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途径
2014-09-12张小宁
张小宁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动学习 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88-01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参与热情很高。但越是到高年级,课堂就越沉闷。那么,如何打破课堂“僵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不再陷于“沉闷”的泥潭,让语文课焕发出新的光彩呢?经过尝试、总结、反思,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我们都知道,孩子有了学习的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方向,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节语文课要学习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后,要把教学目标细化,分成一个个子目标,让孩子稍稍“踮起脚”就能够得着,逐个击破,逐级上升。比如在进行语文第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把教学目标分成生字认读—新词理解—分段朗读—全课朗读—归纳文章大意等环节。把教学目标细化分解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最终达到目标。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也就是说,如果所要学习的材料本身就具有吸引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内在的兴趣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因此,教学决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发挥教材中潜在的情趣性因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同时,还要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影视再现、音乐烘托、实物演示、图画呈现等,这些手段可创设一种可感可知、有声有色、亦虚亦实的情境,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和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其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学《长江之歌》这一课时,笔者恰到好处地出示了长江的自然风景图片,配上令人振奋的音乐。学生反应很热烈,他们被祖国的大好河山深深地激奋着、感召着,一个个踊跃发言,形成了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孟子说:“教亦多术矣。”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主动、活泼地发展。当然,各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学中应灵活运用。
三、鼓励互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指挥棒,它决定着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教师积极的评价语言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对学生有一种方向性的引导和暗示。比如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或词不达意时,教师应肯定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并鼓励学生:“老师知道你心里明白了,可能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请坐下来再思考思考。”这样的评价可以消除学生害怕出错的心理,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而对于回答问题时容易紧张的学生,应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们:“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特别是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更要多鼓励,决不能斥责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他们答对了,要用夸张的语气给予赞扬:“你回答得真好,太棒了!”这样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也就乐于接受知识,乐于在大家面前表达了。总之,要尊重学生,不给发言的学生增加心理压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竞争激趣,拓展学习空间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适当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比如朗读比赛、写字比赛、口头造句比赛、辩论赛等,以满足学生实现内在价值的需求。现在的学生,不仅好奇、好动、好问,逆反心理也很强,许多同学不满足于现状,热衷于辩证问题,而竞赛能促进学生自始至终处于最佳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所以,教学中适当进行一些比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同时,要适当拓展学习空间。当然,语文教学博大精深,需要研究的东西太多,贪多求全往往终无所获。教师可以选取一个切入点,如朗读指导、问题设计、文本拓展等进行深入研讨。一个问题做好了,就会带动其他方面的提升,进而带动整个课堂教学。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任何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的引导应该是温文尔雅、润物无声的。当我们的学生经过我们的视线走进我们的内心时,我们要用心去教学,让沉闷的状态离我们远去。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课堂才会呈现一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
(责编 黄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