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PH术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临床疗效观察

2014-09-14龙庆李俊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4年1期
关键词:消痔胶圈肛肠科

龙庆 李俊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四川泸州 646000)

直肠黏膜内脱垂又称不完全性直肠脱垂、直肠内套叠,是导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最为常见原因[1],其临床表现多为排便困难、排出不通畅、便后不尽感、肛门坠胀、阻塞感等。目前,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多存在术后并发症多、费用昂贵或复发率高等问题。本研究将自动痔疮套扎术(RPH)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与单纯应用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进行对比,研究发现RPH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本病效果确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来自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到我科就诊,经临床诊断为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患者,共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直肠内脱垂诊断标准[2],并排除合并其他肛肠疾病如肛裂、脓肿、肛瘘等及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治疗组中男9例,女22例,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42.17±13.68岁,平均病程4.98±2.49年;对照组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1.29±13.33岁,平均病程5.07±2.54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RPH联合消痔灵注射术治疗。术前清洁灌肠,术前30min均预防使用抗生素。腰腧穴麻醉,采用膀胱截石位。术区常规消毒铺巾,消毒肛管直肠下端,置入透明肛门镜观察直肠黏膜松弛情况,并反复消毒,确定需套扎的部位。在透明肛门镜下,暴露直肠下端松弛的直肠黏膜,将负压吸引接头与外源负压抽吸系统相连接,并确认负压释放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经肛门镜置入枪管并对准所吸入目标,打开负压吸引器,边负压吸引可边适当调整吸引头使松弛的直肠黏膜充分吸入枪头内,当负压达到-0.08~-0.1 MPA时,转动棘轮以击发胶圈,打开负压释放开关,缓慢取出套扎器以释放被套扎的组织。一般选择在截石位3、7、11点距齿线约3cm处套扎,各套扎点错开约1cm以防滑脱,如套扎后黏膜提升不佳,可在各套扎点上方约3cm处再次套扎。若以直肠前突明显者可在直肠前侧串联套扎后,在3、9点位套扎两平面间再分别套扎。在各已套扎组织及套扎间隙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与消痔灵混合液(1∶1)至组织表面苍白。术毕肛内置入1粒太宁栓及纱条。塔纱压迫,丁字带固定。术后嘱患者控制大便3d。

对照组:采用单纯消痔灵注射术治疗。术前准备、麻醉、体位如前。抽取1∶1消痔灵溶液,行黏膜下环状多点注射或柱状注射。点状注射时点与点之间距离约1cm,相互交错排列,每点约0.5mL。柱状注射时,用从齿线上1cm进针至脱垂黏膜上方,边进针边注射,每注约5mL。可在3、6、9、12点位各注射1注。术后处理同前。

1.3 疗效标准 参照1992年第七届全国肛肠学会制定标准[3],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排便造影显示直肠内套叠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排便造影术前术后对比显示黏膜松弛较前明显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排便造影均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 治疗组肛门坠胀9例,尿潴留2例,对照组肛门坠胀7例,尿潴留1例,两组均无术后大出血发生,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经卡方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3个月后有效患者复发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3个月后有效患者复发比较

3 讨 论

直肠黏膜内脱垂(IRP)由Tutile于1903年首先提出[4],是直肠黏膜层或直肠全层套叠远端直肠及肛管,而未脱垂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常引起排便困难、便后不尽感、肛门坠胀、阻塞感等,是导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最为常见原因。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多认为与先天发育或后天因素如长期腹泻、便秘及肛周局部病变等有关。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如硬化剂注射、PPH术及经腹手术等,但其存在远期疗效不明确、费用较高、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

RPH术将脱垂的直肠黏膜负压吸引至枪管内,利用胶圈的弹性收缩作用阻断黏膜的血供,坏死脱落后局部形成疤痕,引起套扎局部的纤维化,致使黏膜、黏膜下层与肌层粘连固定,类似“铆钉”的作用,悬吊松弛的直肠黏膜,有效地消除黏膜的套叠,增加直肠的顺应性及直肠壁的张力,从而缓解肛门坠胀及排便困难等各种症状[5]。在负压套扎后并再在各已套扎组织及套扎间隙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与消痔灵混合液,不仅可使套扎组织体积增大加强胶圈张力而防止其滑脱,而且可使套扎残端产生化学性炎症,纤维蛋白渗出,促进纤维化粘连,从而加速结扎黏膜坏死脱落。套扎间隙黏膜下注射可使套扎不佳部位的直肠黏膜与肌层粘连,作为RPH术的补充治疗而加强套扎的疗效。在采用本法时应注意:行RPH术套扎时应在齿线以上3cm左右部位套扎,一般采用串联套扎或倒三角套扎法,各套扎点应错开1cm左右,以减轻术后肛门疼痛坠胀及避免肠腔狭窄,并在套扎点注射消痔灵混合液,可避免套扎点滑脱并加速结扎组织脱落。在各个套扎点间隙注射消痔灵时应注意注射深度及用量,避免过浅引起黏膜溃疡出血及过深而引起肌层硬化直肠狭窄等。

通过本研究表明,采用RPH联合消痔灵注射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具有疗效确切、简便易操作、术中不出血、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术式,希望本研究能为临床提供较优的治疗方案。

[1]刘宝华.便秘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45-65.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4-27.

[3]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肛肠科常见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J].成都医药,1992,18(4):193.

[4]黄乃建.中国肛肠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97.

[5]吴彬,林晖.自动痔疮套扎器治疗ASAⅡ~Ⅲ级老年痔3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9,15(3):312.

猜你喜欢

消痔胶圈肛肠科
玻璃生产线胶圈辊加工工艺中的控制要点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消痔灵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作用机制
胶圈控制机构探究
消痔灵治疗肛肠疾病研究进展
WRA-S-25型菱形胶圈的研发及生产实践
骶管麻醉应用于肛肠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产妇重度混合痔用消痔灵替代PPH行肛垫悬吊固化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Ω”形胶圈密封机理研究
25G腰穿针超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用于肛肠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继承与创新并重,创建国家一流重点肛肠专科——访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肛肠科主任何永恒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