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资源视角下的东北主要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4-09-12刘金祥

中国名城 2014年7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发展对策现状

摘要: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依托,是潜在的文化生产力要素,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准。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是东北地区的副省级主要城市,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上述四城对本地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有效整合、重点开发,已打造出初具规模的海洋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冰雪文化产业、工业旅游产业、雕塑文化产业、电影文化产业和汽车文化产业等。相对于经济发达城市,上述四个城市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比较迟缓,存在规模小、总量低、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和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等问题。四市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应采取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协商合作机制、在保护中开发、加强政府扶持和市场监管等措施。

关键词: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文化资源;特色文化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Abstract:Cultural resources are fou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city and are potentially important elements in cultural productivity, so they directly decide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 region or a city. Dalian, Shenyang, Changchun and Ha Erbin, four major vice-provincial cities in the Northeast, bound in rich and speci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have favorable conditions to develop special cultural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he above cities have explored and integrated their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focused on some keys and their marine, tourism, ice-snow, sculpture, movie and automobile culture industries have begun to take shape. Compared to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ities, these four cities are slow in development, small in scale, low in total quantity, not deep enough for resources development, homogenized and unbalanced in development. To forge the cultural industry become more prosperous, the four cities should adopt a top-down design, establish consultation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develop while conserve and to strengthen measures of governmental support and market supervision.

Key words:four vice-provincial cities in the Northeast;cultural resources;special cultural industry;status quo;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7-44(10)

在城市传统产业日薄西山、后继乏力的当下,文化型城市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首选模式和主流方向。对于一些文化资源禀赋优异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实施文化资源产业化,既是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传承城市文化底蕴、增强城市软实力、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必要手段。东北三省的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四个副省级主要城市,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和合理转化这些文化资源,有助于从根本上化解“城市病”、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阐释。

1东北主要城市文化资源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有利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迅疾推进,博弈和竞争已经成为各国城市无法回避的现实。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等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要摆脱美国底特律式的破产命运,惟有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才能降低和减少被边缘化甚至淘汰的可能性。

1.1城市文化资源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体在认知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凝结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载体,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存留和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进入后现代社会,伴随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蕴涵高附加值的城市文化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它不仅能够引导和涵盖城市经济,而且可以转换和物化为城市经济。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界对城市文化资源诸多观点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城市文化资源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具有地方特色与文化传统的物化资本和精神质素,是城市居民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要素的集合体,这些资源要素以自己的存在方式和运行轨迹在城市中发挥特有的角色功能,实现自身的形态转化,潜移默化地直接或间接地推进城市的发展演变和城市化的递嬗前行,成为扩大城市集聚功能、提升城市扩散效应的人文能量。从地里文化学角度分析,城市文化资源大体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空间上的集聚性。城市是一个高度聚集的地域文化空间,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城市文化资源要素汇集于此,使得城市成为文化资源要素的衍生地和集散地。二是时间上的易变性。随着城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观念相应地发生变化,对城市文化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也伴随时代推演而改变。三是地域上的差异性。不同的城市由于文化理念、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历史演化等的不同,导致对文化资源的认识迥然有别甚至大相径庭,在此城市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到彼城市可能无人问津。四是构成上的多样性。城市文化资源浩瀚广博,丰富多彩,既有物质形态,又有非物质形态,它们共生共存于城市这一中心区域空间,其中,传统建筑、历史街区与历史遗迹等属物质形态,而民风民俗、地方节庆、饮食文化等则属精神形态[1]。

1.2东北主要城市文化资源的基本类型

文化资源是城市的活化石和编年史,镌刻和浸润着城市发展的漫长历程和深湛底蕴。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这四个东北副省级城市,由于历史、民族、语言、区域、地缘和气候等因素相近,在地缘地理上属于同一地域范畴,在历史渊源上同属于关东基脉,其文化形态丰富多样。

