对节奏的巧妙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