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生态型小城镇建构策略研究

2014-09-12于婷婷徐苏宁

中国名城 2014年7期
关键词:构建策略

于婷婷+徐苏宁

摘要: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构建生态型小城镇是贯彻城乡统筹方针、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秉承“小城镇,大战略”的理论方针,根据生态型小城镇的本质特点,针对目前建设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依照景观都市主义,从政策法规、城市布局、基础设施、景观营造、技术应用等多重角度审视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策略,加入时间要素,动态、弹性地实现小城镇生态化过程,构建景观都市主义引导下的新型小城镇建设体系。

关键词:生态型小城镇;景观都市主义;构建策略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mall towns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urbanization of China, which is the main route to carry out the principle of plans between city and town, display the ecological culture,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 of ecological small town, with the strategy of small town but big tactic, aiming at the modern problem, analyze the curr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ccording to the landscape urbanism which include th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ity layout,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view the traditional small town strategy, and with the new time element, being flexible to realize ecological small towns, building a new town construction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landscape urbanism.

Key words:ecological small town;landscape urbanism;construc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7-23(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小城镇的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不断引导城市化推进,对扩大内需、开拓对外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今后的重要战略,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城镇化,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进一步提出新时期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以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原则,在维持地区资源、环境、生态容量的前提下,发展小城镇经济,实现城镇经济和生态的共生发展,即全面建设生态型小城镇。

我国关于生态型小城镇的研究从2002年才开始起步,且并未引起国内学者的充分关注,直至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区域发展和城镇化作为两大主题,才针对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开始初步探索。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北欧等国际先进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侧重于建设理念、循环经济和环境问题的理论层面探讨上,缺乏实例研究和实践经验。2010开始的实例研究,也仅在小城镇发展的基础上,泛泛地加入保护生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策略,缺乏针对我国特色新型小城镇的思考。因而,加强生态型小城镇的研究,构建适应我国小城镇的规划策略体系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必要性。

1生态型小城镇的研究现状

1.1生态型小城镇的概念及内涵

生态型小城镇是新兴的城镇建设理念,截至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对其进行定义,现有研究是通过生态城市的概念演化而来[2]将传统小城镇发展模式下要求的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协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生态型小城镇中的“生态”,突破纯自然的生态含义,指自然、社会、经济复合性的城镇“生态”[3],应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生态化发展过程,进而生成新观念、新秩序和新文化。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保障社会进步为前提—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途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结果”(图1)。

1.2生态型小城镇面临的主要矛盾

纵观我国小城镇建设,在一味追求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资源开发不合理、土地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愈演愈烈,成为构建生态型小城镇的阻碍,根据研究结果,其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2.1生态型小城镇发展目标与实际建设的矛盾

发展目标应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但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由于短期利益驱使,将经济发展作为唯一目标,一味追求城镇发展的经济价值,难以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污染已经成为阻碍小城镇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9.68%(图2),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要求与小城镇生态性建设相互抵触,缺乏合理构建小城镇的时间过程[4]。

1.2.2生态型小城镇环境建设与外来污染的矛盾

近年来,城市污染不断向周边小城镇转嫁,城市化的扩张使得城市内部的严重污染企业转移到附近小城镇,从而使得小城镇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域。尽管新型小城镇建设过程不断强调生态治理,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流动性和扩散性,使得没有污染产业的城镇环境同样受到影响,成为难以协调的建设矛盾。

1.2.3生态型小城镇经济发展与自身污染的矛盾

目前,多数小城镇经济来源于城镇产业,这些产业往往具有规模小、布局分散、技术水平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特点。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需要城镇产业的经济支持,政府的默许和短期利益的驱使,造成的环境污染为未来城镇建设埋下巨大的隐患。

1.3生态型小城镇基本构建策略

生态型小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目前,很多学者从不同侧面提出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原则、策略(表1),但似乎都没能很好地解决小城镇面临的主要矛盾,难以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景观都市主义对生态型小城镇的启示