1.2.1移民文化

四个城市的人口结构除极少部分为土著满族和朝鲜族外,绝大多数是从山东、河南、河北和山西等中原地区迁移而来的汉族,还有一些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二次大战前夕从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迁移而来的避难侨民(哈尔滨最为突出),城市文化呈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互补性。

endprint

1.2.2工业文化

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是旧中国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是我国解放后最早重点建设的国家重工业基地,其中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有20个坐落在这四个城市。尽管在前些年的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很多项目被关停并转,但一些标志性厂房和关键性设备被保存下来。这些工业遗产不仅反映了我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而且是中国工业文明的重要见证。

1.2.3民俗文化

四个城市的民俗文化源于东北四大族系的民族习俗,包括汉族所创造的以农耕生活为主要表征的汉族文化习俗,肃慎系孕育的以渔猎生活为主要特点的满族文化习俗,东胡系培植的以游牧生活为主要维度的蒙古族文化习俗,秽貊系民族虽然是消亡几百年的民族,但其民俗风情或多或少地浸润在城市民俗文化之中。在这一民俗文化体系中,满族文化习俗对东北城市社会生活影响最大,比较著名且流传至今的有戏曲中的皮影、秧歌、“二人转”、东北大鼓(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饮食中的“满汉全席”以及服饰中的旗袍等。[2]

1.2.4皇族文化

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三个城市及周边地区是女真族和满族的发祥地和金朝、清朝的都城(哈尔滨阿城区是金朝建立政权的最初之地,沈阳是清朝的前身后金的第二个帝都,长春曾经作为伪满洲国的首都),象征女真族和满族皇权的宫廷建筑遗迹遗址众多而完整地存留至今,封建皇室生活习俗的影响也比较深入和久远。

1.2.5冰雪文化

除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外,其它三个城市都坐落在平原地带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且降雪较多,均具有发展以雪雕、冰灯、冰雕、滑雪、滑冰、冬泳为主要内容的冰雪文化天然优势。哈尔滨、沈阳和长春三个城市将晶莹剔透的冰雪点绘成瑰丽多姿的艺术景观,把肃杀静穆的寒冷幻化为心旷神怡的文化瑰宝,使萧条沉寂的冰封大地变成流光溢彩的瑶池仙境。[3]东北城市文化资源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独特性和可识别性,反映了四个城市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形成了肌理上相互统一、形态上相互区别的人文风貌。其中,海洋文化、园林文化、广场文化、体育文化和服装文化是大连文化的主要表征,氤氲着浪漫情调;俄侨文化、犹太文化、音乐文化和建筑文化是哈尔滨文化的基本维度,散发着异域色彩;皇族文化、萨满文化、抗战文化是沈阳文化的主要成分,饱含着关东韵味;汽车文化、电影文化、雕塑文化是长春文化的重要内涵,呈具着时尚魅力。创立文化资本理论的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经指出,“城市文化资本是通过城市长期积累起来的生活方式、空间特征、人文精神的汇集,例如历史建筑、艺术瑰宝、城市建筑特色和空间布局等构成城市的文化资本。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这些城市文化资本同城市经济发展一样,都是城市的财富之源。”[4]上述四个城市异彩纷呈、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资源,客观上为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东北主要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城市文化资源具有满足居民精神需要的功能,是最高层次和品位的资源,其多维多样的特征,决定了城市文化资源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要素供给和资产保障。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思考后得出以下结论:“一个贫困的国家或城市,即使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在文化资源上肯下大的投资,也是可以发展起来的。”[5]在城市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属于初级类别,适合于文化资源禀赋相对充裕但特色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的城市。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饱经“东北现象”、“新东北现象”和“后东北现象”的困扰,文化资源产业化比较滞后。近年来,这四个城市采取市场化运作,对本地文化资源进行了有限度的挖掘和开发,已经培植出一定规模的特色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四个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为实现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2.1大连市

