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感按摩搽剂的定性鉴别及临床应用

2014-09-12单爱云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热感风湿薄层

单爱云 陈 蕾 崔 星

(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4)

风湿痹痛和跌打损伤是临床的常见疾病,中医认为风湿痹痛的致病原因主要是风、寒、湿,跌打损伤后遗症也可以演变为此类病症。痹证的主要症状是关节肌肉的疼痛和麻木。关于此类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和途径较多,但是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较大。热感按摩搽剂是我院康复科的经验方,具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功效,配合推拿按摩,在按摩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热效应,加速血液循环,止痛效果更好。本文介绍热感按摩搽剂的制备及其治疗临床风寒湿型腰肌劳损病例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热感按摩搽剂的制备 处方由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细辛,透骨草,红花,花椒,麝香共9味中药组成。将处方中除去麝香的其他药材粉碎成粗粉,加入95%乙醇浸渍14 d,真空抽滤,得到溶液A;将麝香溶于95%乙醇,静置取上清液,即溶液B。混合两种溶液得到总乙醇溶液,按比例加入甘油、水杨酸甲酯,摇匀,分装即得。

1.2质量控制

1.2.1性状 本品为绿褐色透明液体;气香。

1.2.2鉴别

1.2.2.1乌头碱 吸取本品20 ml,蒸至近干,加水10 ml使溶解,加氨试液10 ml,摇匀,放置2 h,用乙醚振摇提取3次,每次20 ml,合并乙醚液,挥干,残渣加三氯甲烷2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乌头碱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 ml含1.0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各5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16∶9∶5)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可见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出现相同颜色的紫红色斑点。

1.2.2.2红花 吸取本品20 ml,蒸至近干,加80%丙酮溶液2 ml,密塞,振摇15 min,静置,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不含红花的阴性样品20 ml,同法制备阴性对照品溶液。另取红花药材1.0 g,加80%丙酮溶液10 ml,密塞,振摇15 min,静置,取上清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5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H 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水-甲醇(7∶2∶3∶0.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橙红色的斑点。而阴性对照品溶液在该位置无相应斑点。其他应符合搽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一部)2010年(附录IN)〕。

1.3临床应用

1.3.1对象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选取门诊风寒湿型腰肌劳损病例,临床表现均以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为主,冷痛重着,转侧不利,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腰椎X线拍片未见骨质异常改变。共132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9例,男46例,女23例;年龄26~68 岁,平均47岁;对照组63 例,男41 例,女22例;年龄27~65岁,平均46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25个月。

1.3.2治疗方法 治疗组使用热感按摩搽剂外用,配合推拿按摩,1次/d,7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只进行推拿按摩治疗,按摩方法同治疗组。均经2个疗程治疗。

1.3.3疗效标准〔2〕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腰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症状、体征、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1.3.4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3 讨 论

腰肌劳损属于中医学“筋伤”“腰痛”“痹证”范畴。多因长期劳损,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筋脉,致使气血运行不通,肌筋拘挛不展而为病。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均为气血凝滞不行,经络闭塞不通,不通则痛。故其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为主。方中川乌、草乌、细辛、花椒,温经止痛;天南星、半夏,散结消肿止痛;红花、麝香,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其功,以达到活血化瘀、舒经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治疗湿寒所致风湿痹痛、劳伤宿疾。配合推拿按摩使用,疗效显著。

搽剂是一种常用于皮肤的外用制剂,是推拿按摩的一种良好药物介质。经皮给药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提供稳定的血药浓度,提高疗效,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对皮肤具有舒适感,易清洗的特点。通过推拿使用,一方面加快了药物的吸收,另一方面也使按摩效果倍增。且与市售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药品相比价格便宜,适合配合推拿大面积施药,是可以在临床广泛应用的药物制剂。

4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45.

猜你喜欢

热感风湿薄层
“冷”膏药镇痛“热”膏药散寒
热感剂的质量检测及肤感效果评价
痛风不是风湿 罪魁祸首在嘌呤
冬病夏治,巧治风湿骨痛
重庆市成立中医风湿专科联盟
维药芹菜根的薄层鉴别
服装通风对主观热湿舒适感的影响
SiN_x:H膜沉积压强与扩散薄层电阻的匹配性研究
卡特彼勒推出Flir热感成像手机
参芪苓口服液的薄层色谱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