2.1景观都市主义

1997年,美国建筑师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的概念,其核心论点是:景观,相比建筑,更适合于进行城市结构组织并增强人们的都市体验[10]。景观都市主义在新时期的巨大作用体现在能够随着城市流动性和易变性的增加,处理建筑的高额造价和刻板空间难以驾驭的复杂的城市问题。在新时期生态型小城镇的建设中,景观可以作为一种低廉的、高效的方式去解决城镇中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城镇污染带来的种种问题。

endprint

2.2景观都市主义对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景观都市主义着眼于宏观、整体的视角,弹性地在持续演化的城镇形态中构建动态的建设方式,推进城市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灵活的景观元素在生态型小城镇中可以根据城市快速发展的不同需求,利用生态多变的形式引导小城镇空间形态、基础设施、生态景观的营造,同时解决生态与城镇建设的顽固矛盾。

2.2.1疏解生态型小城镇发展目标与实际建设的矛盾

景观都市主义在以往的建设策略中加入了最重要的时间要素(图3)。强调其动态、弹性的城市建设模式,更多考虑到随时间变化的事件机会,而不再追求一次定型的构建方针。因此,生态型小城镇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化程度适时地做出调整,对未来发展的突发性、随机性的变化更为容纳(图4)。

2.2.2阻隔生态型小城镇环境建设与外来污染的矛盾

景观都市主义是将景观作为基础设施,同时采用景观中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概念对小城镇进行整体划分,小城镇与周边区域有隔离缓冲的空间。在实验区进行初步污染隔离,通过简单的阻隔、沉淀、过滤等方式减少水体、土地、空气对于小城镇的污染;在缓冲区密植大量防护林,通过完整的生境营造逐步完成对外来污染的阻绝,最终实现对于生态型小城镇中心城区的生态保护,杜绝外界污染干扰。

2.2.3解决生态型小城镇经济发展与自身污染的矛盾

生态型小城镇的产业污染治理需要较长的时间,易形成生态型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疮疤”。从景观都市主义的角度看,空间不能独立存在,它与城市的其他功能活动相互交叉。生态型小城镇的污染地不能简单“搁置”在城市空间中,等待漫长而艰难的修复治理,而应将其视为一种表面的活动(图5),可以向下延伸到地下,与地面的植被修复和排污治理相结合;向上可融入周围建筑空间,与周边场所共同完善城市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3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缝合”策略

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新的思维,在策略引导上时常迸发出全新的火花,构建“缝合”式的生态型小城镇建构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建设的主要矛盾,有别于传统的城镇建设策略模式,将生态城镇整体作为景观设施,在景观城市的宏观视角下,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景观都市主义引导下生态型小城镇的“缝合”策略,扩展了城镇建设的空间维度和复合功能,并以时间变化为导向,呈现弹性、动态的改造过程。

3.1总体改造策略

以生态为“线”、以景观改造为“针”,将有关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社会进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景观营造等多重目标相互“缝合”,协调融合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生态型小城镇的建设目标。

3.2政策管理策略

政府应明确生态型城镇发展的目标,并切实遵循目标要求,在未来发展中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同时发展,不能偏重经济发展而影响城镇的长远规划。落实生态型城镇发展的具体措施,并逐级下达指令,在城镇未来建设中杜绝更改城市绿地做建设用地。

3.3城镇布局策略

景观都市主义强调景观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要将城镇整体视为景观体,将其中的建筑、交通、景观等作为其中的元素,重新调整城镇的发展空间。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及与周边山体、水体、土地之间的关系,选择最适宜城市空间发展的空间布局模式,打破拘谨的“摊大饼”式的城镇发展格局,可采用如簇群式城市等新型格局。

3.4生态基础设施策略

生态基础设施具有五大特征,即连接性、层级性、整体性、生态性和基础性,在景观都市主义的引导下,在城镇建设一个包含区域中一切人工的以及自然的生态因子的巨系统,并在城镇整体发展中不断进化。