在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大连是濒海城市,海洋文化是其独特优势。海洋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海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包括由此所产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社会制度以及语言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人类与海洋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集中反映,是人类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等社会实践的综合产物。对于一个临海城市而言,海洋文化直接影响其景观设施、社会风尚、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审美感受,乃至城市发展目标的设定、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发展战略的确立。海洋文化资源的存在、开发和利用,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质量。一直以来,大连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深度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海洋文化产业,目前已形成以冰峪沟、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圣亚海洋世界、森林动物园、大连紫檀阁、现代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为支撑,以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的系列化海洋文化服务项目,辟建了以海洋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特色旅游文化产业,2012年,大连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943.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12.9%;全市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767.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8%。[6]其中,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以人造景观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近年来推出《海豚湾之恋》和《功夫海象》等表演项目,开创了国内海洋极地文化旅游演出市场的先河,成为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品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以特色文化产业塑造其文化形象,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迈向国际化都市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培育,浪漫之都、时尚之都已经不再是大连的宣传口号,而是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围绕浪漫之都、时尚之都这一城市文化定位,大连举办了国际服装节、夏季达沃斯论坛、国际马拉松大赛、烟花爆竹节、赏槐会、国际徒步大会等各种活动,大连文化的国际化色彩日益彰显。特别是近年来,大连每年举办国际性会议 30多场,APEC 高官会议、夏季达沃斯年会、国际商业理事会议、软件交易会等已成为大连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城市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其作用不仅是扮演城市发展中的经济角色,更重要的是担负文化传承、民众教化、城市形象塑造等多种社会功能。依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创造丰厚的经济财富,而且对培育城市精神、强化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大连积极开发工业文化资源,加快发展工业旅游业。2012年,大连中合北大荒文化产业综合体项目开始兴建,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总投资额35亿元,[7]经过历史文化的创意改造,使其成为一个兼具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的工业游览项目,为大连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沈阳市

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其地缘优势决定了一些文化资源在这里高度聚集并辐射和扩散,使其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方面独占先机。较之其它三个副省级城市,沈阳历史底蕴更为深厚,文化资源也更为丰盈,在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产业方面已捷足先登,且成效显著。从资源形态的角度看,沈阳城市文化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又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象。前者是显性的、具体的或被明确感知的;后者往往通过象征、渲染等手段,将其从精心营造的文化场景中揭示和显露出来。表现在价值层面上,由于文化在产业中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从经济角度审视资源的文化价值。[8]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综合性改革试点城市和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沈阳多年来着力开发自然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了东部棋盘山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西部胡台包装印刷产业集聚区、南部浑南动漫产业集聚区、北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中部“故宫方城”文博旅游产业基地,发挥园区和基地对文化产业的孵化引领作用,借此推动整个城市产生集聚效应。2010年沈阳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2.74亿元,增速达到20.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4%。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规模看,2010年,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73.84亿元;以网络、休闲娱乐和其它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服务为主的外围层,实现增加值61.2亿元;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97.88亿元,文化产业包含的9大行业增速均高于11.0%。[9]实现城市文化资源产业化,不仅是现代城市的经济支点,而且是经济欠发达城市加速发展的有力举措。2011年,沈阳市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对文化资源实施保护性开发利用,整合市域内满清文化、民国文化、抗日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工业遗产等文化资源,通过深入挖掘、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辟建了工业遗产游、休闲度假游、民俗游、佛教游和环城市游等旅游线路,重点打造休闲旅游产业品牌。该市还以东北民俗文化资源为媒介,组建跨地区的京、评剧院团,扩大和提升沈阳演艺业在全国城市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延展触角,跨界跨域,继续推进“刘老根大舞台”的连锁发展,做大做强“二人转”特色演出业,促进了演艺与娱乐的有机结合,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79.3亿元人民币,占全市GDP比重的4.72%。[10]当然,沈阳市在培育特色文化产业过程中恪守科学发展理念,针对城市文化资源系统中的构成要素,在进行产业化过程中,既突出重点,以张扬其城市文化的特色,又兼顾整体,努力维系城市文化存续的根基。

