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探微
2014-09-12王淑珍
王淑珍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建模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39-01
“数学建模”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于教学中。“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结合数学语言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简化构建,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思想,能极大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效果,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一、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理论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结合数学语言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简化构建,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简单的说,就是采用数学语言对现实中的自然现象或抽象的现象进行描述的过程[2]。“数学建模”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方法去分析所研究对象的特点,抓住研究对象的关键点以建立一个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课后习题以及考试都不能实现“数学建模”的目的。因此,为实现“数学建模”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典型的实际问题建模案例,具体介绍数学建模的过程,实现“建模”思想的渗透。
二、案例教学实现“数学建模”教学
(一)科学合理的选择案例
首先,案例要鲜明体现教学目的。“数学建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3]。案例的选择必须要鲜明地体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实现“数学建模”的教学目的。其次,案例要具有趣味性。小学生对“数学建模”往往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因此,案例的选择要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兴趣中逐渐掌握“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实现数学教学目的。最后,案例要具有真实和实用性。案例的趣味性是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数学建模”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因此,案例选择要具有高度真实性和实用性,切实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二)典型问题建模案例分析
以小学数学中典型的“相遇问题”进行建模作为案例分析。首先,教师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先请两位学生到讲台演示相向而行,反复来回走动,接着引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背而行以及途中相遇等相遇问题,并结合案例教学。例如,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离a地80千米处两车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进,甲车到达b地、乙车到达a地后均立刻返回,甲乙两车在距离a地60千米处再次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其次,教学时教师将抽象的相遇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设a、b两地的距离为x千米,以线段图对整个相遇问题进行描述,见下图1所示。再次,通过研究数学模型,形成数学知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相遇问题的规律,以深化“数学建模”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再列举出一个相遇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形成的数学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规律,解决教师出示的实际问题。
图1 相遇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
三、关于“数学建模”教学的体会
经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采用典型实际问题建模案例教学法能有效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典型实际问题建模案例教学能形象生动地介绍数学建模的过程,将抽象的现实问题简化构建,通过研究数学模型,形成数学知识,并通过分析数学建模的过程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归纳总结出数学知识形成的规律,进而运用规律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小学生在数学建模案例教学中逐渐掌握“数学建模”思想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实现“数学建模”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是实现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典型的实际问题建模案例分析,将抽象的问题简化构建,以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数学建模”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慧敏.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生之友,2012,09(12):39-40.
[2]陈蕾.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三个关注点[J].上海教育科研,2013,08(14):92-93.
[3]王尚志,胡凤娟,张丹.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探索[J].江苏教育,2011,07(18):7-9.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