3.5景观营造策略

将生态型小城镇整体视为一个景观综合体,在城镇中心划定核心区,明确外围的缓冲区与实验区,在最外围打造大地景观、山体景观等,主要用来隔断外来污染与感染;在缓冲区营造生境联合体,通过打造密植的树林,向内部构建生态廊道,相互联结起到保护城镇中心生态景观的作用;城镇核心区的绿色景观要相互关联,形成城镇内部的生境系统,构成联通的绿化廊道。

3.6技术应用策略

采用最新的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3 种技术的合成系统,收集城镇准确的自然禀赋信息,并处理、分析城镇空间数据,确定城镇未来生态化发展的最佳规划方案。

4结语

生态型小城镇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是当今世界性的热点课题。积极采用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探索适用于我国小城镇新时期的发展模式,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下小城镇的主要矛盾,采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对城市建设重新梳理,是积极探索生态型小城镇建构方向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马交国,杨永春.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

[3]张治学.构建河南省生态型小城镇问题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3).

[4]李小燕.在可持续发展中推进我国生态型小城镇建设[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

[5]季昆森.走生态型小城镇建设之路[J].建设指南,2001, (6).

[6]何艳.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

[7]王丹.城郊型小城镇生态化发展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

[8]钟大雁.浅谈生态型小城镇景观营造[J].规划与设计,2013,(4).

[9]马交国,杨永春.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 .

[10]谢剑.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分析[J].世界银行,2010,(9).

责任编辑:王凌宇

endprint

2.2景观都市主义对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景观都市主义着眼于宏观、整体的视角,弹性地在持续演化的城镇形态中构建动态的建设方式,推进城市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灵活的景观元素在生态型小城镇中可以根据城市快速发展的不同需求,利用生态多变的形式引导小城镇空间形态、基础设施、生态景观的营造,同时解决生态与城镇建设的顽固矛盾。

2.2.1疏解生态型小城镇发展目标与实际建设的矛盾

景观都市主义在以往的建设策略中加入了最重要的时间要素(图3)。强调其动态、弹性的城市建设模式,更多考虑到随时间变化的事件机会,而不再追求一次定型的构建方针。因此,生态型小城镇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化程度适时地做出调整,对未来发展的突发性、随机性的变化更为容纳(图4)。

2.2.2阻隔生态型小城镇环境建设与外来污染的矛盾

景观都市主义是将景观作为基础设施,同时采用景观中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概念对小城镇进行整体划分,小城镇与周边区域有隔离缓冲的空间。在实验区进行初步污染隔离,通过简单的阻隔、沉淀、过滤等方式减少水体、土地、空气对于小城镇的污染;在缓冲区密植大量防护林,通过完整的生境营造逐步完成对外来污染的阻绝,最终实现对于生态型小城镇中心城区的生态保护,杜绝外界污染干扰。

2.2.3解决生态型小城镇经济发展与自身污染的矛盾

生态型小城镇的产业污染治理需要较长的时间,易形成生态型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疮疤”。从景观都市主义的角度看,空间不能独立存在,它与城市的其他功能活动相互交叉。生态型小城镇的污染地不能简单“搁置”在城市空间中,等待漫长而艰难的修复治理,而应将其视为一种表面的活动(图5),可以向下延伸到地下,与地面的植被修复和排污治理相结合;向上可融入周围建筑空间,与周边场所共同完善城市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3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缝合”策略

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新的思维,在策略引导上时常迸发出全新的火花,构建“缝合”式的生态型小城镇建构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建设的主要矛盾,有别于传统的城镇建设策略模式,将生态城镇整体作为景观设施,在景观城市的宏观视角下,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景观都市主义引导下生态型小城镇的“缝合”策略,扩展了城镇建设的空间维度和复合功能,并以时间变化为导向,呈现弹性、动态的改造过程。

