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三点尝试
2014-09-12黄晶
黄晶
【关键词】主动参与 课堂学习 尝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32-01
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本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经验,形成能力。而“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课堂教学更有效、高效。
一、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从改变教师的地位开始
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就必须培养好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等待”是当下孩子的共性,等待家长的一句指示,等待老师的一次指导等,要改变这种习惯,教师应当先调整好自己与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上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个和学生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和“一个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并给学生自己争论思考的人”,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中,笔者经常会使用如“你打算……”“你认为……”“谁还有补充”“谁有不同的意见”等语言,以一种需要和学生交换意见的语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的欲望。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再认识》时,在学生们已经找出了“井盖为什么用圆形”的答案后,笔者习惯性地用交换意见的语气追问学生:“为什么井盖是圆的,谁还有补充?”看似不经意的一个追问,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答案:“因为圆形的井盖不易受损害,它的受力比较均匀,这是我在其他书上看到的。”学生能如此精彩地作答,笔者想应该是得益于自己在课堂上放低姿态,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愿意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吸引他们自主参与思考、大胆猜想的结果。
二、参与意识的增强,以明确学习目标为起点
明确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有效探索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确定学习目标后再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的内容,进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学生不但能够体验到收获的乐趣,还能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不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明确学习目标是前提。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特征》时,笔者让学生明确以下几个学习目标:
这样,有目的地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来认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再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学生有了学习的方向,在课堂上就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顺利达成老师列举的学习目标。
三、主动参与学习,以提供探索空间为桥
教师要创造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形的周长》时,有的教师习惯于告诉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合作测量,再提示学生找周长和直径比值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是学生全体参与、全员动手,但实质上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环节一步一步地去完成,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怎么测量圆的周长,再动手操作。这样就给他们留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真正地发挥探索学习的主体作用。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特征》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的环节,提供不同长度的小棒作为棱,提供小球作为连接点。
学生要领取材料制作,必须先思考需要多少材料,这样就给他们留下了思考探索的空间;领取材料后,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实践,并交流心得。交流后,学生们会发现,“有的组材料不够,有的组材料有剩余,有的组领错材料……”问题的暴露,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我们应该怎么弥补?怎样领取才能保证材料是合适的?”这时,教师则以提供探索空间为桥,帮助学生搭建参与的时机,帮助学生做好铺垫,由浅入深、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决新问题。这样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并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后续的学习。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