endprint

2.3长春市

在某种意义上,一座城市的地域中心功能既体现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摄纳和辐射,也体现为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吸附和转化。长春在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是一个文化资源禀赋卓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城市。该市汽车文化、电影文化、雕塑文化、生态文化以及记录日本侵华历史的警示文化和反映民族民俗演进历程的移民文化、萨满文化、黄龙府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呈现出仪态万千、绚丽多姿的风貌。全市拥有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国家级先进文化县,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8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6处古文化遗址,[11]特别是汽车文化、影视文化、雕塑文化等文化资源以及文化资源要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聚集和裂变,为实现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的转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城市特色文化产业的提档升级提供了可能。近年来,长春市通过对文化资源的艺术修饰、历史还原、美学灌注和科技融汇,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由小及大,渐入佳境。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00多亿元,同比增长40%,占GDP总额7.5%,增幅雄踞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首位,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排名第六。[12]文化的浩瀚与广博,体现在文化资源结构的多层次性上。森林风景资源作为城市文化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激发人类创造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重要源泉,也是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拥有亚洲最大人工林场的长春净月潭森林公园,是典型的北方地域风格的城市公园。为了把净月潭公园锻塑成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多年来,长春市以生态为体、文化为魂、休闲为用,整合园区内森林、湿地、景观、广场等资源,形成冬夏互补的现代休闲度假产业集散地。目前,作为“森林浴场”、“天然氧吧”的净月潭在长春现代休闲度假产业集群中发挥着“龙头”作用,2011年净月文化休闲生态园荣膺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区,成为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长春市独特风光和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冰雪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分支,是以冰雪气候旅游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体验冰雪文化内涵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长春市利用气候资源优势,挖掘冰雪文化内涵,创新冰雪旅游产品,将净月潭辟建为冰雪旅游胜地,吸引众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2012年,净月潭景区共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同比增长7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800万元,同比增长25%, [13]景区核心竞争力大幅提高。城市经济学理论表明,实现城市文化资源产业化,其最根本的路径是经营城市,而经营城市须对构成城市空间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与运营,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收益。长春市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位于该市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建立最早也是迄今国内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因此,长春积极发掘汽车文化资源,依托汽车产业开发区的地域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精心建设国际汽车文化产业园,使园区融入诸多汽车文化元素,荟萃国际知名汽车品牌,从1999年开始长春已连续举办了5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催生了相关服务产业发展。以2012年的第八届汽博会为例,为期10天的展会共招来观众60万人次,售出各种车辆10320辆,实现购车交易额20.2亿元。[14]在展会带动下,旅游业急剧攀升,旅游收入提高10%以上。作为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电影不仅是一种审美艺术,更是一种经济效能和人文价值叠加的文化产业。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老牌的电影制作单位,被誉为新中国电影摇篮。长影世纪城是我国首家电影制片工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电影主题公园,是借鉴美国好莱坞环球影城和迪斯尼游乐园的精华建造而成,被人们誉为“世界特效电影之都”。近年来,长春市凭借丰厚的电影资源,鼎力支持长影集团提高电影创作和生产能力,加快长春电影世纪城建设,完善长影大产业链, 2012年,电影业实现全口径收入6亿元。[15]追求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不可否认,对城市文化资源实施产业化,其首要目的是通过资源形态转换来实现资源升值,求得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中功能和作用的最大化,长春雕塑公园就属此类。长春雕塑公园占地近百万平方米,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世界文化名园,也是承载当今世界雕塑作品最多、参展国最广的艺术殿堂,目前共有126个国家的400多位雕塑家创作的600多件雕塑作品汇集于此,而且作品材质丰赡,风格迥异,堪称雕塑艺术的百花园。1997年以来,长春市已连续举办14届雕塑展,众多中外雕塑艺术家和大量游客来此参展和观赏,促进了长春城市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汇与接轨。此外,长春市还借助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这一文化桥梁,释放展览活动的市场效能,构建起以大型会展企业为龙头、中小会展企业为辅助、各类服务企业相配套的市场体系。2012年长春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20多项,其中国际性、全国性会展23项,会展业直接收入和带动相关行业收入达到19亿元,[16]为城市经济发展增加了强大后援。