3.1总体改造策略

以生态为“线”、以景观改造为“针”,将有关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社会进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景观营造等多重目标相互“缝合”,协调融合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生态型小城镇的建设目标。

3.2政策管理策略

政府应明确生态型城镇发展的目标,并切实遵循目标要求,在未来发展中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同时发展,不能偏重经济发展而影响城镇的长远规划。落实生态型城镇发展的具体措施,并逐级下达指令,在城镇未来建设中杜绝更改城市绿地做建设用地。

3.3城镇布局策略

景观都市主义强调景观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要将城镇整体视为景观体,将其中的建筑、交通、景观等作为其中的元素,重新调整城镇的发展空间。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及与周边山体、水体、土地之间的关系,选择最适宜城市空间发展的空间布局模式,打破拘谨的“摊大饼”式的城镇发展格局,可采用如簇群式城市等新型格局。

3.4生态基础设施策略

生态基础设施具有五大特征,即连接性、层级性、整体性、生态性和基础性,在景观都市主义的引导下,在城镇建设一个包含区域中一切人工的以及自然的生态因子的巨系统,并在城镇整体发展中不断进化。

3.5景观营造策略

将生态型小城镇整体视为一个景观综合体,在城镇中心划定核心区,明确外围的缓冲区与实验区,在最外围打造大地景观、山体景观等,主要用来隔断外来污染与感染;在缓冲区营造生境联合体,通过打造密植的树林,向内部构建生态廊道,相互联结起到保护城镇中心生态景观的作用;城镇核心区的绿色景观要相互关联,形成城镇内部的生境系统,构成联通的绿化廊道。

3.6技术应用策略

采用最新的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3 种技术的合成系统,收集城镇准确的自然禀赋信息,并处理、分析城镇空间数据,确定城镇未来生态化发展的最佳规划方案。

4结语

生态型小城镇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是当今世界性的热点课题。积极采用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探索适用于我国小城镇新时期的发展模式,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下小城镇的主要矛盾,采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对城市建设重新梳理,是积极探索生态型小城镇建构方向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马交国,杨永春.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

[3]张治学.构建河南省生态型小城镇问题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3).

[4]李小燕.在可持续发展中推进我国生态型小城镇建设[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

[5]季昆森.走生态型小城镇建设之路[J].建设指南,2001, (6).

[6]何艳.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

[7]王丹.城郊型小城镇生态化发展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

[8]钟大雁.浅谈生态型小城镇景观营造[J].规划与设计,2013,(4).

[9]马交国,杨永春.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 .

[10]谢剑.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分析[J].世界银行,2010,(9).

责任编辑:王凌宇

endprint

2.2景观都市主义对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景观都市主义着眼于宏观、整体的视角,弹性地在持续演化的城镇形态中构建动态的建设方式,推进城市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灵活的景观元素在生态型小城镇中可以根据城市快速发展的不同需求,利用生态多变的形式引导小城镇空间形态、基础设施、生态景观的营造,同时解决生态与城镇建设的顽固矛盾。

2.2.1疏解生态型小城镇发展目标与实际建设的矛盾

景观都市主义在以往的建设策略中加入了最重要的时间要素(图3)。强调其动态、弹性的城市建设模式,更多考虑到随时间变化的事件机会,而不再追求一次定型的构建方针。因此,生态型小城镇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化程度适时地做出调整,对未来发展的突发性、随机性的变化更为容纳(图4)。

2.2.2阻隔生态型小城镇环境建设与外来污染的矛盾

景观都市主义是将景观作为基础设施,同时采用景观中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概念对小城镇进行整体划分,小城镇与周边区域有隔离缓冲的空间。在实验区进行初步污染隔离,通过简单的阻隔、沉淀、过滤等方式减少水体、土地、空气对于小城镇的污染;在缓冲区密植大量防护林,通过完整的生境营造逐步完成对外来污染的阻绝,最终实现对于生态型小城镇中心城区的生态保护,杜绝外界污染干扰。

