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理念在职教德育课堂上的实践与思考
2014-09-15王兆康
王兆康
笔者在职教德育课堂上尝试用“因材施教”的理念成功施教的案例:某次德育课堂上,在课前提问环节,笔者发现同学A非但没准备好笔记本和课本,反而在把弄手机,迟迟没有进入上课状态。在笔者对该同学实施暂扣手机处理后,课堂气氛一度跌入冰点。此时,笔者重复发问,有同学B起来回答,且内容较为理想。笔者灵活机动,借此机会尝试缓解课堂气氛,遂向同学B提出商量,是否同意牺牲本次“加分”(按照规定,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均有加分,作为计算本课程平时分的重要依据)为代价,换回同学A的手机?结果同学B表示同意,并按照笔者的意思,亲手将手机递回同学A手中。这之后,课堂气氛顺利回暖,而同学A在此之后表现甚好,没有再玩手机,按要求认真书写课堂笔记。
一、职教德育课堂的特点
德育课程在职教院校文化基础课中占据重要位置。单从学科自身性质看,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而上升到思想教育高度讲,它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阵地。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职教专业课相比,德育课堂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
(一)德育课堂是与学生心智的对话
德育课堂不能局限于完成知识性教学任务,而要力图实现人心的对话。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内容更广泛,哲学、政治、法律、经济、道德等诸多内容均有涉及。其范围之广,注定会在深度上有所“牺牲”。不难看出,德育课的教学目标明显更倾向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个性和能力的关注。因此可以说,德育课的本质是实现与学生心智的对话。教师在课堂上要设法传递正面世界观,而学生的良好反馈则是心智成长和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二)职教德育课的特殊施教思路
如前所述,由于德育课程在其内容上的天然“硬伤”,加之职教生普遍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德育课堂的知识性教学自然很难有“市场”,这就要求施教者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一番精心思量。鉴于每位学生在各自心智成熟度及能力素质上的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在施教中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做到“人人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之,一旦脱离每位学生实际情况,德育课堂注定会分化为一场“格式化”的“注意事项宣讲会”,教学效果恐难以确保。
二、“因材施教”理念与当代职教德育课堂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摘自《论语·先进第十一》)
(一)孔子“因材施教”理念及典故
孔子提出了两种他自认为最重要的教育方法:一是启发式,二是讨论式。而我们从《论语》很多对话和讨论中不难发现,“因材施教”理念贯穿整个施教活动。
如《论语·先进第十一》当中所述,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一个问题,“知道了就要去做吗”?孔子却做出了不同回答:对子路说,听到了也要征求父兄的意见;而对冉有却说,不要犹豫,听到了就去做。之所以如此,盖是因为孔子看到了这两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例证。
(二)“因材施教”理念对当代职教德育课堂的重大意义
如前所述,孔子是要培养治国人才的,这样的人必定要能做到“活学活用”。因此,“因材施教”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认为当代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教出的学生虽不指望都能走上治国理政之路,但至少要让他们做到“学以致用”。这起码要求学生具备两个心态:一是体会出所学是有用的;二是感受到所听是能接受的。
那么,如何教,学生才会学?如何讲,学生才会听?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施教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让每位学生找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存在感”,进而试图领悟德育课程的真谛,方才彻底达到德育课的施教目的。
三、“因材施教”理念在构建生成性德育课堂中的具体实践
如本文开头所述,笔者在一次德育课堂上试探运用“因材施教”理念得以成功,对此反思良多,其中感悟最深莫过于对建构生成性课堂的思考。笔者认为,对于职教德育课堂来讲,生成性课堂的建构更为重要,乃是贯行“因材施教”理念的绝佳载体。
(一)德育课堂的互动思路
笔者认为,德育课堂上的问答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更强调开放性和包容性。不直接向学生灌输某种“唯一”的答案,而要与学生共同提高和成长,如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一起来感悟”这样的引导语,充分听取来自不同学生尤其是个性化学生的“非主流答案”,甚至从看似荒唐的言论中找出合理的成分,进而加以正向引导,最终建构出生成性德育课堂。
例如,当教师提议讨论“道德与金钱,哪样更重要”时,有些较为个性的学生就在下面小声起哄说:“当然是金钱重要!”此时,施教思路就得从该实际状况出发。一开始支持该种观点(基本的金钱是人们的生存保障);然后分析金钱本身的特点(本身无价值,只是用于交换的等价物);接着讨论金钱的来源(通过人们的本分诚信得来),进而升华(请大家考虑一下,如果一个人总是贪图小利,以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为代价,那他能赚到钱吗?)最终引导学生领悟到“过分强调金钱反而得不到金钱”(欲速则不达)。抓住时机(学生课上一句“不经意”的话)适时构建生成性课堂,实现德育目标。
(二)德育课堂中“计划外事件”的应对思路及实例反思
一般来讲,德育教师的宣教过程相对于学生来说是被动的,即使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策略,恐怕仍然停留在“言传”的技术层次,若能上升到“身教”的至高境界,那么德育效果必定是不言自明的。
四、尝试性结论
作为职教院校当中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德育课要实现人心的对话。教师要想让每位学生切身感受到心灵的震动、能力的提升乃至心智的成长,就必须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路径,把“因材施教”理念贯穿课堂始终。
一方面,通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言传”,启发学生并与之讨论,实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有效利用课堂上的“计划外事件”,充分通过各种“身教”,适时构建生成性德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