2.4哈尔滨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17]哈尔滨,一个仅用一百多年时间由松花江畔的一个小渔村跃升为中国东北北部地区最大的区域性城市,一个没有任何原始财富积累却既能创造经济增长辉煌又能缔造社会进步伟业的城市,堪称一种历史传奇和经济神话。要破解这一传奇和神话,我们不得不从美国著名学者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所说的“城市不只是建筑的群体,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18]这一精辟阐述中索解答案。哈尔滨城市文化中的金源文化、京旗文化、俄侨文化、犹太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断融合的产物,为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目前哈尔滨共有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6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类遗址、古墓葬、碑刻、纪念性建筑等1000余处;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2项。[19]这些成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源头活水。国家倡导发展文化产业以来,哈尔滨市科学配置、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既整体推进,又重点突破;既遵循共性要求,又彰显城市特色,推动了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2年哈尔滨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32.4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0%,[20]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和贡献力有所增强。城市文化资源向产业形态的嬗变,不仅仅是由物到物的形态演进,或由精神产品到物质产品的物化转变,而且是一种质的飞跃。这种飞跃既表现为文化资源的样态变化,更包蕴其价值的增值。有鉴于此,哈尔滨以修缮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牵动,始终着力发掘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索菲亚教堂、犹太会馆、马迭尔宾馆、金上京遗址、萧红纪念馆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品牌效应,扩大文化消费,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产业。自然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所必需的生产资料,是指自然界中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质、地貌、水体、生物、气象、气候和天象等自然现象,自古以来,人类就有从自然界获得审美情趣的心理需求。哈尔滨坐落在西伯利亚冷空气长驱直入的我国东北地区的腹地,位于“夏扬三尺浪,冬封四尺冰”的松花江中游,是我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冰雪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发展冰雪文化具有其它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哈尔滨市采取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冰雪文化产业,在文化消费市场的引导下,冰雪产业形态已经形成,产业内涵越来越丰富,产业层次越来越高,[21]产业集聚和扩散功能也越来越强,冰雪文化产业已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哈尔滨冰雪节已跃居世界四大冰雪节首位。[22]实践表明,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历史和现实的交融,是自然和人文的结合,是文化和经济的统一。作为哈尔滨最亮丽的文化品牌和扩大哈尔滨国际影响的重要平台,目前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经得到国内外、境内外的高度认可,一些国际要人、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领导及众多海内外游客接踵而至,洽谈商务,举办会议,观光旅游。2013年第28届冰雪节期间,共接待游客1389.5万人次,同比增长7.1%,总收入13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4%。[23]城市文化资源的孕育繁盛不仅与自然地缘、经济基础密不可分,而且与历史底蕴息息相关。十九世纪末和二战期间,大批犹太人被迫迁居哈尔滨,他们在此传播西洋音乐,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于1908年成立于哈尔滨,创建于1961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新中国举办时间跨度最长的国家级音乐节之一,哈尔滨音乐文化声名远播,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称号。长期以来,哈尔滨发掘音乐文化资源,弘扬音乐文化传统,以两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为契机,通过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建设音乐演出设施、开辟音乐主题街区和建设音乐博物馆,积极发展音乐文化产业,音乐已沁入城市文化的骨髓和灵魂,成为哈尔滨勃发振兴的人文基因。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决定了城市集中了各种文化艺术的创作、研究、交流机构和团体,聚集着大量科技文化复合型人才及文化艺术信息资源。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哈尔滨发挥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为牵动,以文化创意和文化科技为支撑,拓展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研发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平房动漫基地研发生产的《酷酷小吉正传之钩钩岛》、《帽儿山的鬼子兵》、《环保剑》、《探索地球村》、《龙娃》和《雪娃》等动漫产品,在中央电视台等大型高端主流媒体播放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endprint

除上述特色文化产业外,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和其他一些重要城市立足本地实际,通过整合盘活演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文化资源和互联网、计算机、电子游戏等现代科技资源,促进了各自演艺业、传媒业、音像业、出版业、广告业等文化产业的稳步发展。

3东北主要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历史基础、地理地缘、自然环境等因素的束缚,相对于经济发达城市而言,东北三省的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四个主要城市文化资源开发比较迟缓,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1文化产业规模小总量低,尚未达到支柱产业的水准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调整国家战略和文化政策,在“知识经济高地”开展角逐和竞争的同时,又在“文化经济高地”展开了新一轮争夺与博弈。2000年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高达27%,日本超过22%。[24]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国内经济发达城市纷纷制订和全力实施本地文化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按同口径和现价计算,比2011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6.8个百分点。[25]而经济发达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迅猛快捷,其中杭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60.70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的13.59%;[26]青岛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01.7亿元,同比增长19.7%,占全市生产总值8.2%;[27]深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930亿元,同比增长约20%,占全市GDP的7.2%;[28]济南市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341.1亿元,增幅13.6%,占GDP比重达到7.1%。[29]而东北三省四市除长春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增幅为13.6%外,沈阳、大连和哈尔滨的增加值分别为290亿元、230亿元和13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分别为8%、5.6%和增长5.1%。由此不难看出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总量较少,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偏低,与经济发达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3.2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潜在优势没有转化为现实优势

