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缓解带状疱疹疼痛及肿胀的疗效

2014-09-12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糖皮质类固醇带状疱疹

王 海 王 燕

(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皮肤科,贵州 贵阳 55000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目前临床主要给予抗病毒药治疗,辅以外用止痒、消炎、止痛,但效果不佳,尤其是在减轻患者病痛方面作用很小。近年国外学者发现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显著缓解疼痛,加速皮损愈合,但国内大多数学者对其在带状疱疹的应用尤其在使用剂量上仍存在争议〔1〕,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采用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疼痛、局部肿胀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62例带状疱疹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中带状疱疹诊断标准〔2〕,为头面部带状疱疹,局部炎症水肿明显、疼痛剧烈;(2)病程<5 d,未经正规治疗,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3)临床资料完整,患者按时服药;(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证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严重基础疾病如慢性心、肺、肾功能不全者,合并严重感染、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将纳入病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0~70岁,平均(38.8±3.5)岁;病程1~5 d,平均(3.2±0.3)d。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1~69岁,平均(39.5±3.2)岁;病程1~5 d,平均(3.0±0.4)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常规内服抗病毒、营养神经药物,阿昔洛韦片800 mg/次,3次/d;消炎痛片25 mg/次,3次/d;维生素B1片10 mg/次,3次/d;外用聚维酮碘液,3次/d。观察组给予泼尼松片,10 mg/次,3次/d,7 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止疱时间(无新发水疱出现,病情稳定)、结痂时间(水疱50%开始结痂)、疼痛消失时间、水肿消退及皮损痊愈时间(痂皮完全脱落),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感染等不良反应。采用疼痛程度主诉分级法(VRS)〔3〕评估两组疼痛评分,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睡眠不受干扰;4~6分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物,睡眠受干扰;7~9分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干扰。

1.4疗效评价〔4〕观察两组患者疼痛、丘疹、水疱、红斑、糜烂变化,全部消退为治愈,大部分消退为显效,部分消退为有效,无明显改变甚至加重为无效。以痊愈+显效+有效为总有效。

2 结 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7%(31/32),与对照组86.67%(26/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46.88%(15/32)明显高于对照组〔26.67%(8/30)〕(χ2=4.67,P<0.05)。见表1。

2.2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水肿消退及皮损痊愈时间均早于对照组(t=4.23、4.01、4.51、6.43、5.21,均P<0.05)。见表2。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3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1.45±0.52)较治疗前(6.62±1.52)显著下降(t=7.13,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t=5.21,P<0.05)。对照组治疗后疼痛评分(4.12±1.12)与治疗前(6.70±1.6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56,P>0.05)。

2.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3 讨 论

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主要临床症状,可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休息,严重者可导致抑郁、性格改变等精神异常;同时,病毒感染后可使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炎症,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和加重肿胀〔5〕。因此,缓解疼痛、局部肿胀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带状疱疹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在正规抗病毒治疗前提下,早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控制炎性反应,减少水肿,减轻疼痛,阻止神经毒性和破坏作用,预防后遗神经痛,且不影响机体特殊免疫球蛋白IgG的形成〔6〕。但也有人认为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使用不当可诱发或加重感染,不利于疾病的恢复〔7,8〕。有文献〔9〕报道带状疱疹患者使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带状疱疹患者必须在联合足量抗病毒治疗的同时慎重地使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

郑捷〔10〕认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剂量可分为≤7.5 mg/d,7.5~30 mg/d,30~100 mg/d,>100 mg/d 4种剂量。多数学者认为〔11,12〕,在无禁忌证的前提下,对头面部三叉神经、局部炎症水肿明显伴疼痛强烈,老年患者疼痛剧烈或伴发局部功能障碍的带状疱疹可考虑早期加用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国内临床医师顾虑大剂量皮质激素引发的副作用,往往选择更接近正常人激素分泌量的中小剂量,如泼尼松15 mg/d或30 mg/d,但疗程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应该短疗程(3 d)应用激素〔13〕,也有学者认为需联用7 d〔14〕。本研究结果与谌世武〔15〕的研究结果类似。表明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能有效缓解疼痛及局部水肿,促进皮损愈合,可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认为糖皮质类固醇激素不作为带状疱疹的常规治疗,须有选择、慎重地使用,严格排除禁忌证后方可使用,以缓解疼痛及局部水肿,促进皮损愈合,改善生活质量。

4 参考文献

1李志红,伟忠民,高永良.带状疱疹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1):49-51,64.

2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7-8.

3朱 蓉,李彩云,方 敏,等.癌症患者疼痛评估与护理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9):193-5.

4鞠 梅,陈 崑,季必华,等.苦参疱疹酊治疗带状疱疹的多中心、开放、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41(12):842-3.

5胡鹏飞.带状疱疹89例临床特点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6(6):513-4.

6余春艳,熊 林,张立朝,等.带状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液流变学检测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5):267-8.

7仇洪影.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1(4):90-1.

8Marik PE,Meduri GU,Rocco PR,etal.Glueocorticoid treatment in acute lung injury an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Crit Care Clin,2011;27(3):589-607.

9卢竹菊,马绽梅.长时间吸入糖皮质激素患者口腔并发症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9):1416-7.

10郑 捷.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准确认识与合理应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11):785-6.

11王卫兰.泛昔洛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30):34-5.

12杨仙梅.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2361-2.

13袁华钢,陈 稻.糖皮质激素系统应用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6):378-9.

14冉小平,毕 平.糖尿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64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8):2756-7.

15谌世武.应用糖皮质激素系统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8):235-6.

猜你喜欢

糖皮质类固醇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误区及合理用药分析
我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误区及合理用药探析
来氟米特联合糖皮质类激素治疗IgA肾病的临床效果探讨
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及意义观察
类固醇激素的低温等离子体质谱研究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的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混合制剂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的止痛疗效