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磨砺,点滴进步
2015-05-30黄薇
黄薇
【摘要】本文以一节公开课为主线,讲述了笔者在几次磨课中不断改进教学环节和策略,提高课堂效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以“发散性思维”“任务型教学”为中心展开了课例分析。
【关键词】磨课 发散性思维 任务型教学
所有老师在执教生涯中都会经历准备公开课、观摩课的过程,有人觉得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有人觉得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课,我认为公开课是历练的过程,而不是演技的比拼,与其绞尽脑汁的包装一节貌似完美的课,不如把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疑惑呈现出来,在更多老师的帮助下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建议,让讲课和听课的老师都有所收获,让自己的课成为一节有意义,有价值的研讨课。
一个月前,拿到准备校级观摩课的通知后,我多次翻阅和研究教材,最终将教学内容锁定为人教版PEP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B部分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以一周七天为主线,用讨论学校课程和周末生活安排为两个分支练习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We have …和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Sundays? I often...这两组重点句型。而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讨论的是周末生活的安排和计划。
在第一次完成教案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讲,也就此拉开了磨课的序幕,下面我将对课程中的教学片段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次试讲。在课程开始,课前问候和每日汇报结束后我直接要求学生背诵了上一课时中的chant,由于小诗的最后一句话是Friday,Friday,my favorite day.我便由此提问:那么星期五之后是星期几呢?学生回答Saturday and Sunday,我抓住时机问道:Then,what do you have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 在学生回答到“We have no class”以后由此引出本课的重点句型:Then,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
学生反应:
学生在回答出Saturday和Sunday后对于What do you do have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的意思不是很理解,还有学生将本节课的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和第一课时的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 混为一谈。甚至有学生当场为星期六和星期天设计了课表。等慢慢启发他们说出“没课“后,我才继续我的课程进度。
听课老师点评:
这个环节节奏不紧凑,不连贯,有断层,学生不理解老师的用意,答案总是徘徊在老师想要的线索以外,很不自然。
个人反思:
这种设计过于局限和僵化,课程的推进过于依赖某个答案,而这个答案在不同的学生身上的反应是不同的,多样的,这样一来就造成课程环节不流畅,拖延课程进度的问题。到底怎样启发学生才能水到渠成的呈现出本课的重点句型呢?
“磨”后的课堂片段。课程开始,我进行了日常问候和每日报告。Daily Report中的What day is it today? 是本单元第一课时的重点知识。在课前复习既能温故又能为“知新”打下基础。热身运动中的daily English是我每节课必做的口语练习,内容一般由上节课的重点确立。本课中的what do you have on…? We have…是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能够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最后我用第一节课中的chant对热身运动和复习做了总结。
Chant中的最后一句话Friday,Friday,my favourite day成为向新课过渡的桥梁。我紧接着问What day is your favourite? 有学生很自然的说出Saturday Sunday。既然学生们说他们最喜欢Saturday 和Sunday,那么Why do you like Saturday and Sunday ?就成了水到渠成的问题。
组内老师点评:
这种导入方法收放自如,而且是在复习上节课知识基础之上开展的,“温故而知新”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这次教学设计中chant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既活跃了气氛,又总结了复习内容是用得很好的chant。
个人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感觉自然而然的过渡,学生也没有上节课的压抑情绪,重点句型的呈现基本是在师生的谈话间慢慢展开的,不生硬;没有了对某个特定答案的依赖,因此课程进行的很流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蜕变和磨砺都是痛苦的,但之后的收获让人充实喜悦,将每次历练沉淀下来铸成一台台阶梯,站在上面就可以发现更多等待我们探索和钻研的课题。
点滴磨砺,点滴进步;点滴积累,点滴成长。对每次磨砺心怀感激吧,正因如此,我们的思路才能更宽广,更活跃;我们的教学才能更成熟,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1版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戴俊霞,陈宗伦.当代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3]蒋丽珠.小学英语教材教法[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校园英语·上旬的其它文章
- A Stylistic Analysis of Dhundrup Gyal’s Poem: The Waterfall of Youth
- Identity—Reconstruc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Females in Toni Morrison’s Trilogy
- The Other Woman: A Feminist Study of Dubliners by James Joyce
- A Paraphrase and Analysis on Abraham Cowley’s English Poem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ranslated Text in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Theory
- An Exploration of Meggie in The Thorn Birds With Theory of “The Desire of the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