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较多,但由于挖掘开发不够,绝大部分停留在“隐形”状态,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较少。例如,哈尔滨中央大街两侧的众多西方古典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加以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一些建筑因逐渐破败而消失,一些建筑因被地产商买断而遭毁弃。再比如,沈阳和长春的一些民俗文化资源如皮影戏、东北大鼓、剪纸等仅限于抢救,没有通过产业化将这些资源推向文化市场,也就是说这四个城市文化资源的优势目前还仅仅是潜在优势,还没有聚集为一定的现实优势。尤其是目前文化资源的利用多数还沿袭传统的以门票收入为主的简单经营模式,而与之相关的装饰、服饰、纪念品、饮食、影音、书画、演出、娱乐等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严重匮乏,文化资源的内涵远未得到发掘彰显,以致于文化资源闲置浪费,资源潜力尚未转化为产业实力。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市场机制没有建立,社会资本与文化人才进入文化资源开发领域的行政壁垒没有打破。同时,还应当看到,城市文化资源的产业要素发掘不够,内在关联度较低。经济学意义上的关联度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程度。四个城市文化产业关联度低,突出表现在工业遗产旅游上。这里所说的工业遗产旅游,是指在废弃的工业遗址上,通过重新利用原有的机器设备、厂房设施等,将工业文化遗存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历程、体验工业文明魅力、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文化产业形态。从近年国有企业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结果看,哈尔滨工业遗产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且分布比较集中,目前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条件最为成熟和完备,但哈尔滨工业遗产关联度极为脆弱甚至是处于空白。以“三大动力”、“十大军工”为核心的哈尔滨工业文化,是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源头,一度葆有“亚洲第一”头衔的哈尔滨亚麻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哈尔滨电缆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药集团等企业的工业文化厚重绵长,留给哈尔滨的是灿烂的工业文化历史,问题的症结在于:当局总是在为哈尔滨是“共和国工业长子”而自豪不已,却一直没有把这昔日的灿烂变成今日的辉煌,如同守着一座蕴藏丰厚的宝藏只会赞叹夸耀却不知如何开采发掘,更不知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工业文化遗产加以统摄融合以形成工业旅游的产业链和集合体。因而只有对遗产丰富、特色鲜明的哈尔滨工业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并强化产业关联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文化产业化,才能将潜在优势转化为显性优势。

3.3重复开发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指出,“在全球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投资与资本之流的自由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城市开始具有了企业化的特征,在面对投资以及资源的全球竞争中,城市不得不调动起文化资源,使文化变为引诱资本之物。”[30]城市文化资源产业化,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才能确保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实现科学发展。如果采取行政手段,对文化产业机械地复制、模仿和移植,必然衍生城市文化产业项目“千景一面”的现象。近几年,冰雪文化产业、民俗文化产业、动漫产业等在东北很多城市落地生根,成为这些城市旅游景区和文化园区的主打项目,这种重复开发建设导致文化产业同构同质的现象,已成为包括四个副省级城市在内的东北各大城市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例如,在冰雪文化产业项目方面,哈尔滨有冰雪大世界、沈阳有棋盘山、长春有净月潭,大同小异,千孔一面,三个城市一同争抢“冰雪文化”这块本来就不大的蛋糕,形成“同室操戈”的局面。就整个东北地区而言,检索和解读各大城市文化发展规划,不难发现冰雪文化项目已呈遍地开花之势,这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忧虑。再比如,东北很多城市都在紧锣密鼓地辟建动漫基地,大连在高新区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建设了国家级动漫游产业走廊,哈尔滨在平房经开区发展起动漫产业园,沈阳在浑南打造了动漫产业集聚区,长春在净月经济开发区建设了国际动漫产业园,鞍山、抚顺、本溪、锦州、营口、大庆、齐齐哈尔等城市均建有大小不等的动漫基地或园区,等等。这些动漫产业基地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布局,发展模式几近相同,从而陷入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一方面引发各城市争夺有限的政策资源和资金资源,另一方面导致各城市动漫基地及入驻企业良莠不齐,在无端浪费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同时,造成动漫产业的低端和弱质,缺乏市场竞争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同质化实质是一种内部竞争,在有限的区域内,内部竞争不仅抑制了创新,而且压缩了市场空间,在市场饱和、消费有限的情形下,同质化竞争为参与各方带来的往往是以邻为壑、“一损俱损”的后果。

