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发的思考
2014-09-12周苹
周苹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思考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75-02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进一步运用列表和画图的方法去探究数量之间的内在连接,找准量变化的本质因素,发现规律,学习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扩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课例一:
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长方形花圃,长8米。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18平方米。
生: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表明这些信息呢?试试看。
学生尝试,教师组织展示,明确方法后,指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解答,随即教学“试一试”。
课例二:
师:例题中的信息好像挺复杂的,你能找清并理顺它们之间的连接点吗?
生:例题中主要说明了长方形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图形的变化。
生:不是的,是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但我感觉花圃的宽没有变。
师:是这样的吗?各小组再研究研究。
师:原来是这样。这些数学信息之间有这样的联系,我们准备怎样将它们整理清晰呢?小组尝试分析,看看有没有比较简洁的方法。
生1:列表法。
师:展示自己的表格,说说对应的数量关系。
师:他分析得不错。你们感觉是什么?
生2:他的不好,一点儿也不清楚。
师:那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生2:画图。
师:哦,可以画图吗?那请你说说看。
生2:我分三步画的,第一步画长方形,长8米;第二步画长增加3米,应该两条长都增加3米;第三步增加的长和原来花圃的宽构成小长方形,它的面积就是增加部分的面积18平方米。
师:你真有头脑,分析得这么清楚。大家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自己再完善一下,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找准联系点。要多向该同学学习哦!
师:谁愿意来展示并分析自己的画图方法。
生3:图中画的是一个比较大的长方形(原来的花圃),一个小长方形(增加的面积)。
生4:从图中我一眼就看出宽没有变化,也可以直接求出花圃的宽。
师:说得真好!看来,题目中除了明显的信息,还有隐藏的信息,需要我们仔细去找。画图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以让所有的关系一一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组织学生计算解答,并再对照图形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进行评价与反思……
【教学思考】
教学流程显示,“课例一”引导学生经历了收集信息、尝试理清数量关系、指导解答、交流总结等四个过程。“课例二”则让学生经历了找信息分析关系、整理信息、尝试展示、画图理解与交流、评价反思与感悟等六个过程。
相比而言,“课例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更浓。利用“白菜”卡通的提示: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使学生初步感悟到:一是当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暂时想不到解法时,画出示意图会帮助思考;二是要理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知道画图应该画什么,要正确地反映题意,直观显示数量关系。让学生经历理解与感悟,知道例题中三句话的本质要义,实现三步画图,每步画的图都对应一种数量信息,完整的示意图就会清晰、全面、直观地表达真实题意,这样适当降低了画图的坡度与难度,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促进学习的投入,推进有效学习的历程。
一、收集信息是开始,但不是结局
解决数学问题需要我们整理题目中信息,知道数量的层次与关系,促进学生深入感知题意,顺利切入教学活动的开始。但我们也应清楚地意识到,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的活动是机械、表面化的。学生只关注问题情境中数的信息,而很难发现隐藏的重要信息,缺乏深究的意识。“课例一”就暴露出了这样的弊端,学生只说出了例题中显性的数学信息,而忽视画图意识的培养,对题中隐藏的信息缺乏明确的提炼,必然会影响解决问题的进程。
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学生缺少对情境内容的理解,简单化、肤浅化的纯粹的数学信息,阻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淡化了理解问题的情感参与过程。适时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搜索知识经验,促使学生生成对情境内容的积极情感体验,进一步拓展情境的生活味、情节性、逻辑性,从而为信息的处理提供理性的支撑,深入发掘情境内容的整体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及时上升到数学层面去关注掌控数学信息。关注情境本身的熟悉、理解和解读,会顺利实现从“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过渡。课例二很好地克服了以上的不足,解读细致、探究到位、方向明确、目的鲜明,导致发现的信息灵活且深刻,有助于理解数量关系、发现问题的本质属性、找准信息的连接点,实现问题的有效突破。
二、整理信息是过程,但不是定式
“课例一”通过发现信息、简单整理信息后,直接让学生自主解题,缺乏有效引导学生整理加工信息过程,缺少必要的解读和感悟的经历,学生的感知必然很肤浅,建构问题解决的模型也是含糊的。“课例二”则有效地规避了问题的再现,充分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对信息的理解和加工过程,科学地连接条件信息与问题信息之间的沟通,迅速凸现数量关系,实现“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组新的认识”等探究学习的突破,并在解题的活动中发展策略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经历整理筛选,进而形成科学的思路,找到解法,训练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学会方法、体验方法、形成技能技巧,杜绝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的现象发生。
三、反思信息是关键,但不是程式
“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绝不仅仅是答案的获得,而更应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逻辑的训练、方法策略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智能潜力。
首先转变教学的着眼点,实现“答案本位”转移到“策略指导”的质的飞跃。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地感悟与反思,科学地掌握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适度地充实学习内容,凸现策略的应用,使学生在应用中认识策略、掌握策略,体会策略的价值,增强策略意识。
其次着力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策略应用的魅力。特别凸显评价反思过程,让学生在评析中富有实效地回顾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促进思维的井然有序,加速知识的固化和内化,实现智能水平快速提升。精心设计问题,促进评思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评价他人与他人评价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获取新的体验与感悟,助长理性思考。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