2.2.3解决生态型小城镇经济发展与自身污染的矛盾

生态型小城镇的产业污染治理需要较长的时间,易形成生态型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疮疤”。从景观都市主义的角度看,空间不能独立存在,它与城市的其他功能活动相互交叉。生态型小城镇的污染地不能简单“搁置”在城市空间中,等待漫长而艰难的修复治理,而应将其视为一种表面的活动(图5),可以向下延伸到地下,与地面的植被修复和排污治理相结合;向上可融入周围建筑空间,与周边场所共同完善城市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3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缝合”策略

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新的思维,在策略引导上时常迸发出全新的火花,构建“缝合”式的生态型小城镇建构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建设的主要矛盾,有别于传统的城镇建设策略模式,将生态城镇整体作为景观设施,在景观城市的宏观视角下,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景观都市主义引导下生态型小城镇的“缝合”策略,扩展了城镇建设的空间维度和复合功能,并以时间变化为导向,呈现弹性、动态的改造过程。

3.1总体改造策略

以生态为“线”、以景观改造为“针”,将有关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社会进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景观营造等多重目标相互“缝合”,协调融合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生态型小城镇的建设目标。

3.2政策管理策略

政府应明确生态型城镇发展的目标,并切实遵循目标要求,在未来发展中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同时发展,不能偏重经济发展而影响城镇的长远规划。落实生态型城镇发展的具体措施,并逐级下达指令,在城镇未来建设中杜绝更改城市绿地做建设用地。

3.3城镇布局策略

景观都市主义强调景观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要将城镇整体视为景观体,将其中的建筑、交通、景观等作为其中的元素,重新调整城镇的发展空间。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及与周边山体、水体、土地之间的关系,选择最适宜城市空间发展的空间布局模式,打破拘谨的“摊大饼”式的城镇发展格局,可采用如簇群式城市等新型格局。

3.4生态基础设施策略

生态基础设施具有五大特征,即连接性、层级性、整体性、生态性和基础性,在景观都市主义的引导下,在城镇建设一个包含区域中一切人工的以及自然的生态因子的巨系统,并在城镇整体发展中不断进化。

3.5景观营造策略

将生态型小城镇整体视为一个景观综合体,在城镇中心划定核心区,明确外围的缓冲区与实验区,在最外围打造大地景观、山体景观等,主要用来隔断外来污染与感染;在缓冲区营造生境联合体,通过打造密植的树林,向内部构建生态廊道,相互联结起到保护城镇中心生态景观的作用;城镇核心区的绿色景观要相互关联,形成城镇内部的生境系统,构成联通的绿化廊道。

3.6技术应用策略

采用最新的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3 种技术的合成系统,收集城镇准确的自然禀赋信息,并处理、分析城镇空间数据,确定城镇未来生态化发展的最佳规划方案。

4结语

生态型小城镇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是当今世界性的热点课题。积极采用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探索适用于我国小城镇新时期的发展模式,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下小城镇的主要矛盾,采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对城市建设重新梳理,是积极探索生态型小城镇建构方向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马交国,杨永春.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

[3]张治学.构建河南省生态型小城镇问题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3).

[4]李小燕.在可持续发展中推进我国生态型小城镇建设[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

[5]季昆森.走生态型小城镇建设之路[J].建设指南,2001, (6).

[6]何艳.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

[7]王丹.城郊型小城镇生态化发展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

[8]钟大雁.浅谈生态型小城镇景观营造[J].规划与设计,2013,(4).

[9]马交国,杨永春.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 .

[10]谢剑.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分析[J].世界银行,2010,(9).

责任编辑:王凌宇

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建策略
优化教学,提高质量
谈谈宽松和谐式小学语文课堂构建
探索医院人才工作联动机制的构建策略
对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三点意见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内部治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