3.4发展不均衡、步伐不协调

集聚性是城市文化资源的基本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文化资源越集聚,城市文化产业越发展;城市文化产业越发展,文化资源则越向该城市集聚,因此,处于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城市由于文化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思想观念、政策环境、发展思路和运作措施的不同,导致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我们知道,城市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政府对文化资源产业化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但目前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没有建立沟通协调合作机制,各自为政,画地为牢,致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畸重畸轻,严重失衡。沈阳作为第一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是四个城市中最早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城市,2008年10月,该市下发了《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2011年9月,沈阳市政府颁布实施了《沈阳十二五市文化产业规划纲要(2008—2012)》;哈尔滨市是最晚颁发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城市,四个城市关于文化产业的政策和规划出台的不同步,客观上必然导致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协调。还应看到,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具备相应的硬件环境,需要一定的前置条件。这就要求不同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来培育硬件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城市管理服务,提升城市载体功能,为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目前四个城市硬件建设大不相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1—2012)蓝皮书中发布的关于全国35个主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商务设施、研发能力、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数据表明,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硬件环境排序依次为长春、大连、沈阳、哈尔滨。[31]文化产业发展条件存在着巨大差异,必然导致城市之间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方面有快有慢。另外,还必须认识到,在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个别城市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城际间为争夺稀缺文化资源而展开资源大战,设置名目繁多的流通门槛和市场壁垒,实行资源、技术、人才的垄断和封锁,不仅导致各种文化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而且使城市文化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最终难以建成竞争、开放、统一、有序的区域文化市场,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要求是严重悖离的。

endprint

4东北主要城市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对策

城市经济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理论视野越来越开阔、越来越宏大,而其实践落脚点越来越逼仄、越来越微观。至于城市文化资源产业化,在经济学的意义上同样如此,这是我们必须认同的理论和必须恪守的法则。为了使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更具成效,促进城市尽快转型再塑辉煌,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针政策,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的有益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相关对策。

4.1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宏观调控

城市的文化定位究其根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而发展文化产业取决于市场对城市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32]但是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东北地区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的市场化水平与我国的先进省份相比,与其它生产要素市场相比,差距很大,区域内统一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市场尚未形成。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和促进东北地区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市场的发育,为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促进文化资源、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产品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产业合理转移和有效集聚,推动四个副省级城市文化一体化进程。针对四个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复建设、结构趋同问题,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在四个城市已经制定出台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深度调研和缜密论证,从战略层面和全局高度,对四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考虑,研究出台以四个城市为核心的、涵盖整个东北地区城市的总体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东北地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安排,合理布局,确保各城市按照自己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和产业特征健康有序发展。

