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治疗Ⅲ期肛裂临床观察(附150例报告)

2014-09-14肖秋平黄卫平林金荣李庚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4年1期
关键词:肛裂肛管静息

肖秋平 黄卫平 林金荣 李庚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肛肠科 福建厦门 361000)

目前对慢性肛裂的手术治疗,内括约肌部分切断以缓解痉挛,同时原发肛裂病灶必须切除扩创使引流通畅仍为基本原则,而具体切断内括约肌的位置以侧位和原位居多。我科采用自行设计的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侧切术)治疗Ⅲ期肛裂,于2004年通过福建省科技厅及厦门市科技局的技术成果鉴定,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解除内括约肌痉挛,降低肛管直肠高压状态,同时创口愈合快、并发症少。笔者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采取次侧切开内括约肌术治疗Ⅲ期肛裂患者15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Ⅲ期肛裂患者均来自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肛肠科住院患者作为治疗组,诊断符合2012年7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讨论通过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肛裂诊断标准[1]。排除并发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血液系统疾病,严重心血管、肝、肾功能损害,伴有腹泻,孕妇,精神病,过敏体质,瘢痕体质者。男64例,女86例;年龄18~62岁,平均(30±2.13)岁;病史1~15年。健康对照组来自厦门市中医院江头社区健康受试者30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采用次侧切术[2]。术前8h禁食,术晨清洁灌肠。手术基本步骤:骶麻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巾。截石位5点肛缘外约1.5cm处作一放射状切口,中号弯血管钳进切口沿肛内方向进入,右手食指进入肛管内,弯血管钳在右手食指的引导下在齿线处穿出,撑开血管钳后,沿血管钳切开皮肤、部分内括约肌,切口两侧用血管钳放射状钳夹,一侧的肛裂(如有皮下瘘可先挑开)、哨兵痔、肥大肛乳头与切缘一并钳夹,另一侧切缘钳夹少许。皮肤稍作剥离后,“8”字贯穿缝扎。术中注意仔细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充分止血。术毕予双氯芬酸钠栓1粒纳肛,凡士林纱条填塞创面,塔形纱布加压固定。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第2日始每日1∶5000PP液坐浴,雷佛奴尔纱条换药。

1.3 观察指标 (1)伤口愈合时间;(2)术前及出院时肛门直肠压力测定(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3)观察患者创面的感染及出院6个月复发情况。

1.4 疗效判定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伤口愈合好,排便通畅,肛门功能正常,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好转:症状改善,伤口缩小,无明显并发症;无效:伤口未愈合,存在不同程度肛门失禁,症状无明显改善。

1.5 质量控制 所有研究对象均由2名副主任以上资历医师按照诊断标准做出明确诊断。由专人逐一对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进行检查,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疗效 15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创面愈合时间12~25d,平均愈合时间(16±2.87)d。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创面感染,出院6个月随访无复发病例。

2.2 手术前肛门直肠压力及正常人肛门直肠压力指标比较 术前肛管静息压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5),肛管舒张压较前显著降低(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2.3 手术前、后肛门直肠压力指标比较 术后肛管静息压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肛管舒张压较前明显升高(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2.4 手术后肛门直肠压力指标比较 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3。

表1 手术前肛门直肠压力及正常人肛门直肠压力指标比较()

表1 手术前肛门直肠压力及正常人肛门直肠压力指标比较()

组别 肛管静息压(kPa)肛管舒张压(kPa)肛管最大收缩压(kPa)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s)治疗组术前(n=150)19.22±0.34 3.56±0.17 23.25±0.40 40.55±2.86正常对照组(n=30) 8.59±0.16 4.97±0.24 23.59±0.25 41.82±1.17 t 39.946 -5.940 -1.47 -0.741 P 0.00 0.00 0.17 0.48

表2 治疗组手术前、术后肛门直肠压力指标比较()

表2 治疗组手术前、术后肛门直肠压力指标比较()

时段 肛管静息压(kPa)肛管舒张压(kPa)肛管最大收缩压(kPa)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s)术前 19.22±0.34 3.56±0.17 23.256±0.40 40.55±2.86术后 8.82±0.27 4.85±0.18 23.39±0.25 39.91±3.69 t 20.594 -5.869 -0.880 0.385 P 0.00 0.00 0.40 0.71

表3 手术后肛门直肠压力指标比较()

表3 手术后肛门直肠压力指标比较()

(kPa)肛管舒张压(kPa)肛管最大收缩压(kPa)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s)组别 肛管静息压治疗组术后(n=100)8.82±0.27 3.56±0.17 23.25±0.40 39.91±3.69正常对照组(n=30) 8.59±0.16 4.97±0.24 23.59±0.25 41.82±1.17 t 0.884 -0.439 -1.154 -1.559 P 0.398 0.67 0.28 0.15

3 讨 论

肛裂属于肛肠外科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常伴出血、周期性剧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肛裂的本质是缺血性溃疡,是内括约肌痉挛诱发的结果。括约肌高张力可诱发肛管皮肤缺血,因缺血而导致肛裂形成;降低括约肌张力,则可恢复肛管皮肤血供,促进肛裂愈合,因此解除内括约肌痉挛,消除肛管高压,是治愈肛裂的唯一途径[3]。

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是我科针对Ⅲ期肛裂常用术式的不足而设计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前期研究表明该术式创面愈合时间短、疼痛轻微、出血少、感染率和复发率低[4],安全有效,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观察病例15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期间无创面感染病例,出院随访6个月亦未发现复发。肛裂患者术前肛管静息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肛管舒张压则明显低于对照组,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考虑是肛管皮肤形成溃疡创面,皮下感觉神经末梢显露受到粪块和炎症刺激,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肛管处于紧缩状态,肛管不如正常人松弛,故肛管静息压高于正常人(P<0.01),而肛管舒张压低于正常人(P<0.01),治疗上应松解肛管,解除内括约肌痉挛。术后肛管、直肠静息压很快就下降,肛管舒张压则回升,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其他相关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能扩大肛管周径,松解肛管,降低了内括约肌张力,解除了内括约肌痉挛,降低高肛管压,改善了肛管的力量结构及排便时压力分布状况,减少了再损伤机会,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炎症消退,有利于局部组织的修复,从而有效地阻断了Ⅲ期肛裂长期不愈合的恶性循环,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为临床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Ⅲ期肛裂采用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进行治疗,可显著降低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亦明显回升,且能保障肛门功能的完整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慢性肛裂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1]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S].2012.

[2]耿学斯,赵斌.次侧切术治疗Ⅲ期肛裂60例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6):13-15.

[3]耿学斯,赵斌,郭毅,等.次侧切术治疗Ⅲ期肛裂前后肛门直肠压力对比分析[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4,10(4):254-257.

[4]耿学斯,郭义,黄卫平,等.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治疗Ⅲ期肛裂临床研究[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3,23(9):9-10.

猜你喜欢

肛裂肛管静息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的对照研究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30例肛裂手术临床治疗分析
首发抑郁症脑局部一致性静息态MRI对比研究
外括约肌皮下部离断术治疗肛裂5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肛裂防治中的运用
改良肛裂切扩术治疗肛裂60例报告
静息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