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磨课教研评析
2014-09-12闻美娟
闻美娟
【关键词】《蒲公英》 磨课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71-02
为构建“倾听、串联、反刍”的教师教学行为,实现“活动(作业)、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分享表达”的课堂学习形式,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我校开展了语文教师磨课研讨活动,针对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纠正、补充。其中,苏教版语文第五册课文《蒲公英》由汤小燕老师执教。汤小燕老师在第一次执教时,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读准字音”和“读通句子”上,让学生在学生字、读课文的同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其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蒲公英》第一次执教的教学片段】
一、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一)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你对蒲公英有多少了解。
(二)明确教学目标:
1.会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学生通过自由读、跟老师读、指名读、齐读生字表,把生字读准确)
2.练习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铅笔、直尺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标上“?”。(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在不理解的词语旁边标上“?”)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指导书写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文中写的是谁,在哪里,干了什么,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指导“嘱”字的写法。(学生描红、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三)小结课文,结束课堂。
【教师研讨】
课文教学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产生对整篇课文学习兴趣的第一步。然而,教师在执教《蒲公英》第一课时,将大量时间用来进行生字词的教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课文预习,在课堂上通过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对话提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回答,肯定学生的发现,把教学落到实处。
1.预习在课前,事半功倍
三年级的课文比一、二年级略长,教师在第一课时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好生字词上,再去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这样教学任务就可能完成不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那么,什么样的预习模式才是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呢?磨课组教师一起讨论后,决定制作一份预习单,将认字、读字、初读课文置放到课前,在课堂教学中则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渗透式的检查、点评,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
2.学习重点字词,交流感知
写字教学在课堂上已经被淡化、空化,不少语文教师偏重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写字能力的训练,或是将写字教学放到课末或课后。在磨课研讨中,有教师提出将指导学生写字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课堂开始时抽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会读即可,再重点指导学习生字“嘱”“咐”,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两个字的字形,发现规律,学生围绕如何把字写漂亮展开讨论。这样才能将写字教学落到实处。这一观点得到了磨课教师的一致认同。
3.有效初读文本,帮助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靠的是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对语言文字有直接的整体领悟,才能品评出语言的意蕴,才能真正实现与作者的间接对话,与作者达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在初读课文时,教师要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蒲公英》第二次执教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第二次执教时加强了对写字和读法的指导,课堂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了解课题、检查字词、指导书写,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检查字词,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词语,指学生读,了解预习效果。
2.教师:“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觉得哪些词不容易记住?”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嘱”“咐”。教师:“先认真观察比较,这两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我们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3.学生书写,教师出示学生的作业,分析写得好的地方,接着教师范写,再让学生跟着教师写一写。(学生书写时,教师纠正学生写字的姿势)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突出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巧设预习,及时落实,提高第一课时课前预习的有效性。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一环节,并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应根据年级段特点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并在课堂上作检查。二是方法巧妙,扎实有效,提高第一课时写字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明确指出:三年级学生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写字教学似乎已在阅读教学中淡出。正由于教师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缺乏写字指导和板书范写,导致学生握笔姿势不正确,写字速度慢,字写得不端正等。因此,教师应该在第一课时注重生字教学,并将生字词教学渗透在课堂的始终。
二、指导朗读,感知文本
学生第一次读课文时,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大声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次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把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或小节反复练习,多读几遍。教学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课文,并能及时让学生作出评价,说出学生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学生畅所欲言,提高了朗读的积极性。
【评析】这一环节看上去很简单,但教师首先应当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充分读书,不能让学生只读一两遍课文,甚至一遍不读就去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学生读得不正确、读得不流畅,也就无法深入文本,理解课文,更无法品评文字,体会文章的情感。第一课时包括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师只有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了,才能在第二课时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在学生初读课文前,教师应给出明确的读书要求,让学生围绕这个要求展开阅读。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第一课时中引导学生读书,实现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熟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做到注重自读,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明确读书目标。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写的是谁?都写了它们的什么事,结果又是怎样的?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听教师范读课文时,就能感觉蒲公英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动情生趣。
【评析】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对课文留下整体印象,就会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要上好语文课,教师要弄清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想法串连起来,让学生听得进去,想得到,说得出来,这样学生的能动性就能得以发挥。另外,本节课的教学也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原则,教无定法,教者在课堂教学前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打下基础。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