4.2树立区域发展观,建立协商合作机制

当今世界正处在广泛深刻的变革调整时期,无论是方兴未艾的后工业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日趋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还是波诡云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加快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正在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正在强化国家间、地区间、城市间的相互依存,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版图和区域经济格局,这就要求地缘相近的城市树立区域发展观。区域发展观,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关系,走协调发展、科学发展之路。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要树立区域发展观,克服本位思想,增强全局观念,在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时,从东北乃至全国的角度加以考量,确保各自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举措与全局相统一,与区域相契合,与对方相补充。在此基础上,四个城市要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和协商合作的机制,定期召开四市市长峰会,设立一年一度的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文化资源开发、政策法规制定、项目引进上马、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协商,并通过设立常设机构协调四个城市的地方性法规和有关制度,在全国统一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的指导下,逐步修正和统一四个城市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调整完善各自既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要通过运用协商合作机制,逐步打破城市间的界限,建立统一的文化资源评价标准,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商标保护等措施,取消产品准入的附加条件,为文化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要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取向,建立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协作机制、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和战略性合作机制,在文化资源保护、信息交流和旅游文化等方面加强合作,努力实现四个城市特色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4.3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文化资源是一种凝聚独特精神价值的资源,具有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和持久性。只有牢固树立有效保护、适度开发的理念,才能切实处理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的关系。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在文化资源保护方面应做出相应的制度规定,避免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后继乏力。四个城市要吸纳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和政策措施,结合本地实际,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智力,倾心打造在国内和国际文化产品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项目和品牌,推动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坚持政府主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要求,[33]四个城市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的领域,开辟对外交流渠道,丰富文化走出去的形式,提升四个城市特色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法国学者阿多诺说,“文化产业是把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文化融入了新特质。其产品是为大众消费而特别制作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并且很大程度上是按计划而制造的。”[34]要研究东北亚文化消费人群的习惯和特点,研制生产适销对路且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争取各方支持,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构建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文化产业带,集中力量发展现代新兴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要调整优化特色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建设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引领作用的文化企业和集团,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发挥高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加快特色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四城市文化产业尽快融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

4.4加强政策扶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文化产业是具有人文属性和经济价值的特殊产业,是以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为基础,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旨归,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的经济形态。基于此,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过程中,四个城市应加强扶持和管理,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导向,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引导和规范。文化产业是弱质产业,需要财政和金融的扶持。应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借鉴国内发达地区经验,从实际出发,加大对城市特色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增加特色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总额,对市场潜力大、有发展后劲的文化企业进行重点扶助,专项资金应主要用于重点文化项目的贷款贴息或补助、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对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应设立绿色通道,利用税收、信贷、保险等经济杠杆,在土地使用、贷款利率、税费减免、融资担保、进出口等方面进行扶持,[35]尤其要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建立面向社会的更加开放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确定合理的市场准入条件,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进入城市特色文化产业领域,辅之以严格的文化市场监管,为文化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秩序和环境。

参考文献:

[1]蔡云辉.论城市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4).

[2]邴正,等.东北地区优秀文化整理与传播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9,(10).

[3][21][22]刘金祥.论冰雪节对提升哈尔滨城市形象之意义[J].中国名城,2012,(5).

[4](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6.

[5](美)约翰·奈斯比特.90年代世界10大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102.

[6]中国旅游研究院.2012-2013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R].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93,95.

endprint

[7]李佳鹤.央企联手打造文化产业[N].大连日报,2012—10—25.

[8]田根胜,等.一种新的蕴涵高附加值的产业资源[J].理论探讨,2006,(3).

[9][10]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纲要[EB/OL]. (2011-11-26)http://wenku.baidu.com/view/99e698d776eeaeaad1f3301a.html.

[11][12][13][14][15][16]长春市人民政府.长春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EB/OL].( 2012—10—8) http://www.changchun.gov.cn/.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18](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23.

[19][20]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EB/OL]. (2011—2015年)http://www.harbin.gov.cn/info/news/index/detail/168771.htm.

[23]杨静,等.哈尔滨市旅游业实现逆势上扬[EB/OL].(2013-3-2)http://www.hljci.com.

[24]李思屈,等.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9.

[25]张贺.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逐年加大[N].人民日报, 2013-8-28.

[26]杭州市统计局.2012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超千亿元[EB/OL].(2013-1-31) http://zjnews.zjol.com.cn.

[27]赵震.青岛20条新政出台[N].青岛日报, 2013-5-28.

[28]苏妮.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融合凸显竞争力[N].南方日报,2013-2-6.

[29]本网记者.2012年济南文化产业增加值341.1亿[EB/OL].(2013-9-24) http://www.chinawhcy.com.

[30](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7.

[31]张晓明,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1-2012)[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87.

[32][33]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41.

[34](德)阿多诺.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0.

[35]沙吉会.辽宁沿海六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11,(6).

责任编辑:蒋亚林

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发展对策现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形象体系构建初探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